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力役

水浒传中,宋江是郓城的押司,是怎样的一种力役?

水浒传》读后感

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总算被我啃完了,好辛苦!不过,我总算明白了很多道理。

不必说宋江和小旋风柴进的仗义疏财,也不必说武松漂亮的醉拳,吴用的足智多谋。单说天真烂漫的李逵,他颇有些野,一身鲁莽庄稼汉和无业游名的习气,动不动就发火,遇事不问青红皂白,总是一说二骂三打。结果不是吃亏就是后悔,但是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最重要的是他身上有一种英雄气概,有一种愿意为兄弟两肋插刀的仗义,他这一点让我尤其感动。

虽然说现在仍离内行很远,不料却也看出一点门道。

鲁达何以成五台山和尚?

俗话说不在高,有仙则名。五台山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五台山的和尚当然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得的,何况象鲁达这样有命案在身凶犯?看过《水浒》的人都知道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的故事,至于他如何做了名山古刹的大和尚,不细心看还未必看得明白。
鲁达三拳打死郑屠之后便 亡命天涯,一日,在代州雁门县的十字街头正好遇上了他曾搭救过的金老,金老的女儿嫁给了雁门的大财主赵员外,赵员外既然取金老的女儿,鲁达自然成了他的大恩人,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赵员外和五台山的关系非同一般,寺里的智真长老是他的弟兄,而且他祖上便曾舍钱在寺里,是寺里的大施主。赵员外还曾向寺里买了一个名额,寺里曾许过愿让他剃度一僧。于是,赵员外就把这名额给了鲁达,有了名额还不够,赵员外还向寺里缴纳一笔"集资费",那集资费便是赵员外带鲁达上山见智真长老时特意准备的一担"段匹礼物"。如果没有赵员外的一个名额和一担集资费,鲁达便有天大的本事也进不了五台山山门,更不会成为后来大名鼎鼎的花和尚鲁智深了。

生辰纲事发与晁盖的关系网

劫了当朝太师的生辰纲,绝对是死罪一条。作为这桩劫案的首犯,晁盖在生辰纲东窗事发之后,利用他多年精心编织的关系网居然安然逃脱,远走高飞。《水浒》虽是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小说,不过里面的108将很少是正儿八经的正宗农民,晃盖当然也不是。
晁盖是山东郓城县东溪村的一名富户,"平生仗义疏财,专爱结识天下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不论好歹,便留在庄上住。"他独霸一方,在江湖上很有些名气。晁盖有很多钱,也很会花钱,他的钱绝对不会是在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得,生辰纲都敢劫,他还有什么事不敢做的。晁盖用大量的钱财精心编织了许多的关系网,而这些关系网在紧要的关头发挥了作用。先是他的把兄弟--在县衙门作事的宋江从济州府捕头何涛处获得秘捕晁盖的消息后,便立即前去通风报信,使晁盖得了宝贵的时间。在围捕行动中,郓城县的两位和他交往很深的,平时得了许多好处的都头朱仝、雷横更是心怀鬼胎,阳奉阴违。打前门的的雷横故意大惊小怪,高声叫嚷,暗示晁盖快逃,打后门朱仝更是不但放过了他,还特意为他指出了一条逃生之路说?quot;你不可投别处去,只除梁山泊可能安身。"关系网织到这个份上,谁还奈得他何?

宋江使梁山泊兴旺发达,宋江又把梁山泊引上绝路,真可谓成也宋江,败也宋江。应该说宋江取得梁山泊第一把交椅之前,还是为山寨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的,尤其是彻底抛弃了王伦的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路线,广纳天下豪杰,使得山寨一片繁荣。他还常亲自下山,率领一帮弟兄冲州过府,立了不少军功,三打祝家庄、攻克高唐州,都有他的功劳。不过,耐人寻味的是,当梁山泊英雄排定座次,宋江坐稳了法定的第一把交椅后,他的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身先士卒的宋江不见了,自那以?quot;一向不曾下山","每日肉山酒海,大吹大擂,与弟兄们打团儿吃酒。"而且他下山的第一件事竟是去东京赏灯,任凭"众人苦谏不住,他坚执要行。"拿着弟兄们出生入死换来的血汗钱供自己肆意挥霍。看完了灯会之后他还去逛妓院,为了会一会名妓李师师,光见面礼便花了黄金一百两。为了不使自己的所作所为引起弟兄们的不满,他早就想好了一个绝妙的理由:这一切都是为了山寨的前途着想,为了让大家将来有个好的归宿。说到底,他的旅游、嫖妓都是为了工作的需要。为了山寨宋江真可谓是"奋不顾身"。

《水浒传》毕竟是宝藏,不时会有新发现。最近,一位著名史学教授的研究又出新成果:“《水浒》是中国第一反腐名著”。教授认为,在封建社会里,直接迫害农民的是贪官污吏,是高俅一类人物。农民起来反抗,矛头直指贪官,这是理所当然。农民铲除贪官污吏,实现天下太平,实际上就是反贪污、反腐败。“《水浒》虽然情节复杂纷纭,但其主题总离不开一件事———反贪污、反腐败。”端的是有一千个学者就有一千个主题。

《水浒》反腐,第一斗士该是宋大哥了。宋江“祖居郓城县宋家村人氏,为人仗义疏财”,老太爷宋太公和胞弟宋清“在村中务农,守些田园过活。”宋大哥则在郓城县衙当文书。“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端的是挥霍,视金似土。”宋王朝该不会实行“高薪养廉”吧?一个县衙的小文书,不知工资有多少?竟能挥金似土,不知是有灰色收入还是有其他收入?莫非黑三郎上山之前也腐败?那岂非成了以腐败反腐败了?最坚定的“反腐斗士”当推李逵,那铁牛的板斧砍起江州百姓的头颅来就如切菜,“只要杀得快活”。事情缘起乃智取生辰纲,理由非常充分:“此不义之财,取之何碍”,因为是反腐的正义行动,打劫也就不叫打劫,叫智取。

《水浒》反腐,本是古人的事,与咱何干?只是那浓浓的《水浒》气绵绵不绝:晁盖们劫生辰纲是“反腐”,今天小偷偷贪官的赃款赃物更是“反腐”了。那宋押司在政府机关干事,却一心编织关系网,哥儿们来了“终日追陪”。利用职务之便为犯罪嫌疑人、也是关系网中一哥儿们的“乡长”晁盖通风报信,指使他们脱逃,那原福建省公安厅副厅长庄如顺通知赖昌星快点出国好像就颇得宋江的真传。宋江杀阎婆惜之后,郓城县“公安局长”朱仝、雷横私自放走宋江,“县长”也有心为宋开脱,那浙江温岭市原市长周建国、市公安局长杨卫东与黑社会头子张畏的瓜葛,那沈阳市原市长慕绥新、副市长马向东与刘涌的关系,不就与此一脉相承吗?慕绥新、庄如顺、周建国、杨卫东们,血液中就浸透了《水浒》气。

以上就是我读水浒传的感想!
《水浒传》读后感

马海涛

《水浒传》,只不过是讲一群失败的人的经历,但是他们却是忠肝义胆的人,“义”字虽然只有三笔,但是要是在生命当中,他是一个无数画的字,在车上让位,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得到,但是梁山泊上的一百单八将却可以为兄弟出生入死,两肋插刀,一命换一命。可惜这些生死与共的兄弟还是被腐败的朝廷斩首了。如奸诈的高俅,凶恶的方腊,有勇无谋的田虎,虽然水性高超,但四肢发达,都是一些可恶的人,什么都是一场空。虽如此,但是我还是崇敬晁盖。

《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忠,即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在当今这个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一个“义”字。

一个“义”字,包括了太多的内容。《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

还有这个网站:
http://218.4.65.171/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308
看《水浒》
看过不同版本的小说,但是印象不深,看了电视剧,不论与原著是否相符,感慨却挺多的。

从古至今,中国的文艺里描写个人英雄主义的形象几乎没有。《三国》表现的是权谋,《七侠五义》则远谈不上英雄,顶多是早期武侠的水平。《西游记》约略能够看到一些英雄气概,可是大团圆的结局显得没有什么震撼力。而《水浒》,特别是改编后的电视剧,突出地表现了那些带有悲剧色彩的英雄的命运,惟其为悲剧,才更加震撼人心。

《水浒》的故事家喻户晓,电视剧里把前半部的故事表现得符合一般人的概念,后半部,因为大家不熟悉,一时褒贬不一,我倒觉得后半部更能感动我。我是越看越爱看,越看越有味,越看感慨越深。对于宋江等人的命运也多了一分理解。

与《水浒》相类似的,可以举出《勇敢的心》这部表现苏格兰农民起义的电影,主要人物威廉·华莱士同样是一位掀起滔天巨浪的英雄,结局同样是面对敌人的绞架这样的悲剧结局。与前者相比,宋江多了一些中国式的谋略,对于前途和命运多了一些思考,但是二者同样必定承担历史的悲剧角色,个人的能力仍然不能抗拒历史的囿限。

评判历史人物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一般的观众所以怨恨宋江,其实是用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和现时的环境条件要求古人,可以是一时的情绪的发泄,没有什么严肃的价值。从此而判定宋江是投降派,是只图私念的小人,是踩着别人肩膀往上爬的委琐的小吏,必定不是这样一个艺术形象真正的内涵,否则为什么他的艺术生命能够延续这么久呢?

宋江和他的兄弟们不能为当时的社会所容,走上反抗的道路,破坏了当时的正常的社会秩序,威胁着统治者的稳定地位,从现在的角度可以评说他们是反对统治者的具有革命性质的斗争运动,从当时的历史角度则只能是视为社会秩序的破坏者,而一个不稳定的社会对于大多数社会成员,不论处于何种阶层,都不能带来安全感,也不能持续稳定地生存下去。可以和物理学中能量较高的状态必然有向能量较低的状态演变的趋势相类比,动荡的社会就好比高能状态,社会成员间以及个别成员和社会整体间充满了种种矛盾,利益的差别导致不满情绪和渴望改变的要求十分强烈,社会成员间的关系无法长期保持稳定。那么必须产生变化,消除高能状态,于是宋江们的结局就只能是两条路,一是继续反抗统治者,也就是反抗当时的统治秩序直到推翻宋王朝,建立新的朝廷,如能成功就象朱元璋,刘邦,刘秀,不能成功就象李自成,洪秀全。另一条路就是象实际上宋江们所希望的,与统治者达成妥协,并入现行的体系之中,成为现行统治体系的维护者。这两种选择是局外人看到的,不能说当时的宋江能够看到这样的选择,但是他能够选择妥协正是他具有谋略眼光的表现,以他们的实力,根本不能建立李自成,洪秀全那样的庞大力量,而当时的宋王朝内部的生命力还没有耗尽,宋朝的经济并没有导致社会大多数成员的破产,推翻它的时机还不成熟,从这一点上讲,宋江们是生不逢时,是无奈的选择,必须走妥协的道路,这本身就是宋江们的悲剧,也是剧中宋江多次表现出的感叹(“为兄弟们的前途着想”云云),正是在这个认识水平上,宋江比其他的起义领袖更具有战略眼光,更具备成为大哥的条件。所以妥协并不是宋江性格中懦弱的表现,宋江从来也不是一个懦弱的小吏,被别人胁迫上了梁山,如果只为宋江妥协的一面所迷惑,看不到他的韬略,那么水浒的意义就肤浅了许多。尽管宋江有了那样的战略眼光,他个人素质上的差距又导致他不能很好地实施他的战略,毕竟他只是一个小吏出身,认识水平和政治能力有限,虽然比其他的起义首领高明,却无法完成历史分配给他的角色,如果能够达到刘邦,曹操那样的政治家的素质,我想宋史真的就会改写了。这是宋江们的第二个悲剧。

说水浒表现了英雄的命运,意味着不仅李逵、武松等豪气干云的头领们表现了个人英雄主义,甚至大家最看不起的宋江同样具有英雄的气概。只是他的英雄气概表现形式与他的弟兄们不尽相同,他不会战场上的厮杀,也不能在市井街头抱打不平,他的英雄气概表现在认识到肩头的重任,义无返顾地选择了唯一合理的道路,并且明明知道前有千般险阻,勇往直前,为实现理想的目标不问生死。在朝廷第一次招安时,明明知道高俅等奸臣极力阻挠,仍然忍辱负重,善待朝廷的使者,只是因为使者过于跋扈,使得他的良苦用心付诸东流。第二次招安,终于能够成功,他极力克制手下,甚至不惜杀掉违规的弟兄,来反击高俅们的进攻。征讨方腊的过程中,他仍是拼命完成高俅们强加与他的种种艰难的任务,不惜牺牲兄弟们的生命。应当说兄弟们牺牲同样使他痛心疾首,剧中对于宋江的悲愤也有很好的表现,但是他没有被暂时的牺牲所吓倒,更没有因为局部利益的损失而放弃对整体利益目标的追求,他不知道牺牲了这么多的兄弟的生命,是否最终能够换回整体的保全,但是他没有选择,他必须率领大家迎接这些挑战。在这里,宋江又一次表现出领袖的气概,可以想象,如果面对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红军的重大人员损失,没有对牺牲局部以换取整体的胜利的坚定信念,毛泽东怎能终于取得最终革命胜利的完美结局呢?因此说,宋江同样具有坚韧不拔,意志超人的领袖气质。讨方腊成功,朝廷赐毒酒,宋江的努力终于没有成功,理想破灭,宋江没有贪生怕死,奴颜悲膝,他所悲哀的是他们终于没有能够完成历史赋予他们的角色,他们的种种牺牲和努力终于没能改变命运,但是为理想而死,宋江同样死无所惧,这和其他兄弟们那种为忠义而置生死于肚外同样具有感人的气概,从这里也表现出宋江绝不是懦弱的小人。

宋江的缺点和失误同样是很多的,前面提到他选择了妥协的道路,但是不能很好地实现,客观原因当然很多,他自己本身的缺点也很致命。比如团结众兄弟,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在梁山内部贯彻他的指导思想,这些他都基本没有做;至于巩固扩大自己的根据地,建立社会上广泛的群众基础,扩大自己的实力,同时保持自身的革命性,战斗性,协调内部不同群体的利益矛盾,比如朝廷降将和出身平民的头领间的不同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这些工作他都没有开展,面对朝廷奸臣的阴谋,他更缺乏高明的应对手段,只是一味以守为攻,被动之极,因此不论对内还是对外,宋江都缺乏有效的手段实现他的目标,这是他个人的又一个悲剧,也是全体梁山弟兄的悲剧。宋江是一个失败了的英雄,他的能力和素质以及客观条件的限制是他悲剧结局的原因,我们只能感叹他们的命运,却不能蔑视他们的奋斗,毕竟他们尽了自己的全力,在很多方面,梁山弟兄,特别是宋江仍然具有比我们大多数人更深远的目光,更坚强的意志,更无畏的精神,值得我们赋予的英雄称谓

除开宋江而外,武松、石绣、鲁智深、三阮等弟兄的英雄主义本色易于为大家理解,但是他们大多停留在匹夫之勇的水平上,还有一些投降过来的朝廷将领则比上述下层群众出身的头领更逊色一些,我们在看到武松们的英勇气概的同时,同样不要忽视英雄们的首领——宋江的大智大勇,整个水浒就是表现了这样一群层次不同,性格各异的英雄们的故事,小说中的形象因为作者和评者的立场和局限,表现出复杂的混合形态,电视剧突出了宋江的英雄本色,也充分表现了宋江的局限和失误,使他的形象较之以往更加丰满,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
《水浒传》读后感

水浒传》长篇章回小说。一般认为作者是元末明初人施耐庵。从明代到现在说法概有三种:一是施耐庵作;二是罗贯中作;三是施、罗合作。施耐庵生平材料极少,据笔记和新发现材料推考,其生平大致是:元末明初(约1296—1370)人。传说为船家子弟,中过秀才、举人和进士。曾在钱塘(今杭州)任官,因与当权者不合,任期不满便辞官回苏州,著书于家。张士诚占据江苏时,曾征召,开始时辞免,后入幕府。但不久离去,往河阳山(今江阴、常熟)一带做塾师。明朝初年,北归兴化,居白驹镇(今大丰);刘基来访,欲举荐为官,辞而不就;卒于淮安,约70岁。著有《水浒传》;罗贯中为其门人,平生与刘基、鲁渊、刘亮、顾逖等有交往。

《水浒传》写的是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1前后)宋江等聚众起义的故事。事在《宋史》和宋人笔记里有多种记载,虽不一致,但都说到力量强大,威胁朝廷,在民间影响深广。南宋人龚圣与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说书中也有宋江等人的故事。到宋、元年间,话本、杂剧广泛演说,有些存留到现在,如话本《大宋宣和遗事》和元人杂剧。施耐庵把宋元以来史书、传说、话本和杂剧等“水浒”故事加以汇集、选择、加工、创作而写成《水浒传》。它以梁山泊起义叙写了农民反封建斗争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以深刻的思想、广泛的内容、杰出的艺术谱出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英雄史诗、革命悲剧,反映出没落衰败的封建社会深重的剥削和残酷的压迫激化着阶级矛盾,反动统治的黑暗腐朽造成广大人民的反抗斗争。写起义发生是“乱自上作”。统治者上起皇帝、大臣,下至地方贪官污吏、土豪恶霸乃至吏役狱卒,全国上下,朝廷内外,形成统治网,公然用恶。像梁中书两年就搜刮几十万贯给丈人蔡京庆贺生日,贿赂公行;高俅为报私仇迫害王进,为高衙内霸占人妻而害林冲,逼得本不想反的人不得不反,揭示出起义发生的真正原因是“官逼民反”。小说真实地叙写了起义斗争的发展过程:从个人反抗到集体反抗,从分散斗争到有组织斗争,规模从小到大。鲁智深、林冲、武松等开始都是个人抗争,只为逃避官府缉捕而找安身立命之地;虽有梁山、二龙山、桃花山等许多山头,但彼此孤立,不能抵御逐步升级的官府“进剿”;晁盖、吴用、宋江上山以后,以梁山泊为中心,联合各山头,形成强大统一的组织,取得大规模战争的胜利,挫败官府和朝廷的“进剿”,揭示出农民革命斗争的规律。小说还叙写了起义的失败结局。梁山英雄排座次后,“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哥弟称呼,不分贵贱”的要求已经实现。农民革命的平等、平均主张,使斗争只能有三种前途:一是像方腊称王后被镇压;二是像李逵说,夺位自己当皇帝;三是像宋江“全伙受招安”。受招安有总结农民革命经验教训,探索出路和寓意。宋江受招安后,朝廷想“尽数剿除”,派去征辽、征方腊,梁山好汉死伤离散,剩下的宋江、卢俊义、吴这样领袖人物,也被御赐药酒毒死或伤心自杀。一场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起义,108位英雄只落得风流云散的悲剧结局。对这一英雄悲剧结局,学术界有不同说法,但对施耐庵总的思想倾向却看法一致:揭露批判封建统治的罪恶,赞扬颂美梁山英雄的反抗斗争。

《水浒传》有很高的艺术成就。首先是在结构上,首尾完整的总体与局部有机结合。全书起义的全过程构成总体,使读者清晰地看到梁山泊的来龙去脉;同时又把108位好汉各自走上梁山当作独立局部,使每个人的局部反抗成为总体的一部分。这样,读者就从官逼民反、百川归海的革命史诗中得到快慰,也从招安失败的英雄悲剧中产生哀怨,从而接受了全书主题。其次,塑造出众多的、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全书有姓名的800多,包括了全社会的各种人。作者不仅写出他们阶级、阶层的特点,而且能同中见异地写出个性,表现出塑造典型的艺术能力。像鲁智深、林冲、杨志,都是有武艺的军官,依附官府,也都凭自己本事谋职,不与贪官污吏同流,但在逼上梁山中,作者写出他们的个性差异。鲁智深的正义感强,林冲忍无可忍,杨志功名绝望,显示出三人性格的同中之异。其他如李逵、鲁智深两人,同是粗中有细,但一个细得天真烂漫,有如赤子,一个细得豪中见智,老练成熟,各成典型。再次,人物语言切合其身分、地位和性格特点。如在江州酒楼上,戴宗初见宋江口称“仁兄”,李逵称“黑宋江”,宋江则对戴宗称“院长”,对李逵称“大哥”,都从人物说话上看到人物的性格特点。

《水浒传》影响深广久远,对后世的农民起义提供了斗争经验。有些进步作家续书,如陈忱的《水浒后传》;有不少人作评点;新中国成立后开过多次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它引起了反动统治阶级的惧怕,以“诲盗”而禁书毁版;有的反动作家企图以“续书”抵消影响,如愈万春的《荡寇志》(参见《荡寇志》)。《水浒传》版本多而复杂,流传中也有的内容有所增删。今存主要有:百回本《忠义水浒传》(残)、百二十四本《水浒全传》、七十回本《水浒传》(金圣叹删改)和百十五回、百二十四回等本。通行有新中国成立后由开明书店、作家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等出版的七十回、百回、百二十回等本。1981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水浒传会评本》,在保存金圣叹评语原貌同时,汇集了国内今存其他评本的批语,为研究者提供便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