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接受遗体捐献吗?为什么?

江苏42岁许先生因尿毒症饱受近五年透析之苦。近日,他接受肾脏移植,目前身体指标正常。据悉,捐赠者是年仅26岁的王女士,因突发脑出血,被判定为临床脑死亡。王女士的父母决定进行器官捐献。王女士捐献了心脏、肝脏、肾脏和眼角膜,可挽救6人生命。

第1个回答  2022-10-25

遗体捐献这个话题,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就该完好无缺的离开。有人认为,捐献遗体,为他人带来新生,也不枉人世走这一遭。于我而言,挺乐意捐献遗体。
2021年6月28日,签了遗体器官捐献志愿书,成为几百万志愿者的一份子,仿佛一切都开始变得有意义了。心血来潮还发朋友圈纪念一下。当时是这么说的:仅一次的人生,当然要活的比谁都炽热。来到这世间,总要做些有意义的事吧,至少万一有一天,还能有人替我看世界。

如上所说,遗体捐献,其实我是有私心。我想着,好不容易活这一回,能自然老死当然挺好。但是,世事无常,明天和意外永远不知道哪个先来。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因意外离开这个世界,除了一座有时限的墓碑,我曾经的存在将会被抹去,我会觉得挺遗憾、挺不甘的。另外,留下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给别人带去新生的同时,也相当于以另一种方式活着。在时空的某个角落,家人也知道我永远在,就当我陪着他们了吧!
我会离开,我亦一直在。

第2个回答  2022-10-25

我可以接受 1、不害怕,也不担心
如果真的到了志愿兑现那一天,我这个人已经不在了,有什么好害怕的。
对我的亲人来说,虽然我不在了,但是我的人体器官将以另一种组装形式给另一个生命带来希望,换句话说,我依然是存在的,这又是一件值得慰藉的事,多好!
以后墓地涨价,我还给孩子们省钱了呢!
2、你的器官都捐赠了,还有什么是过不去的?
当我遇到困难和磨难的时候,我可能会这样告诉自己。
是啊,你连捐献身体都不害怕,还有什么是害怕的。
所以跟着自己的心意去活吧!去努力并开心地工作,去充实并快乐地生活,你值得拥有一个自在灿烂的人生。

第3个回答  2022-10-25
接受。

当然,这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源自对永生的渴望以及永生不得的无奈,不仅要利他,也要利己。

人的死亡往往是一个关键性器官的衰竭带动了全身健康器官的凋亡,如果全身都保养十分健康强健却还是因为年龄过大脑死亡、心脏衰竭,那么全上上下所有的肩扛起管都要跟着陪葬。

因此衍生出了为包括每一寸皮肤与毛囊在内的各个身体组织寻找宿主的想法,而精神方面,我也是在现实中利用每一刻机会传播自己的思想传播自己的价值观讲述自己的故事。可以说是一个平凡人为防范意外确保意外发生后最大程度延续自己生命的唯一可行做法了。
过去,在传统观念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而当下,不少年轻人的观念正在发生改变,他们并不讳言生死,敢于直面人生,甚至会提前规划“身后事”——立遗嘱或者以平和的心态讨论遗体捐献。“近些年,咨询人体器官捐献和遗体捐献相关情况的人越来越多,年轻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宫敬义介绍说,“目前全市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累计达49615人,其中30岁以下24183人,30岁至45岁之间18681人,45岁以下的中青年占志愿登记总人数的86.4%。”

  从这项工作刚刚开展时,捐献志愿登记人数5年总和不足900人,到现在仅2021年一年新增登记人数就达到16888人,天津市人体器官捐献工作的发展有目共睹。“这与市红十字会在全国率先构建起较为科学、合理、管用的人体器官捐献工作体系紧密相关。”宫敬义表示,“但我们不能否认,器官捐献工作仍然面临许多困难,依旧任重而道远。”

  经过连续12年“奉献者生命礼赞·红十字清明追思”缅怀纪念活动的举办,连续9年器官捐献宣传周、宣传季活动的开展,天津市民对器官捐献的态度,从讳莫如深到能够理解甚至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受,是城市文明的巨大进步。“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很多市民还不知道器官捐献、遗体捐献、角膜捐献的区别;一些家庭对于人体器官捐献还存在着理性上能够认同、情感上无法接受的现象;更有一些家庭会顾虑‘别人怎么看’,不愿执行逝者的意愿。这些都为我们的宣传和知识普及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宫敬义说。

  器官捐献与遗体捐献虽然经常被放在一起提及,但捐献的目的并不相同,报名登记的方式也完全不同。器官捐献是以拯救他人生命、帮助他人恢复健康或者改善生活质量为目的;而遗体捐献是将身故后的遗体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在本市,器官捐献之后不能再进行遗体捐献,但角膜捐献是可以和器官捐献及遗体捐献同时进行的。“每一次器官的捐献和移植,就是一次生命与时间的赛跑。”宫敬义这样描述。市红十字会事务中心24小时热线27306997全年无休,这是一条咨询服务热线,更是一条生命接力的热线。中心全员都是协调员,全员轮流值班,确保热线24小时畅通,确保器官捐献现场随叫随到。“人体器官允许热缺血的时间是:心脏3至4分钟,肝脏5至8分钟,肾脏30分钟,眼角膜6小时。而人体器官的捐献之路,可能因为家属的一个犹豫,或者运送路上的一个红灯而受阻,因此在协调员这一环更要分秒必争。”宫敬义表示。

  虽然打破根深蒂固的观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工作中也常常出现被拒之门外的情况,但是宫敬义能明显感觉到如今的工作处境已经比10年前好了很多。尤其是每年清明节、5月8日“世界红十字日”这些重要时间节点前后,都会有一个志愿者登记的小高潮。“在最近两年的捐献志愿登记者中,有的年轻人把志愿登记当做自己18岁的成人礼,有的小夫妻把它当做自己结婚纪念日的礼物,还有一家三口一起登记见证彼此的奉献。”

  尽管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者近几年开始以几何倍数增长,但我们仍要看到,每年需要器官捐献的终末患者有30多万人,而每年实际完成器官捐献的人数仅有1万多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是最可喜的一件事。”宫敬义表示,“这意味着未来有更多家庭能够认可和接受人体器官的捐献,希望能为生命赋予更多的意义。”(田莹)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2-10-25

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入葬习俗,火葬也好,土葬也罢,总归“入土为安”。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不愿逝者受到打扰,一旦有差池便视为子女的“不孝”。当社会上出现“与众不同”的处理方式时,也就容易遭到非议。

遗体捐献,是指自然人生前自愿表示在死亡后,由其执行人将遗体的全部或者部分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的行为,以及生前未表示是否捐献意愿的自然人死亡后,由其家属将遗体的全部或部分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的行为。

对社会来说,遗体捐献对社会医疗卫生事业有极大的贡献。人体解剖,人体器官移植等都需要大量的遗体来源。对个人来说,遗体捐献是种高尚人格的体现,是一种对自身对社会乃至对自然的一种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人死了之后,身体对本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无论人死后有没有灵魂,遗体捐献却都具体意义。一方面,人死了还想着为社会为人类做贡献这本身就是一种很高的社会道德;另一方面,某些相信人死后可以通过器官的使用而使自己的生命光辉也照亮别人的生命。(更有甚者认为自己的器官进入了别人身体并发挥作用时,自己在某种意义上获得了重生,而愿意遗体捐献。当然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再从子女按遗愿捐献来说,个人认为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因为每个人都有决定自身去处的权利,即使是逝去。既然亲人在生前已经有了决定,那么生者就应当尽力完成其遗愿。

第5个回答  2022-10-25
能。遗体捐赠,无外乎法理和人情的纠结。对于亲人来说,无法接受家人的身体支离破碎,对于社会来说,会有几个人因为捐赠的器官而获益,从而延续了生命。所以,对于遗体捐赠,我认同,但不强求,因为每个人的观念和接受程度差异很大。
首先:要合法。
说一千道一万,如果一个没有亲人的人在死后身体被切割,这是让人无法接受的,因为哪怕他死了,你也没有权利动别人的身体,这不止是道德约束,更是法律不允许。
所以,遗体捐献一定要本人或家属的同意,尤其是本人同意最为关键。很多人生前签订了遗体捐献的协议,哪怕家人并不认同,但法律上支持。如果一个人生前并没有签订协议,但在临终前同意遗体捐赠,这样的话家人接受程度也会高一些。比较难的是在人死后,医院希望能得到遗体捐赠,这时绝大部分的亲人都不会同意,更多的是因为道德的约束。即便心里认可,可世俗的眼光还是难以承受。
其次:要有敬畏心。
遗体捐赠后,这副身体家人就再也看不见了,或捐赠器官,或提供医学所用。但事实如何,我们无从得知,只能说,人一定要对万物持有敬畏心,不该做的事,不能做的事,不要随意去做。这个世界,所有的事物都是相关联的,你认为没有影响的事,事实上谁也不知道会不会有何种影响。所以,请一定保持敬畏心。
最后:人性本善。
愿意捐赠遗体的人,是大善人,值得我们大家的尊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