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新媒体对学生的影响

如题所述

笔者所在的是一所农村小学,处于城乡结合部,周边村民经济条件相对优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mp5、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媒体“飞入”寻常百姓家,调查显示,附近每百户居民拥有电脑 68 台,手机 225 部。新媒体带来的海量信息,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强烈冲击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部分农村家长监管的缺失,更突显了网络环境下新媒体对农村儿童的负面影响。

首先影响儿童的正常学习,一部分孩子兜里装着 mp3,耳朵塞着“耳麦”,手里捧着“平板”,张口就讲“手游”,不仅影响到自己听课,还会吸引一大批孩子围观效仿,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学习秩序。仅去年一学期班主任就收交孩子的新媒体设备10余件。学校里控制严了,有的孩子回家玩,结果出现了“光玩游戏了,作业没写完”的现象。其次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一部分孩子把家长给的早餐钱省下来泡网吧,购买Q币……直接导致了一名儿童在升旗时晕倒在地。再者导致学生思想道德失范,新媒体裹挟的大量不健康资讯,以及游戏中渲染的血腥打斗画面,无形中助长了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最后波及学生的心理健康,很多网瘾少年出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面对这一新的教育课题,学校肩负着更重的责任。

1.让新媒体融入新课堂,充分发挥其形象、高效优势。我们首先正视学生对于新媒体的合理需求,在课堂主阵地中灵活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引导儿童运用新媒体预习新课、开展自主探究和完成网络作业,把新媒体中蕴含的正能量最大化。

2.加强家长学校的建设和对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教育。通过家长学校,首先可以提高家长对于新媒体的认识水平,更好地配合学校做好家庭管控,营造学习型的家庭氛围,减少不必要的学习干扰。家长放下手机,端起书本,儿童关掉电视,帮做家务,从小培养儿童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远离不健康的网络环境。

3. 开展第二课堂,寓乐于教。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有关互联网的法律法规的宣传,“防建并举”,推动儿童安全、文明上网。我校和“十电”集团共建了“彩虹书屋”,为留守儿童提供了安全的上网场所,在这里定期举办读书和棋艺比赛;留守儿童还可以通过视频通话或微信、QQ等平台和自己的父母聊天交流,极大地丰富了孩子的课余生活,满足了儿童对于新媒体的合理需求。

4.构建网络平台,形成育人合力。我们针对新的教育形势,依托新媒体先后构建了“校讯通短信平台”、家委会微信平台、班级QQ交流群等一系列网络沟通手段,利用新媒体即时通讯、海量资讯、形式多样等特点,使家长、教师、学生良性互动,把家庭、学校、社会紧密联系,初步构建了新型的育人模式。

于教育而言,新媒体的出现对既充满挑战,同样蕴含巨大的机遇,需要教育者因势利导,趋利避害。通过不断的努力,我们也有信心让新媒体成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助力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