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民事诉讼中有“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
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主张的事实,应由其举证证明。也就是说,当事人主张某个事实成立,就必须提供相应的证据来证明该事实的真实性,否则,法院不予采纳。如果当事人不能提供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主张,那么法院将不予支持其主张。虽然“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在民事诉讼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也存在一些例外情况。例如,在合同纠纷中,如果当事人提出合同存在的事实,但是合同本身已经不存在,那么由于证明合同不存在的事实证据更加困难,法院可能会要求对方当事人提供证据证明合同的存在。此外,在证据保全、证据收集等方面,法院也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案件能够得到公正审理。
举证流程一般如下:
1、原告起诉:原告向法院提起诉讼,并在起诉状中阐明自己的主张和诉求;
2、答辩:被告在法定期限内向法院提交答辩状,并在答辩状中对原告的诉求做出回应,同时可以提出自己的主张;
3、举证期限:法院会在一定时间内规定双方当事人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证据,包括书证、物证、证人证言等;
4、举证材料:当事人应当提交与案件有关的证据材料,需要注明证据来源、证据性质、证明事实等;
5、举证质证:法院会在开庭审理时,对当事人提交的证据进行质证和辩论,以确定证据的真实性和证明力;
6、判决:法院根据当事人提交的证据和法律规定,做出判决或者裁定,并通知当事人执行。
综上所述,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需要注意确认自己的主张,并且提供充足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主张。如果无法提供足够的证据,可以寻求其他证明事实的途径,或者寻求法院的帮助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