半生明君的孙权到了晚年的时候为什么变得昏庸无能?

如题所述

孙权晚年性情大变,主要是连续发生的几件大事,对他的打击实在太大。具体说就是朝臣关系、家庭关系,晚年孙权都处理得一塌糊涂。而且,这些事情都不是孤立的,其中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不好的事情接连发生,而且期间还有连锁关系。所以,孙权就被搞得精疲力尽,到最后只能“丢下江山含恨去,金陵王气黯然收”。


01.半世明君的孙权,真得很厉害

孙权前半生,可以说一直是在做正确的事情,而且做得非常漂亮。赤壁之战前不说,单看对魏蜀关系的荆州捭阖。

趁着关羽北伐,孙权派吕蒙一战下荆州。可以说,这是在博弈均衡态下,最大的一次兼并战争。


什么叫博弈均衡态?

汉末乱世的大混战,就是一种不均衡。诸侯之间的实力不一样、地盘不一样,关键是采取的策略也不一样。所以,这里面到处都是低垂的果实。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

你还在小确幸的时候,人家却在苦练武功,就是要消灭你。而在这种局面下,就一定是弱肉强食而适者生存。所以,曹操这个郡级诸侯兼并了北方的一众州级诸侯;孙策、孙权两兄弟从袁术的小弟打成了江东大哥;而刘备则更厉害,白手起家竟然跨荆、益二州而治。


但是,到了三国,天下就进入到了一种均衡态。而且在这个均衡态下,已经没了傻子,大家都采取了最强策略,那就是整军备战。在博弈均衡态下,根本就没有低垂的果实可摘。你这时候再想兼并一州、一郡,甚至一县,都是不可能的。一个原因是你面对的对手都是强者,除了魏蜀吴没有小诸侯;另一个原因是你面对的对手都不是傻子,你敢下死手、人家也是拼命三郎。

但是,就是在这个局面下,孙权硬是把荆州从刘备手中抢了过来。自此之后,三国均衡态下就再也没有发生过这种大事情。诸葛亮穷其一生搞北伐,不仅占不了关中,甚至连陇右也拿不下。诸葛亮是如此,曹魏和东吴也是如此。不是因为自己的能力变差了,也不是因为敌人突然聪明了,而是博弈在这里静止了,再怎么努力也无济于事。

拿到荆州之后呢?拿到荆州之后,孙权通过夷陵之战让刘备集团彻底接受了失荆州这个既成事实。然后,继续修好蜀汉、对抗曹魏。所以,不看别的,单就荆州一事而论,孙权就绝对是个捭阖高手。

02.三国捭阖外的几件大事,真得很糟糕

除了魏蜀吴三国,这个天下还有别的故事。三国是博弈均衡,所以即便付出百倍的努力也无济于事。那就在均衡之外寻找不均衡的地方。于是,孙权的目光锁定在了一南一北两个地方。

一个是南端的夷州,即今天的宝岛台湾。孙权派出万人船队出访夷州,说是出访但实际就是军事殖民。虽然看似很风光,但成本和收益完全不成比例,劳民伤财出访夷洲,除了掠夺了几千人口,真得没啥收获。原因是夷州这地方太穷。


另一个是北端的辽东,这里有个大军阀公孙渊。孙权也是派了万人船队,又是派出使节又是册封公孙渊为王,当然还送了不少礼物。结果公孙渊却是彻底地把孙权给玩了,礼物收下、使节斩首,然后还把首级送给曹魏买好。

公孙渊之事对孙权打击很大,东吴甚至都准备出兵十万,北伐辽东了。但后来因为群臣坚决反对,所以出兵辽东没能成行。


这是对外捭阖,极为失败。但还有对内的问题,主要是设置中书校事而引发的群臣不满。所谓中书,就是皇帝秘书机构;所谓校事,就是监察国事。所以,合在一起就是皇帝派出监察百官的眼睛兼打手,颇有一点儿锦衣卫的意思。但是,这个职位上的人干活太卖力,直接导致群臣和皇帝的对立,朝堂风气也迅速恶化。

但是,朝堂的事情还没弄明白,孙权的家务事又起了大风波。太子孙登死后,三子孙和被立为太子,而四子孙霸也被立为鲁王。然后,这两个儿子就围绕皇位开始了明争暗斗。而群臣也立即各自站队,一伙是太子党、一伙是鲁王党。二宫相斗,即将出现的结果就是太子完败而鲁王获胜。但是在小媳妇潘皇后的挑唆下,鲁王获胜也只是昙花一现。最后的结果竟是太子被废、鲁王赐死。

这个小媳妇潘皇后,原本是罪臣之女,后被发配到织室服苦役。在织室被孙权看上了,而且还被立为皇后。步夫人死后被追赠为皇后,在这之后,孙权的皇后一直就空置着。即便三子孙和被立为太子,其母王夫人也没有母凭子贵、当上皇后。


潘氏,这个织室女竟能当上皇后。自然是因为长得风华绝代、魅得无与伦比。所以,晚年的孙权就在潘皇后身上拼命释放精力。但是,能够让六宫粉黛无颜色,光靠脸蛋和身材肯定不行,工于心计是难免的。而潘皇后不仅工于心计而且待人极为狠辣,尤其是对待宫女们,当真是要多狠辣有多狠辣。所以,后来竟然引发宫女“造反”,把这个东吴第一美女给弄死了。这件事对孙权的打击就更大了。

03.最要命的是这几件事相互关联,孙权被彻底搞到崩溃

求访夷州以及辽东公孙渊一事,群臣都是极力反对的,为首的就是名将陆逊。但是,反对没用,因为老大是孙权,而孙权就要这么干。但是,干的结果却是夷州得不偿失、辽东受辱公孙。

明清才是,而明清之前,皇帝的权力和威望根本就不能达到专制的程度。尤其是三国这样的时代,皇帝一定要看群臣的脸色、照顾百官的情绪。因为群臣都是世代豪族,这些人没有一个是好欺负的。孙权不听劝谏、一意孤行,结果把国家搞成这个样子,所以挨骂是肯定的。


但是,大半生一帆风顺的孙权,不仅受不了这种挫折,也受不了群臣的各种含沙射影。于是,才设立了中书校事这么个职位,说是监督百官和政务,实际就是对这些不听话的大臣进行打压。在中书校事吕夷被处死后,孙权打压群臣的努力也算是白废了,反倒自己被打压了。所以,即便吕夷被处死,君臣之间的关系不仅没有和睦起来,反而越来越不好。

国事还没处理好,家事就又闹腾了起来。二宫相争,直接导致朝堂党争。而潘皇后这个美若天仙、心如蛇蝎的女人,也掺和了进来。同时,还有一个坚定站队鲁王的长公主孙鲁班。多方势力搅和在一起,就把二宫相争变成了一幕人间悲剧:太子孙和的母亲王夫人被孙权痛斥一番后,忧焖而死;没了母亲的支持,太子孙和也就难逃被废的命运;但是鲁王也没能得偿所愿,被孙权直接赐死了。

一个儿子被废、一个儿子赐死,还顺带死了一个陪伴半生的媳妇,这对孙权的打击实在太大了。但是,接下来潘皇后被宫女勒死,这件事的打击就更大了。老皇帝好不容易喜欢上一个女人,结果竟被宫女给弄死了。

这些事接连发生而且还关联在一起,任凭谁也扛不住了,孙权彻底被搞崩溃了。但最让孙权恐惧的还是与日俱增的死亡恐惧。


同为三国英雄和盖世雄主,曹操和刘备在面对死亡这件事上,要远比孙权豁达得多。曹操临死之前就留下了遗嘱,把身后之事安排得极为妥当,朝中事、家务事一样不落。刘备则更是豁达,“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不复自伤”。

但是,孙权却与这两个对手“英雄所见”不同。垂暮之年,竟然搞起了求仙,学习秦始皇和汉武帝。但是,仙人毕竟救不了他,因为所谓的神仙都是假神仙。公元252年4月25日,垂死之际,孙权突然回光返照,急匆匆地召来诸葛恪、孙弘、滕胤、吕据、孙峻等五位大臣托付身后事。

但是,这个托孤之事因为太匆忙,所以在孙权死后,五位辅政大臣率先干了起来。等这五个人杀得一个不剩,小儿子孙亮也长大了,又再接着杀。所以,孙权之后的东吴,就是臣相杀、君杀臣、臣废君,刀光剑影、腥风血雨。而这一切可能都是孙权后半生种下的恶果。

孙权晚年性情大变,主要原因是两个关系始终处理不好。一个是君臣关系、一个是家庭关系。君臣关系源自于对公孙渊的捭阖失败,臣疑君而君疑臣。家庭关系主要是二宫相斗引发的宫廷悲剧。如果再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对死亡的恐惧,导致孙权无法妥善安排好身后之事情。

身后之事安排得如此不堪,也跟君臣关系和家庭关系导致的恶果关联甚大。君臣关系恶化,孙权选不出可信任的名臣名将;家庭关系悲剧,导致孙和与孙霸这两个成年子嗣不能继位。这些都为辅政相杀埋下了种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