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食品有什么来历?拜托各位大神

以下食品有什么来历吗? 1.馒头 2.冰糖 3.太后饼 4.千层油酥饼 5.黄桂柿子饼

1.馒头的起源来自三国时代,当时蜀国南边的南蛮洞主孟获总是不断来袭击骚扰,于是诸葛亮亲自带兵去征伐孟获。泸水一带人烟极少,瘴气很重而且泸水有毒。诸葛亮手下提出了一个迷信的主意:杀死一些“南蛮”的俘虏,用他们的头颅去祭泸水的河神。诸葛亮当然不能答应杀“南蛮”俘虏,但为了鼓舞士气,他想出了一个办法:用军中带的面粉和成面泥,捏成人头的模样儿蒸熟,当作祭品来代替“蛮”头去祭祀河神。 打那以后,这种面食就流传了下来,并且传到了北方。但是称为“蛮头”实在太吓人了,人们就用“馒”字换下了“蛮”字,写作“馒头”,久而久之,馒头就成了北方人的主食品了。 2.糖相传清代康熙年间,有一个名叫扶桑的姑娘,是四川内江的一个大糖坊主张亚先家的丫环。有一次,她趁张亚先不在舀了一碗糖浆正准备喝的时候,张亚先来了,扶桑连忙把糖浆倒进猪油罐,将它藏进柴堆里,又在上边放些谷糠掩盖住。 过了几天,当扶桑捧出猪油罐时,罐里却长满了许多水晶般的东西,敲碎入口,坚脆而纯甜,其味道胜过白糖。扶桑把这一奇怪现象讲了出去,许多人如法炮制,因制出的糖形似冰,味如蜜,人们就把它称作冰糖。 3.太后饼 “太后饼”是关中有名的小吃。它焦黄酥脆,柔香可口,油而不腻,是关中人民十分喜爱的小食品。太后饼曾多次当作佳肴摆上国宴,招待外国元首,使国际友人一饱口福。提起太后饼,据说已有两千年的历史。 传说汉文帝刘恒的外祖母—灵文侯夫人是南方人,自小生活在江南水乡。自从来到陕西长安,进了皇宫,住的是亭台楼阁,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幼儿绸缎,出则前呼后拥,游则御宫内苑。但老人在水乡自由自在惯了,总觉得皇宫很拘束,也很沉闷,常常思念江南家乡,久而久之,竟想出病来。汉文帝是个孝子,闻外祖母有病,慌忙请来太医,但药吃了不少,总不见效。汉文帝为此也犯起愁来。 春天来了,轻风徐徐,掠过宫墙;百花吐艳,香飘四方;彩蝶翩跹,蜜蜂匆忙,杨柳依依,离人断肠。触景生情,灵文侯夫人又想起了江南家乡,心时堵得慌,想出去走走。汉文帝担心外祖母年老体弱,本不想答应,但又怕外祖母生气,也只好准许了,只是一再叮咛随行宫人多加小心。老人出了宫墙,如飞出绣笼的鸟,顿觉天地大了许多,心时亮了许多,病也减轻了许多。一路花红柳绿,山清水秀,男耕女织,鸡鸣狗吠,泉水叮咚,溪水潺潺,老人好像又回到了江南的家乡,心里好不快活。步履匆匆,山移水转,不知不觉,随一路风景,来到了怀德县(今怀阳村)圪瘩塬上。老人手搭凉棚,翘首远望,不觉淌下几滴混浊的泪来。随从左右一见,慌忙问道:“天晴气爽,百鸟争鸣,千花吐艳,老夫人何故伤心?”老人长叹了一声,不觉泪又流了下来,颤抖着咽喉说“多像老家啊!”随从左右方知老夫人触景生情,又想起家乡来。大家不免安慰几句,赶快离开。 回宫之后,老人的病更加沉重,不久便病倒了。汉文帝闻外祖母病情加重,急忙前来问安。问到外祖母如何添病,是否外出偶感风寒,随从左右慌忙答道:“禀告陛下,自从那日春游,太后看到怀德县圪瘩塬,勾想思乡之情,谁知回来就寝食不安,卧床不起。”汊文帝知道外祖母思乡心切,忙安慰外祖母说:“外祖母放心,孙儿一定让您满意。”于是汉文帝立即下令在怀德县建一园林,供外祖母居住。老人闻言,十分高兴,病很快就好了。 老夫人自从搬到怀德,每天出门就能看到田园风光,心中自然喜欢不尽,再也不想回皇宫去了。汉文帝也不勉强。从此以后,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每年都要来探望母亲,每次都带一些宫中佳肴,以尽孝心。有一次,薄太后带来一些烤饼给母亲,母亲一尝,又酥又香,特别高兴,连说“好吃,好吃。”看到母亲喜欢,薄太后自然十分高兴,就专门派来御厨为母亲做“烤饼”。久而久之,这“烤饼”技术就流传到了民间。 由于烤饼为薄太后敬母之饼,所以人们就顺口叫它“太后饼”,一直流传至今。 4.千层油酥饼 据传,千层油酥饼的来历,与唐僧翻译千余卷佛经有密切关系。唐高宗李治在武则天的 影响下,特别信奉佛教。当玄奘法师翻译佛经达千卷时,他曾命宫中厨人专门用清油作成“千层烙饼”赏赐给玄奘,以表彰他那百折不挠的毅力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据说,玄奘死后举行遗体安葬的那天,长安方圆500里赶来送葬的100多万人中,也都带着寓意千卷佛经的各种食品来祭奠。 京都长安的厨师们,正是怀着对玄奘法的崇敬心情,对“千层烙饼”又作了精心改进,取名“千层油酥饼”,投入饮食市场销售。由于它工艺精细,完成是用植物油制作的,又含有纪念玄奘法师的情意,因而在唐都长安曾风靡一时。千余年来,虽经战乱,但历久不衰,一直流传至今。1989年,西安饭庄的千层油酥饼荣获商业部“金鼎奖”。 5.黄桂柿子饼 黄桂柿子饼,又叫柿子饼、火晶柿子饼,既是单独食用的小吃,又是宴席上的细点,早已誉满全国,曾被评为省、部优质产品,在荣获传统名小吃金奖的老孙家饭庄,是其小吃宴中的常用风味品牌之一,也是遍布古城西安的时令小吃。 黄桂柿子饼的由来,民间传说与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有关。 公元880年,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率领起义军攻入京都长安,在这里建起了大齐政权。此前,当黄巢义军在进攻长安的路上途经临潼县在古道上小憩时,沿途各村的百姓们纷纷出门,用礼盒子抬着柿子面饼,用瓦盆盛着白醪糟,犒劳“黄王”义军。黄巢见了万分感动,称赞临潼的柿子面饼为“义军佳食”,并吩咐把军粮的一半分出来赈济众百姓,还带头脱下自己的黄袍,给缺衣的老人披上,将士们也纷纷仿效黄王,脱下或取出多余的衣物周济灾民百姓。当再鸣鼓出发时,义军吃了这种既可口以耐饥的甜饼后,更加抖搂精神,士气更为旺盛,一鼓作气攻到长安。黄巢率师进入长安城时,倾城百姓设香案,陈菊花、桂花等秋花,夹道欢迎。纷纷扬扬的桂花瓣落在义军将士们的头上、肩上和柿子面饼上,香气袭人。建立大齐政权后,年号金统,把收缴贪官司污吏的财物分给贫苦百姓,将士们也很高兴,吃起沾上桂花的柿子面饼,感觉味道更加香甜,吃后才发现是因偶然沾上了郁香扑鼻的桂花所致。因此,以后在做柿子面饼时,就有意地加入黄桂,这就是历史悠久的“黄桂柿子饼”的来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