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之战:集中兵力,巧用火攻

如题所述

鄱阳湖之战:集中兵力,巧用火攻。

鄱阳湖之战,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南部中国在鄱阳湖水域而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决战以朱元璋的完全胜利而告终。此战奠定了明朝的半壁河山,此后朱元璋驱逐鞑虏,内平割据,建立了明帝国。

元末,统治腐败,民族矛盾尖锐,爆发了农民大起义。至正二十年(1360年)以后,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以湖北武昌为统治中心、自立为汉帝的陈友谅,以应天(今南京)为统治中心的吴国公朱元璋和以平江(今江苏苏州)为统治中心、自称吴王的张士诚三大势力,由于辖区相邻,彼此展开武力兼并。

陈友谅兵强志骄,张士诚粮足财富而无远图。朱元璋处于两强之间,为避免两线作战,决定采取先灭陈、后攻张的方略,对张士诚采取守势,并争取浙东方国珍的友善,减少东顾之忧。正当朱元璋准备灭陈之际,陈友谅却亲率舟师十万进攻应天,被朱元璋击败于龙湾(今南京下关一带),尽失长江下游要地。陈友谅为挽回败局,大造舟舰,征调兵员,企图再与朱元璋较量。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陈友谅乘朱元璋领军北援安丰(今安徽寿县)之机,率师号称六十万围攻洪都(今南昌)。朱元璋闻讯,一面命其侄朱文正坚守洪都,消耗陈军;一面调任正在围攻庐州(今合肥)的徐达,常遇春撤围,救援洪都。

同年七月初六,朱元璋与徐达、常遇春等率舟师二十万沿江西上,十六日进至鄱阳湖。为把陈军困于湖中,朱元璋先部署一部兵力扼守泾江朔(今江西湖朔东北)和南湖嘴(今湖朔西北),切断陈军归路;又调信州(今上饶)兵守武阳渡(今南昌东南),威胁陈军侧后;自率主力入鄱阳湖。陈友谅围攻洪都85天不克,闻朱元璋率师救援,遂撤围移师鄱阳湖迎战。七月二十,两军在康郎山水域遭遇。朱元璋见陈友谅列巨舰当前,首尾连接,不利进退,乃命诸将分舟师为二十队,火器弓弩依次排列,迫近陈军。又一日,徐达、常遇春等分率舟师迎战。徐达身先诸将,督士卒短兵相搏,败陈军前锋,斩1500余人。朱军部将俞通海乘风纵火,焚毁陈军战船二十余艘。陈军太尉张定边直逼朱元璋,趁其座船遇沙搁浅,奋力围攻。朱军部将韩成、宋贵、陈兆先相继战死。在危急之际,常遇春从翼侧射伤张定边,迫其撤退。俞通海又驾舟速援,朱元璋方得脱险。时已日暮,双方鸣金收军。朱元璋为防张士诚乘虚进袭后方,命徐达回守应天。

二十二日,陈友谅率全部巨舟,连锁为阵,与朱元璋军决战。朱军因舟小仰攻不利,接连受挫,右翼被迫后退。朱元璋亲自督阵,令斩队长等十余人,仍不止。后采纳部将郭兴建议,改用火攻。当时,风急火烈,焚陈军舰船数百艘。陈友谅弟友仁、友贵及平章陈普略等皆被烧死。朱军乘势猛攻,又击杀两千余人。廿四日,双方复战。陈友谅集中炮火猛攻朱元璋座船。朱元璋为改变被动局面,命廖永忠、俞通海等分率六舟直入陈军阵中。朱军士气大振,再次发起猛攻,战至中午,陈军大败。

陈军受重创后,企图退保鞋山(今湖朔南鄱阳湖中),被朱军所阻。朱元璋为控扼长江水道,乘夜移军左蠡(今都昌西北)。陈友谅也移舟泊于渚矶(今星子南)。相持三日,陈军左、右金吾将军相继投降朱元璋,士气更趋低落。八月二十六,陈军被困湖中月余,粮食奇缺,将士饥疲,陈友谅冒险向湖朔方向突围,陷入朱军伏击圈,陈友谅中箭身亡。鄱阳湖之战以朱元璋一方获得全胜。

延伸阅读:陈友谅

陈友谅(1320~1363年),中国元末大汉政权的建立者。元末农民战争爆发后,陈友谅参加徐寿辉领导的红巾军,以功升元帅。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陈友谅袭杀红巾将领倪文俊。两年后,又杀害另一部将领赵普胜,挟持“天完帝国”皇帝徐寿辉,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杀徐寿辉,自立为帝。建国号大汉,改元大义。此后,一面继续进行反元战争,一面把军事重心放在对邻境朱元部的战争上。二十三年八月,陈友谅在阳湖中流矢身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