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对联形式和衬托手法的古诗词

如题所述

  送友人
  年代:【唐】 作者:【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释: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出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这两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确是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中间两联切题,写离别的深情。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泥于对仗,别具一格。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却又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那么内心的感觉如何呢?诗人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可谓鬼斧神工。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踏莎行
  年代:【宋】 作者:【晏殊】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消魂处。
  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

  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天长不禁迢迢路。
  垂扬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注释:
  此词以凄婉温润的笔调,在抒发伤春情怀的同时,流露出对时光年华流逝的深切慨叹和惋惜,深微幽隐。
  起笔“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写的是:小草上的烟霭迷蒙,花蕊上的露珠微颤。这两句表面看来都是写外在的景象,但内含的却是极锐敏的感受。“愁”字和“怯”二字,表现了作者极细腻的情思,且与细密的对偶形式完美地结合为一体。那细草在烟霭之中仿佛是一种忧愁的神态,那幽花在露水之中仿佛有一种战惊的感觉 。用“愁”来表达草在烟霭中的感受,用“怯”来描写花在晨露中的感受,表面上说的是花和草的心情,实际上是通过草与花的人格化,来表明人的心情。晏殊另一首《蝶恋花》之“槛菊愁烟兰泣露”句,可以与此相参看,境界相同,只是一个是秋景,一个是春景。
  “ 凭栏总是销魂处 ”,收束前两个四字短句,“细草愁烟,幽花怯露”正是愁人靠在栏干上所见到的景物 。词人只因草上的丝丝烟霭 ,花上的点点露珠,就“消魂”,足见他情意之幽微深婉。“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为上片结拍。前面由写景转而写人 ,这两句则是以环境的衬托 ,进一步写人。“静无人”是别无他人,唯有一个凭栏消魂的词人。“日高深院”之静,衬托着人的寂寥。“海燕双飞”反衬出人的孤独。“时时海燕双飞去”意为:海燕是双双飞去了,却给孤独的人留下了一缕绵绵无尽的情思。
  过片“带缓罗衣,香残蕙炷”,由上片的室外转向室内,仍在写人。这里的“带缓罗衣”,以衣服宽大写人的消瘦,暗示着离别之苦 。“ 香残蕙炷”之“蕙”是蕙香,一种以蕙草为香料制成的熏香,古代女子室内常用 。“ 残”即一段段烧残。“炷”指香炷,即“一炷香”的“炷”。“香残蕙炷”写室内点的蕙香,一段段烧成残灰,又暗示着室内之人心绪的黯淡 。以香炉里烧成一段一段的篆字形熏香的残灰,比拟自己内心千回百转的愁肠已然断尽,比拟自己情绪的冷落哀伤,也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但作者在这里只是客观地写出“带缓罗衣,香残蕙炷”,更见其含蓄 。唯其不直说出来 ,才不会受个别情事的局限,才能给人无限深远的想象与联想。
  接着“天长不禁迢迢路”一句为上二句作结,两个对偶的双式短句紧接一个长句,严密而完整。“不禁”是不能阻拦。“天长”与“迢迢路”,结合得很好 ,天长路远 ,这是无论如何也难以阻拦的。“不禁”二字,传达出一种凡事都无法挽回的哀伤,紧接在“ 带缓罗衣”的思念与“香残蕙炷”的销磨之后,更增加了对于已失落者的无可奈何。结句“垂杨只能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以感叹的口吻出之:杨柳柔条随风摆动,婀娜多姿,这多情、缠绵的垂柳,不过是在那里牵惹春风罢了,它哪一根柔条能把那要走的人留住?哪一根柔条又能把那消逝的美好往事挽回?
  这两句中寄托有极深远的一片怀思怅惘之情,象征着对整个人生的的深刻感悟。
  全词通过写景抒写离愁、思念和慨叹,充满了凄凉悲伤的感情色彩 。上片写的是室外之景 ,草愁花怯,都染上了这种色调;“海燕双飞去”。己暗逗怀人之意。下片写的是室内之景,蕙炷残,衣带缓,进一步渲染离愁。结二句方借埋怨垂杨点明是思念远方的“ 行人 ”。李调元在《雨村词话》中说:“晏殊《珠玉词》极流丽,而以翻用成语见长。如‘垂杨只解惹春风 ,何曾系得行人住 ?’又‘东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等句是也。反复用之,各尽其致 。”这段话 ,恰切地点出了此词的艺术特色所在。

  诗词各一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8-24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等飞来峰》)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第2个回答  2010-05-30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第3个回答  2010-06-11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秦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第4个回答  2010-05-26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对偶,以动衬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