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君主集权的强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如题所述

清朝君主集权的高度强化是封建制度由巅峰走向衰落的表现

、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乾隆帝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2、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清朝的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份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我国封建社会战国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各个主要历史时期相关的政治制度:①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商鞅废分封、行县制,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②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后,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嬴政建立起一套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集权的三公九卿制、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和体现地主阶级意志的《秦律》在内的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与措施。③汉初,郡县制和封国制并存,诸侯王尾大不掉,逐渐威胁中央;汉景帝和汉武帝相继采取“削藩”和“推恩令”以及“附益之法”等措施,成功地解决了王国问题;接着,汉武帝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立刺史制度,形成“大一统”局面,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④隋唐时,继承并发展汉魏以来政治制度,实行三省六部制,将秦以来的丞相职权一分为三,使之互相牵制和监督;把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职权分散给六部,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开创并完善科举制。这些都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⑤北宋建立后,吸取唐朝后期藩镇割据、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更迭频繁的历史教训,采取强干弱枝的措施,将地方军权、行政权和财权收归中央,消除了割据因素,并发展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⑥元朝建立后,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实行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地方设行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这既是古代郡县制的发展,又是后代省级行政机构之始。⑦明清时期进一步强化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明初,中央废除了秦汉以来的丞相制度,权力分属六部,由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实现了皇权和相权的合一;地方废除元朝以来的行省,设三司分权;并实行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措施,加强集权;清朝沿用明制,设内阁、置六部,但还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后增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决策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还强化八股取士,屡兴文字狱。至此,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与发展的特点: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其内容既有较明显的继承性与共性,也有和时代特征相关的特殊性。②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演变过程也始终矛盾交织: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斗争;地方和中央关系的博弈(皇权加强意味着地方割据势力削弱,反之就膨胀);政治行政手段和不同程度思想文化专制措施的结合。③维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皇权;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是历朝封建统治者实行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其中前者是根源)。④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影响十分深远:在封建社会前期的秦汉至隋唐时期,其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文化发展等积极作用是主要的。而在封建社会后期的北宋至明清时期,其消极作用则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其危害尤为严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5-29
历朝历代为什么那么多皇帝却只有个别几个能称为明君呢。而又为什么历代开国皇帝都在想办法加强中央集权呢?
如果能贯通历史的看,那么会发现很多时候权力没能集中在皇帝手中。宦官掌权,后宫乱政,是长久以来封建王朝难以避免,难以解决的问题。只有从制度上加强君主集权才能尽量避免这种问题。所以从这点可以表明。。正是担心各种各样的问题,开国皇帝才会不遗余力的要加强君主集权。权力分散,你一句我一言。那么朝廷就会动荡,国家也会出现混乱。
像唐朝贞观盛世是因为太宗的管理强悍。。个人能力突出能解决各种问题。但下面权力过大已经形成了。所以后来,能轻易的安史之乱,长久不能平息。各地纷纷都不听中央,各自为王,都是因为中央权力不够集中。。
第2个回答  2010-05-29
封建统治走向了巅峰,人们的思想禁锢、搜到的剥削更深、更重,科技欠发达。也预示,一场革命即将到来。中国近代史便是一个实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