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雷拳与太极拳是什么关系?是太极拳的一个分支吗?

如题所述

对 忽雷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分支

忽雷太极拳
忽雷太极拳是陈氏太极拳的一种,陈氏太极拳小架的一枝,在小架拳式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的。非常难练,对人的体质要求较高,不是常人能学的好的。

创始人

李景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家境贫寒,从小随陈氏族人学拳,因受保守观念影响而遭歧视,改投师叔陈青萍门下继续深造,由于其钟爱太极拳,克苦钻研,凭着百折不挠的坚强毅力,尽得师门真传,功夫纯正,拳艺精绝。一生以保镖为业。晚年精研拳法,认为一动一太极,一寸一阴阳。创出促步、挫步、步法急促灵活,挂、撩、跪、蹬、腿法变幻多端,以脚跟为轴,脚尖虚领旋转,以身腰为车轴脚似钻,两手如车轮旋转翻滚的太极拳。当地人以其声、形称之为"忽雷架"。由此而得名。

李景延晚年传拳于当地,鉴于师门所在故而不广,世人了解不甚。今天,也只有在温县人们才能真正看到忽雷太极拳的原汁原味。

风格特点

忽雷太极拳演练起来发劲不断,顿促有声,如闷雷风起,动作刚劲精巧,连续不断,身手忽起忽落,忽柔忽刚,快如迅雷电闪,两脚挫碾震促,嚓嚓有声,浑身如雄狮出水抖擞有力。拳架开展而紧凑,看似刚劲实则松柔,别具风韵。实乃太极之精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3
太极拳分为多种形式,1竞赛、表演2传统,又分民间的。1是为现在各种比赛的拳术,这是为表演而设计的动作,观赏性强。2传统:有一部分原来的动作,另一部分是为了适应现代的锻炼,把原来的高难度姿势,周身发劲的动作去掉了。民间:始终是保持原有的本色面貌,未有更改。
不过它们最基本的用法是养生.
忽雷太极拳是民间的拳术,特征为:周身各关节(手与脚,腕与踝,前臂与小腿,肘与膝,上臂与大腿,胯与腰、脊柱、头)按照其生理结构特点 “球窝状”共同走圆弧线,同时与大脑意识(思想),心肺功能,人们的精神表情等一起在同一时间内运动,锻炼。这样一来,全身的肌肉、骨骼、血液、微循环呼吸等都同时在活动。身体很自然就得到“养身”(这个词不能仅限于老年人) 健体的效果,例如人们脸上的血色正了,中医所说的“红光满面”,肌肉也有劲了,尤其是手和脚最明显。周身灵活后与大脑意识的配合,就可以练习 “走化”了(对方攻来,,怎样给他化开,这是周身各关节的靠法。多用与贴身实战,现用与防身自卫),“拳”顾名思义,不难理解,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结晶,是在过去各朝代磨练总结出的最宝贵、最直接、,最实用的方法。古语云:“学以致用”
本人学术才浅,仅仅在河南温县张国栋忽雷太极拳研究会总会学拳短短数月,愿以抛砖引玉,诚恳得向大家交流与学校习。
如想了解忽雷太极拳详情,请登陆www.huleiquan.com

参考资料:www.huleiquan.com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11-13
忽雷太极拳,是温县赵堡太极拳的分支。
“忽雷”太极拳,又称“忽灵”太极拳;杨虎先师讲:“忽雷太极拳是动手见血的东西,是活步方圆八卦拳。
忽雷太极拳,据考证为李景炎(1825-1893)所创编。
李景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家境贫寒,从小随陈氏族人学拳,因受保守观念影响而遭歧视,改投师叔陈清平门下继续深造,是赵堡太极拳一代宗师陈清平(1795-1868)的优秀弟子。
李景炎,在1860年之前,学通背缠拳(包括短打散手)于陈有纶,同时学陈氏太极拳大架于陈仲牲,后来,学赵堡太极拳于陈清平,受河南流行的八卦拳影响,而创编出忽雷太极拳。
第3个回答  2006-12-08
楼上说的忽雷架的特点是对的:“忽雷太极拳演练起来发劲不断,顿促有声,如闷雷风起,动作刚劲精巧,连续不断,身手忽起忽落,忽柔忽刚,快如迅雷电闪,两脚挫碾震促,嚓嚓有声,浑身如雄狮出水抖擞有力。拳架开展而紧凑,看似刚劲实则松柔,别具风韵。实乃太极之精品”但是这不是赵堡架,更不是陈式太极拳的一个分支,说穿了他就是陈式太极拳一种别具特色的打法,动作套路本身是没有改变的,只是在演练的时候该发劲的地方就发劲而不是柔和的带过而隐藏起来
第4个回答  2006-12-06
你讲的忽雷拳大概是指忽雷架吧。
忽雷架和赵堡架一样,都是太极拳的分支。陈氏14世陈清萍赘婿于赵堡镇,在那里传拳。他在陈式原套路上再进行修改,形成了小巧紧凑,逐步加圈,由简到繁,逐步提高拳艺技巧的练习套路,传和兆元称赵堡架,传李景延称忽雷架。

参考资料:陈正雷著《陈氏太极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