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有声读物如何起源发展的?

如题所述

有声书是一种个人或多人依据文稿并借著不同的声音表情和录音格式所录制的作品,常见的有声书格式有录音带、CD、数位档(例如MP3)。有声书一词约在1980年代出现,意味着这是一本用声音来表达内容的书。有声书主要是由有声书出版社或盲人图书社团出版。一本有有声是依靠讲者的声音而存在,讲者是听者和文稿的媒介,讲者的声音具有吸引听者、使听者著迷的本质。有声书的内容可以是朗读、广播剧、或是专题报导来呈现。辞海中的定义为:录制在磁带中的出版物。有声书是传统书的一种衍生形式。它是随着声磁技术的发展而开发出的一种以磁化物为载体并带有播放功能的书。人们最为常见的有声读物种类是有声小说,有声童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有声读物率先在美国兴起;而我国在1994年才开始真正意义上发行有声书,但多年来在出版数量、质量与民众的普遍认同度上都很低。

但从2000年后,互联网在我国不断普及,网络消费者已从社会精英阶层延伸至大众阶层。网络时代的来临,掀起了全国各个行业的改革与创新,每个行业都希望搭上网络这部“快车”,奔跑在时代发展的前沿。有声书作为已经发展十几年的产业,也搭上网络快车,开始了新一轮的重生。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电子文档识别技术的发展,安装了阅读软件后,就可以阅读电子图书了。当然,我们可以看到市面上有一种有声书,它们的目标客户群是那些学龄前儿童,通过真人发音或电子发声阅读童话或寓言故事,达到了早期育儿的目的,甚至有的产品可以双语阅读(中文和英文之间选择),更是锻炼了儿童的英语水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28

1934年,世界上第一部有声读物在美国诞生,此后,不少教科书出版商均以唱片形式出版语言教材,如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畅销全球的林格风英语唱片。尤其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后,初步形成一个新兴产业。进入21世纪,随着知识、讯息获取方式的多元化,尤其是在新兴的数字化媒介不断冲击传统的纸质报刊书籍,社会阅读习惯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着改变。有声读物,与数字化和传统出版都有交叉和区别,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有声读物创造了越来越显著的社会、经济价值。

第2个回答  2018-01-28

中国的有声读物发展起步于90年代,近些年发展较为迅速,出具产业规模,但是相比欧美,市场机制、配套制度还远不够成熟。从宏观上看主要是“三个缺乏”,而且可谓是先天不足。当下有声读物制作可以用“混乱”二字来形容,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严格的资格审核,这种混乱仍然无法解决。有声读物以音频形式存在和传播,内容极为丰富,进入到中国市场后,与传统曲艺结合,形成更为丰富的分类,但就整体而言,以核心内容来源为依据,可以将有声读物划分为传统有声读物与新派有声读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