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里当年那些高考状元毕业后都去哪里了?

如题所述

2004年到2010年考入清华的高考状元:刘也行,王浩然,石悦,高立力,杨山楷。

刘也行:出生河南省信阳市,2004年以719分考入清华大学,后来成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专业博士,现在是清华控股资产管理集团的一名投资总监,参加了一站到底,刷新了其开播以来的记录,而且是国家的二级篮球裁判。

王浩然:出生湖北恩施州,2005年以理科状元身份考入清华化学系本科,之后他去广州工作,曾尝试创业但都不尽人意,然后他又去了香港,2013年回国,工作在金融投资公司。

石悦:出生内蒙古,2006年以702分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之后在北大读了硕士,但毕业之后,他选择了一条与专业不同的道路,当游戏女主播,现在已成为了我们所说的网红明星。

高立力:出生贵州,2007年考入清华管理学院,在大学期间,他曾到日本,美国等各国高等学府参与交流活动,毕业后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读经济学博士,同时,也读了一个计算机硕士。美国大学毕业后,他就拿到了美国十多家公司的就职邀请,高天立选择了全球知名的对冲基金公司AQR资本管理公司,而且还与2007年湖南理科状元戴天娇结为夫妻。

杨山楷:出生四川达州渠县临巴镇,2010年以676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但曾被公布说他被清华开除,具体情况未知,目前现状也未知。

以上是近几年考入清华大学的一些优秀学子,而今天7月7日正值高考,今年一定也会有像这样的一些优秀的学生,最后,希望今年的考生可以金榜题名,取得佳绩,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24

网友一:

研究型大学从来不以就业为导向,从来不该在大学里谈就业;鼓励科学家创办企业,则是把其才华和智慧用到了错误的地方。大学生缺什么?缺少对时代的关切,对国家发展命运的思考,对改变这个社会的责任。当所有的精英都想干金融,如今我们的 GDP已经全球第二,但是看技术革新和基础研究的创新能力,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排在20名开外。

有的人或许会怀疑,认为我说的不对,会说我们都上天揽月、下海捉鳖了,怎么可能创新不够,我们都高铁遍布祖国大地了,怎么可能科技实力排在20名开外。我想说的是,你看到的指标和现象,这是经济实力决定的,不是科技实力决定的。我们占的是什么优势,我们占的是经济体量的优势。

网友二:

首先我想讲,大学是核心。我想讲的第一个观点就是,研究型大学从来不以就业为导向,从来不该在大学里谈就业。就业只是一个出口,大学办好了自然会就业,怎么能以就业为目的来办大学。就业是一个经济问题,中国经济达到一定程度就会提供多少就业,跟大学没有直接关系。

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就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培养国家栋梁和国家领袖的地方。让学生进去后就想就业,会造成什么结果?就是大家拼命往挣钱多的领域去钻。

清华70%至80%的高考状元去哪儿了?去了经济管理学院。连我最好的学生,我最想培养的学生都告诉我说,老师我想去金融公司。不是说金融不能创新,但当这个国家所有的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转的时候,我认为出了大问题。

网友三:

管理学在清华、在北大、在整个中国都很热,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一件事情。专科学校办学的理念,是培养专业人才,为行业输送螺丝钉,但大学是培养大家之才,培养国家各个行业精英和领袖的地方,不能混淆。学不以致用。你们没听错,我们以前太强调学以致用。我上大学的时候都觉得,学某一门课没什么用,可以不用去上。其实在大学学习,尤其是本科的学习,从来就不是为了用。

但这并不意味着用不上,因为你无法预测将来,无论是科学发展还是技术革新,你都是无法预测的,这个无法预测永远先发生,你预测出来就不叫创新。

网友四:

大学里的导向出了大问题,那么怎么办?其实很简单,大学多样化,不要一刀切,不要每个学校都就业引导,每个学校都用就业这个指标考核,这对大学有严重干扰。我对基础研究也有一个看法。我们国家非常强调成果转化,现在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加强转化”。但我想问一句,转化从哪儿来?

我们的大学是因为有很多高新技术没有转化成生产力呢,还是我们根本就不存在这些高新技术?我认为是后者。我们的大学现在基础研究能力太差,转化不出来,不是缺乏转化,是没有可以转化的东西。当一个大学教授有了一个成果,无论是多么基础的发明,只要有应用前景和产业转化的可能,就会有跨国公司蜂拥而来。

网友五:

术业有专攻,我只懂我的基础研究,懂一点教育,你让我去做经营管理,办公司、当总裁,这是把我的才华和智慧用到了错误的地方。人不可能一边做大学教授,一边做公司的管理人员,一边还要管金融。我们应该鼓励科技人员把成果和专利转让给企业,他们可以以咨询的方式、科学顾问的方式参与,但让他们自己出来做企业就本末倒置了。

我们一定要看看历史,不仅仅是中国现代史,也要去看科学发展史,看看各个国家强大的地方是如何起来的,而不是想当然地拔苗助长。创新人才的培养,也与我们的文化氛围有关。当一个人想创新的时候,同样有这个问题。什么是创新,创新就是做少数,就是有争议。

网友六:

中国真的有很多很多人不像我们一样幸运,他们很需要我们的帮助,需要每一个幸运的人关注他们的生存环境,需要我们今天在座的人一起努力。我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做形式化的社会实践,但很支持他们选择中国欠发达的地区去看看、去体验,比如去支教。

我们缺什么?我们缺这份对社会的责任感,我们缺这份回报父老乡亲的行动。在清华大学,我每次给生命科学学院的新生做入学教育的时候,我都告诉他们:你千万不要忘了,你来到清华,你不止代表自己,不止代表你个人,你也同时代表一个村,一个县,一个地区,一群人,一个民族。你千万不要忘了,你肩上承担了这份责任。

我真的希望,不管是我自己,我的学生,还是我的同道,我们每个人真的要承担一点社会责任,为那些不像我们一样幸运的人们和乡亲尽一点义务。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3-08
二零零八清华大学经管学院
第3个回答  2021-06-28
上面的几个人的答案,不是施一公自己的文章内容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