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指标血标本试验误差有哪些?

如题所述

1、凝血酶原时间(PT)参考范围:11~14S
PT即加入组织凝血活酶和钙离子使血浆凝固的时间,主要用于检测外源性凝血系统有无障碍。
延长:常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Ⅶ、Ⅹ缺乏症,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DIC,FDP增多,恶性贫血,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肝实质性损伤时损害凝血因子与凝血酶原的合成,口服抗凝剂如肝素等。
缩短: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Ⅴ增多,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等。
2、凝血酶时间(TT)参考范围:16~18S
TT在凝血酶作用下,血浆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的时间。
延长:常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DIC,FDP增多,SLE,肝病,肾病,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等疾病。
缩短:标本可能有微小凝块或有钙离子存在。
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参考范围:30~45S
APTT为脑磷脂具有部分凝血活酶的作用,能加速因子X的活化,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促使血液凝固的时间。
APTT延长:可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甲、乙、丙型血友病;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DIC、血液循环中的抗凝物质增加等。
缩短:见于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Ⅴ、Ⅷ、血小板增多,幼儿,DIC高凝期,标本离心不足,标本混有血小板等。
4、纤维蛋白原(FIB、Fib或Fbg)参考范围:2~4g/L
FIB即凝血因子I,是血液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既是凝血酶作用的底物又是高浓度纤溶酶的靶物质,在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中同时发挥重要作用,FIB作为底物,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变为纤维蛋白。
含量增高:可见于糖尿病、糖尿病酸中毒、动脉粥样硬化、急性传染病、急性肾炎尿毒症、骨髓瘤、休克、外科手术后、轻度肝炎等。
含量减低:可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等。

-------------------------------------------------------------
影响因素:
(1)、抗凝剂:草酸钠、EDTA、肝素不适用。
(2)、黄疸、脂血、重度溶血和冰冻血浆影响结果。
(3)、使用纤溶药物如:双香豆素、链激酶、尿酶等。
(4)、超过治疗剂量的肝素可使凝固延长。
(5)、FDP增加使凝固延长。
(6)、某些药物如避孕药、雌激素有影响。
(7)、标本采集和处理不当有影响。
(8)、妊娠和急性炎症会影响某些测定结果。

参考资料:在百度中找的 只等回答到此 抱歉 我不是学医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15
凝血四项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更多相关文章
时间
:2009-8-18
10:45:38,
点击
:894
众所周知,
分析前质量控制是检验质量控制中的重要环节。
凝血四项检验结果的诸多影响因素中,
标本采集这一环节占有极大比例。
因此正确掌握凝血四项标本采集中应该注意的一些事项,
对保
证凝血四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着重要作用。
一、首先,我们先来看影响因素都有哪些:
(一)、与抗凝剂有关的因素
1
、抗凝剂加入试管中过少;
2
、从正在输液的静脉导管中抽血造成抗凝剂浓度降低;
3
、误用同种但不同浓度的抗凝剂;
4
、血液标本量过多;
5
、抗凝标本误用普通干燥试管。
(二)、与操作有关的因素
1
、抽血不顺利,时间过长,血液已经在空针里凝固;
2
、试管过多,先后注入顺序不对,最后注入抗凝管,造成血液在注射器里已经凝固;
3
、血液注入试管后未立即轻轻混匀,使部分血液凝集;
4
、混匀时间不够,使血标本未与抗凝剂充分混匀。
二、通过以上几点影响因素可以看出,只要采血时掌握几点注意事项,不难采集出合格的血液
标本:
1
、叮嘱患者处于平静状态,因为情绪激动、剧烈运动会引起血浆成分变化
(
如血小板增多,
血凝
和纤溶系统被激活致凝固活性增强
)

2
、选用真空采血管(目前绝大多数医院已经普及)之凝血四项专用管(蓝色)。需要采集多管
血液标本时,将凝血四项管作为第一采血管。
3
、采用肘部较粗且弹性好的静脉取血,止血带不可束缚过紧,束臂时间不应超过
1
min
,禁止
用力拍打穿刺部位,回血后应立即松开止血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