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对联,大智慧的注意事项

如题所述

“楹联是用途最广、传播途径最宽、载体最多、备受文人墨客推崇的一种汉字文学体裁。”1日下午,诗词楹联家、汉语言文字专家陈聚仁(笔名沙雁)携带其2003年出版的《二千言世纪长联》(嵌名楹联选)做客宝安文化茶座,与读者交流楹联知识和创作要领。

对联深得国人喜爱

“有人问我,是不是长联就叫楹联,短的才叫对联?其实楹联就是对联。”陈聚仁教授说。对联为什么又叫楹联呢?传统府弟建筑,如孔府大成殿有七楹即七间,“开间”就是“楹”,顾名思义,“开间”上挂的对联就是楹联。此外,楹联又叫对子、楹贴、春联等。

学术上给楹联的定义是:可以独立使用、有独立意义的对偶式句段。可以这样说,楹联是我国独有的文学艺术珍品,举世无双,它从骈体文如《洛神赋》《滕王阁序》和律诗发展而来,是对骈体文和律诗的提炼和浓缩。楹联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自成一格,两阕最简练、长短不拘但彼此对仗的语言,紧扣主题,可抒情、叙事、言志、增智、益趣,使得汉语文字的对称美得以完美呈现——“阴阳和谐”“和而不同”。

对联具有很强的概括力,引导人们深刻回味,诲人于潜移默化中,读后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让人受益匪浅。除了装饰效果,对联的文学性与艺术性相得益彰,且审美效果是其他文学形式没法替代的,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理念和以对称为特色的审美理趣。造句的对仗,在矛盾对立中追求相反相成的和谐统一,加上抑扬顿挫的音律美,使得对联作为独一无二的文学艺术形式流传于世。

广东民间尤其看重用对联装点祠堂、故居、园林,如潮汕、清远、肇庆等地。对园林艺术也颇有研究的陈教授这样说:“一个园林倘若没有对联就不像个园!”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广州陈家祠堂”“佛山祖庙”,深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沙井曾氏宗祠”,也无不利用文采奕奕的对联彰显出庄重、高雅、堂皇的气派。从对联广泛应用于各地的名胜古迹、祠堂庙宇、婚丧喜庆场合不难看出,对联深得国人喜爱,即使是生活在美、英、法等国家的华人,他们中也不乏对联文化的传播者。

创作对联“难”点多

讲创作对联的要领就要讲到格律。“格”必须上下相对,词性质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字数相等,音韵相反,如平对仄,仄对平。举个例子,若是十一言联,即左右都是11个字,一般都是“四七”或“七四”格式,就是说先要用四字组句,再用七字组句,然后用两个“组句”连缀成半副对联的内容。对联的文字即词句,一般使用的都是精炼的文言文。陈教授说,楹联字数不多,内涵却十分丰富,言有尽而意无穷。

陈教授幼时求学阶段在学堂里学过“对课”,当时“对对联”是私塾先生教授语文知识的基本方法。训练创作对联,对联的字数从少到多逐步增加,能提高语言知识和表达能力。他清楚地记得,那时候他的读物是《笠翁对韵》,时至今日,他还能倒背如流:“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如果说文字与音韵的格律限制是一种束缚,如戴镣铐做体操,陈教授认为恰恰是这些束缚才让对联更突出,是汉语言文字在运用上迥异于其他国家文字的特殊美,他幽默地表示:我国古代就有众多娴熟地掌握这方面高难度动作的“自由体操”高手。

陈教授热爱攫取对联知识,曾在一周时间里写了三百多个字的对联,他创作的对联得到了中国书法家启功先生的大力推荐。经启功先生的引荐,北京琉璃街一带的百年老店荣宝斋、同仁堂等28家店主曾联名写信给当时在青海大学任教的陈教授,邀请陈教授为店铺写对联,以便装修成统一风格。作为一名诗词楹联家,这不仅说明他的专业学识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也说明国人确实喜爱对联,尊重国粹。

嵌名联蕴藏大智慧

嵌名联在对联中比较常见,特别是一些新居入伙、新婚嫁娶场合,嵌名联传递了吉祥、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望。嵌名联的创作方法就是把人名、地名、建筑物名称合理地嵌入联中,使得对联自然天成又别具神采,广东、云南等地的人们以及海外华侨都特别喜欢嵌名联。

关于嵌名联的巧妙运用和创作,陈教授讲了一个有趣的典故,说的是古时候的才子们喜欢用对联来“斗智”的故事。传说中,四川才子李调元与北京才子刘师亮“狭道”相逢,双方各不相让。僵持半晌,刘师亮问李调元的姓氏,李调元答:“骑青牛出函谷,老子姓李。”刘师亮听后自然不甘示弱,遂对上一联反击:“斩常蛇赴鸿门,高祖姓刘。”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对联的创作不仅需要学识的积累,还要有天赋,小对联里蕴藏着大智慧。

谈到楹联的源远流长,很多书上都认为最早的对联是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春节时写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对此,陈教授说:“事实上,对联在初唐时期就有了。”陈教授希望楹联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能够一直传承下去,并企盼越来越多的炎黄子孙学习楹联,创作楹联,传播楹联知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5-01
大智慧的注意事项
小聪明的行为规则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