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该怎样管教孩子?

如题所述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负责孩子的管教。以下是一些父母应该采取的方法:

建立清晰的规则和界限:父母应该为孩子建立清晰的规则和界限,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当孩子违反规则时,应该予以适当的惩罚。

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意见,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从而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给予足够的关注和爱:父母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爱,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注和被爱,从而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行为:父母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例如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等。

监督孩子的成长和学习:父母应该监督孩子的成长和学习,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帮助他们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

给予孩子适当的奖励和赞扬:当孩子做出好的行为时,父母应该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赞扬,从而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总之,父母的管教方式应该以爱和尊重为基础,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良好的品德行为,同时给予足够的关注和监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1-27
我相信许多有经验的父母知道,惩罚的方式只是暂时性有效,且给孩子带来伤害,家长事后也会心疼和自责。
惩罚,或者说权威的观念(“听我的话,否则你就……。”),必须被相互尊重与合作替代。虽然孩子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样低于我们,可他们缺乏经验,没有接受过训练,所以需要我们引导。
打孩子是对他们尊严的极大侮辱,而父母也没有尊重自己,事后也会感到内疚后悔。父母可以学习有效的方式去激励孩子让他们自律;可以创造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家庭氛围,教导孩子学习如何与他人快乐地一起生活,营造出尊重自己、尊重孩子的生活状态,在这样的生活中给孩子学习、训练的机会。这些行为要在不使用家长特权的前提下进行,因为一旦我们动用家长特权,就会激起孩子的反抗,也就和我们教育孩子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真诚尊重的和孩子相处时,孩子会很合作。每次这样说孩子合作时,有人会说,那是因为你家孩子乖,而真正的原因是:孩子“乖”,是因为家长用真诚尊重的相处赢得了孩子的合作。
两种不同教育观点,一方面,是“代代相传”的“教子经”;尤其是传统教育影响,体罚孩子作为一种传统,惩罚被人们一代一代不假思索地承袭了下来。

另一方面,是我们的家庭教育父母的理论书,常常自相矛盾,比如,《千万别管孩子:自主教育哈佛启示录》、《千万别管孩子》、《老师,千万别管孩子》; 《孩子不能不管 》、《孩子一定要管》等。

其实,这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孩子的观点,一种以偏概全的观点,给父母一种教育孩子错误理念: 那就是,一个是孩子不应该惩罚;一个是孩子应该惩罚!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的父母想立竿见影地把孩子给尽快“管住”、“镇住”,用武术话语,就是“一招制敌”,老老实实写作业;有这种思想的父母认为,对于“爱心、宽容、包容、民主、平等、自由、什人性”等教育孩子,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胡说八道”,明明的孩子把我气的“死去活来”,我难道说还有客气教育孩子吗?那么“无法无天”的孩子“蹬鼻子上脸”,我该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父母的威信荡然无存,还怎么教育孩子?

因为,在过去上千年,我们的传统就是主要靠体罚教育“当家做主”的,所谓“孩子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等,这些古训都强调了“打骂”的育人重要性。

这些年,实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的出现,孩子自然而然就成了“小霸王、小皇帝”,这就是,有的父母对于由于父母对于孩子的溺爱,谁还能批评和惩戒“霸王、皇帝”?况且,一旦孩子被惩罚出了什么问题,谁担当得起?

正是在这样的大气候下,“惩罚教育”日渐式微,代之而起的就是“赏识式教育法”“夸奖式教育法”“快乐式教育法”了,“惩罚教育”甚至被认为是无能的表现。

于是,迎合父母的教育理论应运而生。
孩子的教育中,应该有“赏识、夸奖、快乐”,可是,一味的“赏识、夸奖、快乐”,就远离教育的“轨道”。
然而,随着“赏识、快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表现被广为推广,“惩戒教育”日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尤其是学校教育,老师们甚至到了谈“罚”色变的地步。面对不服管教的孩子,很多教师纷纷发出“老师越来越难当”的感慨,消极应对的结果是,包括肇事孩子在内的多数学生利益受损。

一时间,在教育孩子要不要惩罚的问题上,长期以来人们有着争论。一度时期,不少人对惩罚持反对的观点,提出“教育,拒绝惩罚。”有人认为,惩罚,是教育评价过程中衍生出的一种病态形式,是教育者的一种大忌,有百害而无一利。

事实上,就“教育”本身来说,就包含有“惩罚”的因素。

也就是说,教育孩子不能没有惩罚,教育孩子离不开惩罚;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其实,就教育本身而言,不仅有“表扬、批评、奖励”,而且应该有“惩罚”制衡、制约。

“惩罚”教育,从某方面来说,也是挫折教育的一种。

所以,没有惩罚,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不过,惩罚是一把双刃剑,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家庭教育,父母在“惩罚”孩子的错误,应该用其利而避其弊,不应当以其有弊而弃其利。教育不能滥用惩罚,但也不能没有惩罚。教育不能拒绝惩罚,教育应时刻保留惩罚权。

惩罚有法但无定法。只要父母能够正确认识和使用惩罚,教育惩罚就一定能够发挥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这里应该郑重的说明:不管怎样的“惩罚”教育,都不能以“青红皂白”的“体罚”教育以及“突然袭击”的打骂教育来替代,要知道,惩罚教育与体罚教育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偷换概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