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历史文化有哪些

如题所述

韶关历史文化具体如下:

1、石峡文化

韶关是“马坝人”的故乡,石峡文化的发祥地  。舜帝南巡曾经过此地登韶石山而奏韶乐,动听的乐曲使周围的山石也为之动容。

历史上的韶州被誉为“岭南名郡”,孕育了以陈朝重臣侯安都、唐代名相张九龄、唐代诗人邵碣、宋代名臣余靖、明代抗倭名将太子太保陈磷、清代文学家廖燕。

铁军创始人张发奎、为杰出代表的大批历史名人。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在韶州弘法37年,南华寺因此成为禅宗的“南宗祖庭”。

韶关民间文化艺术种类丰富,包括采茶戏、花鼓戏、花灯戏、山歌剧、山歌、说书、快板、粤曲、舞龙、舞狮等民间歌舞以及木雕、编织、刺绣、剪纸等民间工艺。 

2、客家文化

韶关作为中原南迁进入广东的门户,容留了越来越多的客家先民及其后裔,客家文化底蕴丰富,是我国内地客家人四大聚集地之一,被称之“岭南客州”。

全市300多万人口中,拥有近280万客家人,占全市总人口的80%。如今四川仪陇县的客家人也多半是来自粤北韶关地区,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一书中,开宗明义告知世人:“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

3、特色的习俗风俗文化

韶关各地习俗风俗有浓郁的岭南客家汉族色彩,瑶、畲两族也各具民族特色。汉族地区在农业生产方面,依照二十四节令的规律安排生产,成为习惯。

从事农活早出晚归、请亲朋帮工成为传统,山区还有春种田基豆、冬放野牛、打横塘、检油茶等等各种习俗。经商贸易讲究择吉开张、注重招牌,有赶墟日(定期集市)、赊销等习俗。

在居住方面,农村多以姓族聚居,讲究风水择地而居,有姓族大屋(檐街屋)、围龙屋、“四点金”住宅、骑楼式住宅、围楼、“小康房”等住宅类型。

婚俗方面,农村仍有哭嫁、送嫁、迎亲、拜堂、闹洞房等古俗遗风。民间重视传宗接代和靠子女养老送终,还有修族谱家谱、春节清明祭祖以及订立族规、奖励读书等传统。

瑶、畲两族有各自独特的风情习俗,在姓名称呼、起居饮食、衣冠服饰、喜庆禁忌、社会风尚等各方面富有当地民族特色。

4、宗教文化

韶关宗教历史久远,宗教文化源远流长,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佛教、道教信徒较多。一些宗教庙会如南华诞等影响至今,信徒在饮食、服装等方面有一些宗教色彩。

5、人文自然文化

韶关旅游资源丰富,是广东的旅游航母,拥有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成为无数海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休闲目的地。韶关拥有世界级、国家级景区景点17处和省级及以下景区景点100多处。

包括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丹霞地貌命名地)、广东乳源大峡谷、国家森林公园车八岭华南虎保护区、珠玑巷、梅关古道、满堂客家大围、必背瑶寨等大批旅游景区。

梅关古道是国家4A景区、广东省红色旅游示范基地、“中国四大赏梅地”之一。古道存世2000多年,是古代中原通往岭南及东南亚的咽喉之地,连接长江、珠江两水系最短的陆上交通要道,是当今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古驿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韶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09

在居住方面,农村多以姓族聚居,讲究风水择地而居,有姓族大屋(檐街屋)、围龙屋、“四点金”住宅、骑楼式住宅、围楼、“小康房”等住宅类型。

饮食方面,注重节日饮食,讲究吃“团年饭”、“团圆饭”,有炒米饼、米糕、油糍、灰水糍、艾糍等十数种有特色的年节食品,民间普遍重视传统节日,除春节、元霄、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阳外,还有尝新节、冬至节等。

婚俗方面,农村仍有哭嫁、送嫁、迎亲、拜堂、闹洞房等古俗遗风。民间重视传宗接代和靠子女养老送终,还有修族谱家谱、春节清明祭祖以及订立族规、奖励读书等传统。

韶关宗教历史久远,宗教文化源远流长,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佛教、道教信徒较多。一些宗教庙会如南华诞等影响至今,信徒在饮食、服装等方面有一些宗教色彩。

扩展资料:

地理环境

韶关地区东起南雄市界址镇界址村,西至乐昌市三溪镇丫告岭村,直线东西跨度长约186.3公里;北抵乐昌市白石镇三界圩村,南达新丰县马头镇路下村,南北跨度长约173.4公里。西北和东北与湖南省郴州市、江西省赣州市交界;东南接河源市,西南连清远市,南邻广州市和惠州市。

旅游资源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韶关古称韶州,是“马坝人”的故乡,石峡文化的发祥地。有着2100多年的城市历史,历史上的韶州被誉为“岭南名郡”,孕育了以陈朝重臣侯安都、唐代名相张九龄、宋代名臣余靖、清代文学家廖燕为杰出代表的大批历史名人。

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在韶州弘法37年,南华寺因此成为禅宗的“南宗祖庭”。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造就了韶关良好的人文环境,民风淳朴,社会安定,是全省社会治安最好的地区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韶关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3-04
韶关编辑韶关,简称“韶”,是广东省的一个地级市。下辖浈江区、武江区、曲江区、仁化县、始兴县、翁源县、新丰县和乳源瑶族自治县,代管乐昌市和南雄市。[1]韶关市地处广东省北部,是广东的北大门。与湖南省、江西省交界,是中国北方以及长江流域与华南沿海之间最重要的陆路通道;毗邻广西壮族自治区,素有“三省通衢”之称,战略地位重要。韶关是粤北地区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也是广东省规划发展的六大都市区和九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有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卫生先进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金融生态市、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地区、中国第三批资金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全国重点林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废旧塑料进口基地、广东省文明城市、广东省林业生态市和生态发展区、广东用材林、水源林和重点毛竹基地、华南生物基因库和广东省的生态屏障等称号。历史上有名的岭南名郡,有“中国锌都”称号,是全国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简介编辑
韶关市位于北江上游,浈、武、南三水交会处,古称韶州,得名于丹霞的名山韶石山,取韶石之名改东衡州为韶州,之后历朝沿袭。韶州得名韶关始于明清之际,源于当时经济不断繁荣发展,在今韶关市区先后设立水陆三个税关收税,俗称韶关。岭南重镇韶关市区面积2899.02平方公里,市区人口已达105万。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城市历史。韶关将建设成为粤北经济强市、交通枢纽、区域中心、山水名城、和谐韶关。
韶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马坝人”的故乡,石峡文化的发祥地。舜帝南巡曾经过此地登韶石山而奏韶乐,动听的乐曲使周围的山石也为之动容。历史上的韶州被誉为“岭南名郡”,孕育了以陈朝重臣侯安都、唐代名相张九龄、宋代名臣余靖、清代文学家廖燕为杰出代表的大批历史名人。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在韶州弘法37年,南华寺因此成为禅宗的“南宗祖庭”。广东第一架飞机产自韶关。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造就了韶关良好的人文环境,民风淳朴,社会安定;是全省治安最好的地区之一。
韶关区位优越,交通发达。韶关自古以来就是华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华南沿海之间最重要的陆上通道和关口,粤湘赣交界地区商品集散中心,粤港澳辐射内陆腹地的“黄金通道”。韶关是国家规划发展的一级铁路枢纽和公路运输枢纽城市,全省区域性中心城市,区位交通综合优势十分明显。建成和在建的有有京港高铁、京广铁路、赣韶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广乐高速公路、韶关环城高速公路、韶赣高速公路、韶关港等,
韶关资源丰富,生态优越。韶关是广东省旅游资源最丰富、旅游文化品位最高的地区之一,重点围绕大丹霞、大南岭、大南华、大珠玑发展旅游业。拥有世界级、国家级景区景点17处和省级及以下景区景点100多处。包括丹霞山、南华寺、珠玑巷、马坝人遗址、梅关古道、广东大峡谷、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乳源南水湖国家湿地公园等大批旅游景区,成为无数海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休闲目的地。韶关物种资源丰富,森林资源居广东省首位,是全国重点林区,被誉为华南生物基因库。人均拥有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居全省地级以上市第一位。土地面积1.8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十分之一强。韶关的林地面积、林木绿化率、活立木蓄积量均居全省前列,是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韶关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雄厚的经济基础,稳步推进各项改革,全市经济持历史沿革编辑根据考古发现,粤北的人类历史可以远溯到距今十万年前。1958年在曲江县马坝乡狮子岩洞穴里发现的“马坝人”头骨化石,是目前广东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马坝人化石”的发现,揭示了旧石器时代广东地区人类的历史。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遗址遍布全境,数以百计,其中以曲江石峡,鲶鱼转和韶关走马岗遗址为代表,所出土的大批石奔、石斧、石凿、石刀、石镞等制作精美的石制工具,以及鱼网坠、陶纺轮、各种石制和骨制的装饰品,人工栽培稻的谷粒等遗物、遗迹,勾勒了一幅四、五千年以前粤北先民劳动生息的风情画;展示了“马坝人”开启的粤北地区的远古文明,后继有人,绵延不断。距今四千多年前,舜帝就曾已经踏足过韶关。舜帝南巡经过此地登韶石山而奏韶乐,动听的乐曲使周围的山石也为之动容。青铜文化的遗址,在本市各地亦有发现。它表明粤北地区从周代起已经步入青铜时代,只是发展较中原地区缓慢,尚未形成奴隶制社会。春秋时期,韶关属越国,地理方位上分属荆州和扬州地域;战国时期,当强大的楚国势力扩展到岭南时,粤北遂为楚国之南疆。秦始皇吞并六国后,于公元前214年平定两广,在今广东境内设置南海郡。今市属各县皆属南海郡管辖,当时虽然没有县的建制,但南海尉任嚣已在今韶关市南郊莲花山下修筑了一座城堡,后人称之为“任嚣城”。秦后韶关为南越、长沙、豫章之地。西汉初年,赵佗割据两广,建立了南越国。赵佗将前南海郡管辖的粤北地区并入了南越国版图。当时仍未置县。粤北设县,始于南越国灭亡之后。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灭南越国,汉王朝鉴于南越国割据的教训,设置了地跨骑田岭南北的桂阳郡(郡治在今湖南郴州市)。桂阳郡共辖十一个县,其中桂阳、阳山(后汉省阳山入阴山)、阴山、含诓、浈阳、曲江等六县,在今韶关市境。东汉时期仍相沿袭,未作变更。今南雄,始兴地带,两汉时则属豫章郡南林(后汉称南野,县治在今江西南康境内)县地。三国末年,吴主孙皓于甘露元年(265年)始析桂阳郡南部地区置始兴郡,治所在曲江(今韶关市区),是为韶关立郡之始,将今市属各县第一次统一在一个行政区(郡)内。其时,始兴郡之辖区相当于1983年地、市合并前的原韶关地区和原韶关市所辖区域的总和,为古代史上以韶关为政治中心所辖区域最大的时期,辖桂阳、阳山(吴甘露元年置阳山、废阴山,以其地并入阳山)、含诓、曲江、始兴(吴永安六年,分南野县地置)、斜阶(吴甘露元年再析始兴县地置斜价县)等七县。始兴、斜价两县,即今南雄、始兴县地。南朝170年间(420-589年),朝代更替频繁,导致粤北境内的郡县时废时兴,沿革复杂。南雄刘宋时,始兴郡曾一度改称广兴郡,到南齐时又复称始兴郡,辖境与晋略同。梁、陈两代,曾在今市境内设置衡州和东衡州两个一级行政区和阳山、始兴、安远三个个二级行政区。除原有县外,又增置了广穗(今连山、析梁阳县位置)、梁化(今乐昌中南部地区,梁置,隋开皇十八年更名乐昌)、平石(今乐昌北境,梁置,隋开皇十二年省,以其地入梁化)。翁源县于梁承后末年新置,其时属清远郡。隋代粤北分属南海郡(治所在今广州)和熙平郡(治所在今连县)。隋开皇九年(589年)曾改东衡州为韶州,取州北韶石山的“韶”字为名,始以“韶”字为州,但不久即废,并归南海郡。唐代粤北全境基本上属岭南道管辖(今连阳地区曾一度属湖南道)。唐王朝在粤北境内分置韶州(唐贞观年置,治曲江)和连州。韶州辖曲江、仁化、乐昌、始兴、浈昌(今南雄)六县。五代,岭南为南汉五刘氏占据。南汉在北江领域增设英州(治所在今英德县城)和雄州(州治在今南雄城)。这样,加上原有的韶州和连州,粤北共置四州。宋代时粤北属广南东路。境内仍置四州(雄州改为南雄州)。元代改州为路,元初在粤北地区置南、韶、连、英四路,皆属江西行省广东道。韶州路领乐昌、曲江、仁化、乳源四县,这是历史上韶关作为行政中心而辖区最小的时期。明代粤北属广东布政使司,境内分置二府(南雄府、韶州府)一州(连州)。清代粤北属广东省,清初时,境内州府的设置与明同。南雄府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改为直隶州,裁去保昌县(公领始兴一县)。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曾在曲江县武水边开设税关(名为遇仙桥关),清康熙九年(1670年)又将原设于南雄的太平关移到曲江县浈水边,以后又在曲江城北门外增设旱关。韶关之名即由此而来。辛亥革命后,废府留县。1914年至1920年间,在省之下曾一度改道,把前清的南雄府、韶州府和连州府合并,称为南韶连道,后改称岭南道(道治在韶关)。实际辖区与今韶关市境完全相同。1936年,广东省曾一度设行政督察区,粤北为第一督察区,专署设在韶关。1949年9-10月,粤北各县陆续解放,11月广东省设北江临时行政委员会,辖韶关市、曲江县等17县市。1950年1月更名北江专区。1952年撤销北江专区,设立粤北行政区。1956年撤销粤北行政区,设立韶关专区。1970年专区更名地区。1975年11月韶关市升为地级市,辖曲江县。1983年地市合并。续快速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增长质量不断提高,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第3个回答  2014-03-03
是中国原始人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自秦代起,成为中国统一大家庭的重要一员;

历来是岭南与中原之间的交通命脉;

唐代著名诗人张九龄是韶关人(被称为“张曲江”);

抗战期间,广州沦陷后,韶关曾是广东省会,在广东抗战中发挥过巨大作用;

抗战末期,韶关沦陷,惨遭日军的疯狂破坏。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