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警示名句

如题所述

1、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非者,天报之以殃。(《史记》)

【译文】做好事的人,上天会回报其以福祉;做坏事的人,上天会报应其以祸殃。

2、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不知?(《后汉书》)

【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不知道呢?

3、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史记》)

【译文】依靠美德的一定昌盛,凭借暴力的必将灭亡。

4、正其本,万事理。(《后汉书》)

【译文】凡事只要正本清源,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5、祸福无门,唯人所召(《后汉书》)

【译文】祸福没有一定的门径,都是人自己心念所感召来的。

6、祸福无门,逆顺有数,天道微于影响,人事鉴于前图,未有蹈义而福不延,从恶而祸不至也。(《宋书》)

【译文】祸福虽然无门,但逆顺自有天数,天道隐于迅速发生的感应中,人事在未来都将得到验证。没有实行仁义而福分不能延续、作恶而祸害不降临的。认为上天可以洞察人世间的一切事情,同时也是最公正无私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7、夫乐,上通神明,下和人理,隆治致化,万邦咸乂(读yì)。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三国志》)

【译文】音乐上通神明,下可中和人世的道理,使天下治平,达到大化,万邦安定。移风易俗,没有比音乐更好的了。

8、应之以德,则休祥臻;酬之以怠,则咎征作。(《晋书》)

【译文】以德行回应上天,则美善吉祥会降临;以轻慢回应上天,则灾祸的征兆就会出现。

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译文】不要认为坏事很小就去做,不要认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9
1、爱人不以理,适是害人;恶人不以理,适是害己。
出自清·魏际瑞《伯子公文》卷八。

如果不是出于正理去爱一个人,正是害了人;要是不以公心去憎恶别人,正是自己害自己。

2、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
出自《左传·僖公九年》。

对国家有利的事情,只要知道了就没 有不去做的。指只要是有利于国家的事,就一定去做。

3、自非禄赐,一毫不受于人。
出自《南史·王昙首传》。

意指如果不是从俸禄、赏赐得到的,绝不从别人那里收取一分一毫东西。

4、慎而思之,勤而行之。
唐·白居易《策林》

思考的时候要谨慎,做事的时候要勤劳。

5、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
出自晋·傅玄《傅子·义信》。

信:诚信。以诚信的态度对待别人,不诚信的人也会想着向诚信的人转化;以欺诈的态度对待别人,本来诚信的人也变得不减信起来了。

6、居其位,安其职,尽其诚而不逾其度。
出自(清)王夫之。

居其位,是敬业,对所从事的专业工作全心全意。安其职,是责任,就是应尽忠的职责、应承担的义务。

7、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
出自张伯行《禁止馈送檄》。“一丝一粒”虽小,却牵涉我的名节;“一厘一毫”虽微,却都是民脂民膏。对百姓宽待一分,那么百姓所得就不止一分;向百姓多索取一文,那么我的为人便一文不值。这体现了廉洁奉公的做人原则与道德操守。

8、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汉代政论家王充《论衡》。

知道房屋漏雨的人在房屋下,知道政治有过失的人在民间,知道经书有错误的人在诸子。王充的话启示着为政者要走出庙堂,到草野和江湖中去观察、听取意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