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姓氏最先是怎么来的?

如题所述

中国姓氏起源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那时是母系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唐太宗的时候--公元627年,有个吏部尚书高士廉,把民间的姓记录7,写成一本书<<氏族志>>,颁布天下,作为当时推举贤能做官,或搓合婚姻的依据

中国旧时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公元960年)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发展到后来,据说有4000到6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世界各国都有”三大姓“的说法,英国是:Smythe,Jones,Williams;美国是:Smith,Johnson,Carson;法国是:Martin,Bernard,Dupont;德国是:Schultz,Mueller,Shmidt;苏联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中国呢,有张王李赵,四个大姓,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且都是皇帝赐姓。根据最新的统计,单是姓张的,就有一亿人,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

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论文,文中指出: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

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

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

接下来的十五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

换句话说,在中国十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口姓了45个大姓。另外的三亿多人的姓,都是比较少见的,象毛,江,白,文,关,廖,苗,池等等。

--------------------------------------------------------------------------------

参考资料:http://www.chinage.net/Art/Article_452.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5-11-28
部族首领的代号。
第2个回答  2005-11-28
吾们大概知道,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回事,大致而言,氏要比姓的指称小。从汉代开始吧,姓氏才不分起来。现代吾们中国人的姓 , 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1种类别:
1),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系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 姜、姒、姚等。
2),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 (今河北省临漳县西 ),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
4),以乡、亭之名为氏。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 、郝 、欧阳等。
5),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 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姓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7),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 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 、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8),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单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9),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10),以谥号为氏。
11),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众所周知,这样的姓氏多是汉族的传统,在历史上的汉化过程中,有的少数民族消失了,他们大多更改了姓氏,换了个汉人熟悉的姓,或单造姓氏,这可以看作是中国汉人姓氏的第12个来源!

参考资料:http://sci.ustc.edu.cn/easyblog/trackback.aspx?id=2628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