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结束后(1945),苏军有多少人?

如题所述

第一个就是苏联地大物博,人多工业底子厚,德国一口吃不掉一个胖子会被反揍,当然也绝不能忽视英美诸如《租借法案》等对苏联的援助
第二个战役的成败主要指标从来不是看损失人数坦克数,战损比等,而是看其预期目标有没有达到。典型例子是诺门罕战役,这场战役虽然苏联投入了大量重炮坦克飞机等,但是死伤比很难看,阵亡人数基本达到1:1,受伤人数甚至反超日军。坦克挂掉的比日本投入的坦克数都多,说是关东军惨败,我看苏联红军其实也是惨胜。但是这场战役对二战有着深远影响,首先秀了肌肉,无论是坦克质量数量还是火炮质量数量均震慑了日本军部北进派,告诉了日本我苏联也不是好惹的;其次是严重打击了日本战初本就贫弱的军事力量,虽然坦克击毁的比你多,但是我家底厚你底子穷啊,我再死300个都死的起你再死200个国家就要破产了;最重要的挫败了日军北上的野心,保障了接下来一直到日本投降远东地区的相对安全,间接也影响了整个二战的走势。所以从战略角度上来看,尽管诺门罕战果很难看,但是战略目的完全达标,所以无论是苏联还是日本国内都同意这是苏联的一次大胜。
接下来我来818苏德战争期间主要战役的双方战损比和战略目的:
以战役开始时间轴顺序:

1941.6.22~7.9 第一次明斯克战役
德军战略目标:闪击苏联,企图以强大的装甲部队实施钳形突击,围歼比亚韦斯托克突出部和明斯克地域的苏联红军集团
双方参战兵力:
德军参战兵力为56个师又2个旅及1个航空队;苏联红军参战兵力为44个师。
中央集团军群 VS 西方方面军
师:56个师1个旅 VS 44师
兵力: 1555900 VS 625000
火炮: 15800 VS 10306
坦克: 2200 VS 2900
飞机: 1588 VS 1825
战损:比亚韦斯托克-明斯克战役最后苏军共有290000名士兵被俘、50000名士兵失踪、80000名士兵战死,1500门大炮及2500辆坦克被击毁,但仍有250000名苏联士兵冲出了包围圈。
结果评价:德军完胜,苏联西方面军几乎团灭,几乎占领白俄罗斯全境。整个卫国战争初期战场上还未有过如此之大的损失和如此之高的损失效率。西方面军在明斯克地区所遭受的打击仅次于之后的基辅大合围。成为苏联卫国战争史上第一个由德军实施的合围战。

1941.7.7-1941.9.26基辅大包围
德军战略目标:消除苏军中央方面军和西南方向部队对其“中央”集团翼侧的威胁,从而可以有利的攻击莫斯科
双方参战兵力:
苏联 850,000人
德国 500,000人
战损:苏联被包围的包括452,700人、2642门火炮及迫击炮和64辆坦克,10月2日有15,000人从包围圈突围,西南方面军共付出700,544人伤亡,包括616,304人在长达一个月的战役中阵亡、被俘或失踪,结果,苏联4个军(第5军、第37军、第26军及第21军)共43个师被消灭,第40军被严重削弱,与之前的西方面军相似,西南方面军需要重建。
德国 十万余人伤亡
结果评价:德军大胜,苏联西南方面军团灭,成为苏联卫国战争史最著名的由德军实施的合围战。包围圈中仅有2万余人逃出包围圈。但基辅战役拖延了德军2个月的时间,这一系列失利均为莫斯科保卫战争取了时间

1941.7.10~9.10第一次斯摩棱斯克战役
德军战略目标:企图以中央集团军群围歼苏联红军斯摩棱斯克集团,夺取西德维纳河与第聂伯河之间地带,打开通向莫斯科的门户。
双方参战兵力:
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在斯摩棱斯克地域配置有60个陆军师又1个旅和1个航空队。
苏军:陆续投入西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中央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的18个集团军。
战损:此德军共俘虏苏军约45万余人,击毁和缴获坦克约3600辆、火炮4800余门;苏军击溃德军7个师,重创14个师。
结果评价:德军大胜,缴获大量装备,此役,德军尽管俘虏大量苏军、向东推进约200千米,大开了通往莫斯科的门户。但苏军在宽400千米的地带内向西推进200~250千米,解放了斯摩棱斯克州和加里宁州的部分地区,击溃和重创了德军21个师,并吸引了奥廖尔-布良斯克方向德军13个师和其他方向3个师的兵力,为莫斯科准备防御赢得了时间,有力地配合了苏军在库尔斯克的反攻。

1941.9.9-1944.1.27列宁格勒保卫战
德军战略目标:在希特勒的对苏战略中,最初是以夺取列宁格勒为主要目标,这样即可以取得整个波罗的海的控制权,又可与芬兰军队会合。此外。瑞典的铁矿沙才能畅通无阻地供应德国。

双方参战兵力:
参战初期:
苏联
187,000人
2,200门火炮
400辆坦克
300架飞机
德国
初期:
270,000人
3,000门火炮
500辆坦克
600架飞机,9月中增至1,600架飞机

苏军反攻阶段:
苏军
1,103,000人
15,501门火炮
1,463辆坦克
1,115架飞机
德军
1,011,000人
10,250门火炮
675辆坦克
732架(402架可用)飞机
战损:
苏军
478,741人死亡或失踪
650,878人受伤及染病
40,000名以上平民死亡
4,341辆坦克
15,728门火炮及迫击炮
2,769架作战飞机
总共: 1,129,619人伤亡
德军
750,000人死亡或受伤
91,000人被俘
飞机: 900架(包括274架运输机及165架被当作运输机的轰炸机)
总共: 841,000人伤亡
结果评价:德军战败,一次伟大的围城防御战,为期872天的围城战破坏了公共设施、食水、能源及粮食供应,导致列宁格勒地区空前的大饥荒,造成最多150万人死亡,1,400,000以上的平民及士兵撤离,其中很多在撤离时死于轰炸及饥荒。这次战役牵制了德军重兵和芬兰的全部军队。战役结束后,苏军的大量兵力得以腾出来转用于其他战略方向。挫败了德军占领列宁格勒的战略目标,并把强大的德北方集团军群始终紧紧地拖住在苏联西北战场上,从而有力地支援了苏军在其他战场的的胜利。

1941.10.31~1942.7.4塞瓦斯托波尔战役
德军战略目标:攻占塞瓦斯托波尔,消灭苏联黑海舰队海军基地,控制黑海
双方参战兵力:德军及仆从国35万人,苏军27万余人
战损:苏军在刻赤半岛损失约17万人,在塞瓦斯托波尔损失约7万余人,合计24万余人。德军及仆从国损失5万人
结果评价:德军胜利,尽管苏联一度迫使德军从塞瓦斯托波尔调走大量兵力,在近5个月内没能采取积极的进攻行动。苏联红军利用这一时期积极改进防御部署,增补物资,并实施一系列攻势行动消耗敌人,改善防御态势,在个别地段把德军击退1-4公里。但最后苏联错误地放弃了刻赤半岛,导致塞瓦斯托波尔在丧失后勤后最终陷落。

1941.9.30~1942.1.7莫斯科保卫战
德军战略目标:攻占苏联首都莫斯科 所谓的台风行动 旨在10天内攻陷莫斯科莫斯科作为苏联首都 在政治与军事上具有重大意义

双方参战兵力:
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共74个半师,其中14个坦克师和8个摩托化师,总计约有180万人,坦克1700辆,火炮和迫击炮1.4万余门,飞机1390架
苏军总计在西方向上的3个方面军共有125万人,坦克990辆,火炮和迫击炮7600门,飞机677架
战损:苏联大约700,000的红军士兵在战斗中死亡,受伤或失踪。
德军在莫斯科会战中损失兵力50多万,投降9万,丢失坦克1300辆,火炮2500门,汽车1.5万辆以及其他技术装备。
结果评价:德军完败,由于之前斯摩棱斯克等一系列战役虽然损失惨重,但成功拖延了德军脚步,不仅让苏军有更多的时间对莫斯科动员与准备防御,也拖延到了可怕的寒冬。
德军人员比苏军多40%,火炮和迫击炮多80%,坦克是苏军的1.7倍,作战飞机是苏军的2倍。德军不仅获得了数量上的优势,而且在质量上也占据优势,总的来说,德军在坦克、航空兵、反坦克炮兵、高射炮兵和摩托化装备等方面的优势极其明显。整场战役从开始到12月5日为苏联防御阶段,从12月5日开始苏联开始反攻。德国在莫斯科会战中第一次遭到重大战略性失败!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的失败,标志着希特勒闪电战的彻底破产。这是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失败。

1942.1.8~1943.3.22 勒热夫战役(火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3-12
古德里安吧的一个反苏反共立场的网友给出的数字
二战结束时苏联人口1.67亿,其中男性人口7437万。
15-19岁1103万,18-19岁的大约441万
20-24岁643万
25-29岁436万
30-34岁516万
35-39岁501万
所以,二战结束时,苏联18-39岁的男性青壮年数量是441万+643万+436万+516万+501万=2537万

这个数字,应该和美国的兵源规模大致相当;
如果考虑到苏军中的女兵比例和新成年兵源明显比退伍年龄段兵源更多的因素可以替代生产领域与伤残人口,并且在战争结束时至少应该同德国保持类似的800万军队以维持有效战线,那么二战结束后苏军继续承受战争损失的能力为2500万作战伤亡损失、1600万不可恢复损失。
也就是说在本土之外再打一次"卫国战争"

苏联军队在二战中的伤亡损失极限承受能力为5000万伤亡损失(包括可恢复伤员)或者3200至3500万左右不可恢复损失
苏联兵源人口更多的原因不仅在于总人口,还在于人均预期寿命明显比美英等国低一个层次,所以兵源比例也就明显更高,即使经受了卫国战争的消耗,仍然维持了同二战美国类似的军队与兵源潜力。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