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正史,还有什么很好 很有名的史书

例如 左传 资治通鉴 国语 战国策
我的意思不是管子那样的讲述道理的
而是纪录历史的
不要 小说 演义 要要要纪录史实的.

《春秋》: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
《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春秋》。
《资治通鉴》: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由北宋司马光等人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国语》: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21卷,包括《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是分国记载一些重要史事的国别史史书,相传作者为左丘明。

什么是正史?
正史是封建时代官方钦定为正宗的史籍,以各家对正史的注补校订之书为附庸。正史之名始见于南朝梁阮孝绪的《正史削繁》,至《隋书·经籍志》将《史记》、《汉书》等以帝王传记为纲的纪传体史书列为正史,居史部书之首,后世相沿不改。清乾隆年间,遂诏定自《史记》至《明史》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为正史,并确定凡不经皇帝批准的史书不得列入。也就是说,凡是列入正史类的史籍,都是经过严格选择的,不是所有纪传体的史书都可以列入正史类。同时,历代列入正史类的史籍,也并非仅有纪传体史书一种体裁,一些编年体史书,在有些朝代也被列入正史之中。如《明史·艺文志》就以纪传、编年二体,并称正史。
什么是霸史?
霸史指凡记载称霸一方、割据一地的非正统政权历史的史书。霸史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中,《隋书·经籍志二》中云:“自晋永嘉之乱,皇纲失驭,九州君长,据有中原者甚众,或推奉正朔,或假名窃号。……当时臣子,亦各记录。后魏克平诸国,据有嵩、华,始命司徒崔浩,博采旧闻,缀述国史。诸国记注,尽集秘阁。尔朱之乱,并皆散亡。今举其见在,谓之霸史。”如《十六国春秋》,既是研究十六国史的重要材料,也是北魏崔鸿所著的一部霸史。《隋书·经籍志》将史部区分为十三类,有关十六国史的著作大都列入霸史类。
什么是别史?
别史是区别于正史、杂史,私撰纪传体记载历代或一代史实的史书,如《东观汉纪》、《东都事略》、《大金国志》以及《通志》等史书都属于别史。由此可见,别史实际上是正史类史籍的重要补充部分,犹正史之别支,所以《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别史类叙》中才有“犹大宗之有别支”的说法。别史之名,创始于南宋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用以著录“上不至于正史,下不至于杂史”之书。其后《宋史·艺文志》、《千顷堂书目》、《四库全书总目》等均有此项。
什么是杂史?
杂史泛指我国古代私家著述的史书,是以记载带有掌故性见闻为主的史书。它不同于纪、传、表、志等体例齐全的正史,也不同于关系一朝执政的别史。它不受体例限制,博录所闻,虽杂荒疏浅,却可弥补官修史书的疏漏与不足,包括家史,外史,小史,稗史,野史,逸史等类别。杂史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隋书·经籍志·杂史叙》中说:“体制不经,又有委巷之说,迂怪妄诞,真虚莫测。然其大抵皆帝王之事,通人君子,必博采广览,以酌其要。故备而存之,谓之杂史。”《四库全书总目·史部·杂史类叙》认为杂史:“大抵取其事系庙堂,语关军国,或但具一事之始末,非一代之全编;或但述一时之见闻,只一家之私记。”由此可见,杂史大多可以成为正史的补充,尽管所记内容在一定意义上有时并不一定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情,但我们也可以借助杂史了解到一些事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猜测到在正史春秋笔法似的文字下面还隐藏了哪些历史真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6-02
别史《宋史·艺文志》》《千顷堂书目》《四库全书总目》《直斋书录解题》
《新唐书略》
野史《汉书·艺文志》《奉酬袭美苦雨见寄》《上赵凉国公》《明季稗史汇编》
《老残游记》
杂史《隋书·经籍志》
稗史《宋稗类钞》《清稗类钞》《寰海后十首》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5-29
这是一份企图供非历史学专业的大学生和其他历史爱好者参考的历史学名著推荐阅读书目。本书目涵盖古今中外,以名家名著为主要选择取向,特别是兼顾其学术权威性、阅读美感性和不可替代性等方面,希望能有助于人们对历史学的基本了解与理解,推进读书与思想风尚,并努力把握历史的原脉、现况与可能的未来走向,关心祖国的未来与人类的命运。

一、概论
01《历史是什么》,爱德华?H.卡尔著,吴柱存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02《历史的观念》,柯林武德著,何兆武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03《历史学家的技艺》,马克?布洛赫著,张和声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二、中国史
03《史记》,司马迁撰,中华书局版。
04《资治通鉴》,司马光撰,中华书局版。?
05《国史大纲》,钱穆著,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06《观堂集林》,王国维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07《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著,三联书店1999年版。
08《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09《万历十五年》,黄仁宇著,中华书局1982年版。
10《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孔飞力著,陈兼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11《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官僚政治之经济的历史的解释》,王亚南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12《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李伯重著,三联书店2003年版。
13《剑桥中国晚清史》,费正清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译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14《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5《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茅海建著,三联书店1995年版。
16《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著,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三、世界史
17《伯罗奔尼萨战争史》,修昔底德著,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69年版。
18《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雅各布?布克哈特著,何新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9《西方世界的兴起》,道格拉斯?诺斯著,厉以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20《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巴林顿?摩尔著,拓夫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21《论美国的民主》,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22《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订版),罗荣渠著,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3《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斯塔夫里亚诺斯著,迟越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四、人物传记
25《孔子评传》,匡亚明著,齐鲁书社1985年版。
26《柳如是别传》,陈寅恪著,三联书店2001年版。
27《胡适口述自传》,唐德刚注译,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8《富兰克林自传》,姚善友译,三联书店1985年版。
五、历史地图集
29《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 1982-1988年版。
30《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杰弗里?巴勒克拉夫主编(中文版编辑:邓蜀生),毛昭晰等译,三联书店1985年版。

还可以看二十四史通俗演义。 http://gj.zdic.net/index.php?title=%E4%BA%8C%E5%8D%81%E5%9B%9B%E5%8F%B2%E9%80%9A%E4%BF%97%E6%BC%94%E4%B9%89
第3个回答  2010-06-05
汉 《寿春记》《巴郡图经》《地理志》《南阳风俗传》
晋 《华阳国志》《汲冢竹书》《娄地记》《冀州记》《会稽记》
隋 《诸郡物产土俗记》《区域图志》《诸州图经集》
唐 《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
宋 《祥符州县图经》《临安志》,《三山志》、《新安志》、《剡录》
元 《大元一统志》《镇江志》、《四明志》《旌德县志》,
明 《一统志》,《日照县志》,
清 《满城县志》南翔镇志》、《乌青镇志》、《杏花村志》《灵寿县志》、《遵义府志》、《六安州志》、《永清县志》、、《亳州志》
第4个回答  2010-05-30
陈寅恪,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1969年10月7日卒于广州,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
著作书目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非亲笔所著,是学生后来根据笔记整理的)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元白诗笺证稿》 《柳如是别传》 《金明馆丛稿初编》 《金明馆丛稿二编》 《寒柳堂集》 《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 《陈寅恪文集》 《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论再生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