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唱片与盗版的有什么区别?

从外表上看

盗板的CD一般有这么几个特点
1,印刷的色泽暗淡
2,盘的背面只印刷了歌名
3,盘片比较薄
4,在包装上找不到出版商的具体地址 盗板的地址一般都是某某音像城几楼几号 正版的地址表示的就很清楚电话也有
5,只要在略有些档次的音响系统重放,就会听出与正版片的区别,普遍表现在高音较粗糙,中低音质感差,尤多漏码、错码而致放唱出现跳槽、停顿,甚至不能搜索、放唱。由于盗版片多系粗制滥造,偷工减料产物,其表面保护层不合标准,所以不能长期保存。更有甚者,由于镀膜对激光束反射效率低,故使用盗版片对激光唱机的使用寿命是不利的,它会加速激光系统的老化。

6,鉴别盗版片可从外观着手,通常盗版片的外盒较粗糙,边缘不光洁;封套印刷字迹及画面清晰较差,图案色彩灰暗,封面仅有两面彩页,没有具体内容介绍或内容说明(可为一本薄薄的册子);片基用料差,较单薄,镀膜层光泽差,而且对光检视有漏孔,甚至呈透明状,保护屋有气泡或水渍,印刷字迹不清,缺少版权编号。

还有一个最笨的方法就是:一般买哪个歌手的CD在夹页里面都写着曲作者 词作者 录音师 录音棚 和乐手的名字 还有也能找到专集的包括策划 制作人和工作人员的名单都是能看到的 而盗版一般都把这些省略了 你要是买到什么歌都有的那些CD肯定是盗版的
正版盒带特征 1.卡带外塑料和正面有“××音乐”凹凸标志。
2.卡带外包装有黑色或彩色的“××音乐”中英文拉线。
3.封面、背面及侧边印有“××音乐”标志。
4.封面、背面印有总公司和分公司的

正版光碟特征 CD本体盘芯(反光面)印有本专辑的歌手和专辑名;CD本体盘芯印有IFPI(国际唱片业协会)认证码。其余特征和盒带相同。
正版:

在国内销售的正版唱片则有“原版”和“引进版”两种。
前者我们通常也称之为“进口版”,本质上是由国外、港台唱片公司进行压片、印刷,然后通过正规的进口渠道,运输到大陆市场,再由合法的代理机构进行销售。
而“引进版”则是国内的音像出版机构与音乐制作者所在的国外或港台唱片公司签订合法的引进合同之后,获得音乐作品所在唱片的母盘,然后自主进行压盘、印刷、发行、销售。
因此,“原版”唱片和“引进版”唱片相比较而言,前者需要支付进口所应缴纳的关税,同时国内的代理机构也要获取利润,因此“原版”唱片的价格要远远高于“引进版”。
“原版”和“引进版”在音质表现上往往有一定差距。这确实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国内音像出版商在CD压片技术方面和国外大公司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不过“原版”和“引进版”之间的差别是否明显、听众是否可以明显察觉,也是因碟而异、因人而异的,切不可一概而论。
盗版——

无论是哪种类型音乐的唱片都有盗版现象。在流行歌坛,甚至有盗版比正版问世时间还早的现象,在大家看来甚至已经不是新闻。同时,一个专辑还可能出现很多货源渠道不同的翻版。盗版唱片价格便宜,但也有很多无法弥补的缺陷
盗版的质量肯定不如正版,这几乎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其中的效果差距有多大,一直是大家在争论的问题。前面就曾经提到过“原版”和“引进版”之间也会有差异,更何况是正版和盗版之间了。
有一个需要特别指出的问题,很多人抱有这样一种观念——“引进版”是国内厂家进行压片,“盗版CD”也是如此,因为有传闻说国内不少正规的光盘厂在任务不足的情况下,也在进行盗版唱片的压制。这样一来,从制作工艺上看,盗版的品质起码不会比引进版更差。其实这中间需要仔细的分析:

第一、“盗版”所采用的母盘来源不明,近来甚至有JS在用网上下载的MP3还原成WAV后制作成唱片母盘,其最终效果可想而知。但是“引进版”采用的应该是录音公司所提供的正规母盘,在这方面,“引进版”依然有优势。

  第二、制作工艺方面,“引进版”依然肯定要优于盗版。我们很少会在“引进版”中发现读盘不顺畅、跳轨、音轨不完整等情况,但是这些弊端却经常会出现在盗版唱片中。

  第三、至于音质效果,“引进版”和“盗版”都无法和“原版”相媲美。至于“引进版”和“盗版”两者孰优孰劣,也不是轻易可以下结论的。采用原版唱片作母盘,工艺上比较把关的“盗版”可以达到与“原版”相近的音质表现。

  第四、“引进版”的随碟附带资料比较详尽,而“盗版”在这方面依然是劣势,虽然如今少许盗版商也开始注重包装,但是品质依然不能和正版相比。而且绝大部分JS还是为了节约成本,而省去了随碟附带的介绍、歌词等。
伪正版——

伪正版”或许是中国市场上的一种特例,我也不太好给这类唱片下确切的定义。或许从版权管理的角度来看,他们是符合有关规定和法律的,而且可以堂而皇之的摆在很多正规音像市场、新华书店内的货架上。但是其品质到底怎样让人很难下结论。一般而言,我认为“伪正版”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价格便宜。不少“伪正版”唱片价格和盗版相当,大致处于10元-30元之间的价格。当然也不能说处于这个价格档次的都是“伪正版”。

  第二、出版发行渠道正规。“伪正版”唱片都是国内合法音像出版发行机构所出品的,具有符合相关版权管理条例的出版条件。同时国际编码和条形码也比较正规。所以它不是“盗版”,而确确实实属于“正版”。

  第三、销售渠道正规。这其实是“伪正版”之所以可以被划入“正版”范畴内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它们往往可以放在大型的国营音像制品超市或者大型书店中出售。

  第四、品质不稳定。虽然“伪正版”具有合法性,但是他的品质往往不稳定。有不少“伪正版”唱片包装粗糙,音质欠佳。

  或许大家看了上面几个特点会觉得比较疑惑,就连笔者自己也很难给“伪正版”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其实仔细思考一下我找到了根源——主要还是由于国内的音像制品在管理上存在的漏洞所引发的。同时“伪正版”之所以能够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也是近几年来国家大力打击盗版、提倡低价正版唱片所带来的一个“特别的产物”。
伪正版”是音像市场上非常特殊的群落,作为一个普通的消费者,我只能从我所看到的现象去分析它,无从涉及更加深层的问题。而且“伪正版”的识别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我不能妄下论断,以防“误伤好人”,我只能在重申一下:“伪正版”大多价格低廉,但是“低价的正版”并不完全等于“伪正版”,“低价正版”中存在不少精品,“伪正版”中则甚至深藏着与盗版同样性质的“披着羊皮的狼”……
原装正版cd与引进版cd的区别:

原装正版(香港或台湾生产的cd)
引进版(国内生产的cd)

出版发行:
正版:歌手签约的公司,如签约台湾华纳唱片公司的的歌手灌录的唱片就由台湾华纳唱片公司来生产,出版及发行。
引进版:经国内的唱片买断版权后,再进行生产发行,所以一般歌手的港台发行唱片的2-3月后,内地才出版发行。

赠品:
正版:部分cd附送原装海报, 各种优惠券, mtv, 写真集, 年历,post-card, 玩具,手帕甚至围巾, 护腕或其他新奇物品。
引进版:部分cd附送mtv。

cd内附:
正版:另附歌迷会入会卡。
引进版:无

歌本:
正版:大多cd歌本精美,厚,附有照片等
引进版:少数cd歌本精美,大都比较薄

版权公司:
正版:歌手签约的香港、或者台湾公司。比如黎明:sony唱片香港公司、郭富城:香港华纳唱片公司。
引进版:不确定,国内哪家唱片公司获得版权,就由哪家唱片公司制作发行。

专辑名称:
正版:由唱片公司制定的专辑名称。
引进版:经过国内审查后才能发行,所以有些cd,往往会删歌或者改名。

歌曲数目:
正版:由唱片公司实际收录的歌曲
引进版:经过国内审查后,往往会删除1-2首歌

体积:
正版:部分cd体积大,或者超厚
引进版:一般

总体制作:
正版:精美,具有欣赏价值及收藏价值
引进版:一般

价格

正版:一般在100元以上,部分cd在60-100间
引进版:一般在50-80元间,特价cd一般在10-20元间

这是引进版和原版的区别,所以大家要考虑一下看是买什么版本的了。
尽管都是正版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30
  如何鉴别盗版出版物(一)进口音像制成品的真伪鉴别   目前,只有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具有进口音像制成品的权利,不是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进口的音像制成品,一定是非法音像制品。进口音像制成品的真伪鉴别,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方式:  (1)凡打孔、锯口的进口音像制成品一定是非法音像制品;  (2)凡没有同时加贴音像制品防伪标识(目前,进口音像制成品一律加贴A-III号段的防伪标识)和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防伪标识的进口音像制成品,一定是非法音像制品;  (3)凡彩封上有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总经销、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分公司进口、中国图书进出口×××分公司总经销字样的进口音像制成品,一定是非法音像制品;  (4)目前,凡是进口的录像制成品标明是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进口的,一定是非法音像制品。  (二)国内出版音像制品的真伪鉴别  非法音像制品在许多方面与正版音像制品存在区别,鉴别国内出版的音像制品的真伪也有许多方法。  (1)观察包装和彩封。没有彩封的音像制品(俗称黑皮带)、包装封面是黑白色复印图案的录音带、录像带一定是非法音像制品;用塑料袋简易包装的激光视唱盘(CD、VCD)多为非法音像制品。  许多非法音像制品的外包装很粗糙,塑料膜粘贴不紧,容易脱落;有的彩封色彩单调、呆板、刺目、偏色、过于浓重、层次不清晰;彩封字迹含混或有双影;非法激光视唱盘的彩封两面的字迹和画面的朝向经常不一致,国内生产的CD、VCD盘上的丝网印刷多是单色,少有双色,三色或更多颜色的基本没有,且印刷粗糙,常常跑色、偏色;等等。  现在,许多非法音像制品的彩封已可乱真,有的甚至比正版音像制品还精美。所以,不能单纯以包装和彩封来断定真伪。  (2)价格参考。非法音像制品的成本较低,不法分子又急于在短时间内将非法音像制品脱手。所以,价格明显比同样节目的正版音像制品价格低的音像制品,多是非法音像制品。  (3)音像制品防伪标识。文化部规定,所有在市场上流通的合法音像制品,都必须加贴国家统一的音像制品防伪标识。所以,没有加贴防伪标识的音像制品,一般都是非法音像制品;加贴伪造、假冒的防伪标识的音像制品,是非法音像制品。  目前,防伪标识有A和B两个字头。A字头防伪标识有以下特征:用镭射纸制作,可以撕破。假冒防伪标识一般是用激光全息塑料膜制作,难以撕破;整体图形采用光刻技术制作,中心部分在光线下可产生动感光栅,动感连续,在放大镜下观看,中心光盘由一个个小圆点构成;在标识号段中间的两个点中有魏碑体文化二字。肉眼可以看见,放大镜下则更为清晰。  B字头防伪标识有以下特征:用镭射纸制作,可以撕破。假冒防伪标识一般是用激光全息塑料膜制作,难以撕破;整体图形采用光刻技术制作,在10倍放大镜下,整体图形由一个个小圆点构成;在音字左旁有大写字母Y,在像字右旁有大写字母X;在标识明显的圆圈外面还有一道细弱的圆圈,在带光源显微镜或放大镜下,可以看出这道圆圈由连续的CHINAVIDEOAUDIO构成;在带光源显微镜或放大镜下,可以看出标识号段中间的两个点中浮刻有魏碑体文化二字。  (4)中国标准音像制品编码识别。凡国家批准的音像出版单位出版的音像制品都必须标识中国标准音像制品编码,没有标明编码的国内出版的音像制品多是非法音像制品。完整的编码按顺序包括大写字母ISRC、国家码(CN)、出版者码(如A06)、录制年码(如97)、记录码(如A型码:取0000至2999的阿拉伯数字;B型码:取300至999的阿拉伯数字)、记录项码(如A型码:取0至9的阿拉伯数字;B型码:取00至99的阿拉伯数字)、类别代码(&127;由载体代码和分类代码两部分组成,两者之间用一个圆点分隔。录音制品的载体代码为A,录像制品的载体代码为V;分类代码按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的基本分类号给出,如艺术类中的音乐类别为J6,电影类别为J9等),在出版者码至记录项码的各段之间用连字符-分隔,在记录项码和类别代码之间用斜线/分隔。如一个完整的中国标准音像制品编码:ISRCCN-C18-97-317-00/A.J6。  编码混乱、错误的音像制品,多是非法音像制品。  (5)出版社的图形标志(社标)的识别。国家批准的音像出版单位一般都有自己的图形标志(社标),一些有影响、实力强的音像制品总批发单位也有自己的图形标志,在其自己出版、发行的音像制品上都标有自己出版社或发行单位的图形标志。图标与出版、发行单位图标不符的音像制品是非法音像制品。  (6)引进版的识别。引进版音像制品都有固定的版权登记号,如像字19-1997-476号,音字05-1998-234号等;都有固定的引进文号。没有同时标明版权登记号和引进文号的引进版音像制品,一定是非法音像制品;版权登记号和引进文号与有关音像制品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文号不相符合的引进版音像制品,是非法音像制品。  1999年以前,文化系统音像出版单位引进出版的音像制品,都由文化部审查批准,引进文号为文录(或文录音)进字(199×)××号,其中1997-1998年批准引进的文号是联审文录进字(1997)(或1998)第×××号、联审文音进字(1997)(或1998)第×××号。  非文化系统音像出版单位的引进版音像制品的引进文号为广录进字××××号或广录进字(199×)×××号。  根据文化部的规定,1999年开始,引进版音像制品的引进文号一律为文音进字(1999)×××号、文像进字(1999)×××号。  违背以上原则标明引进文号的引进版音像制品,是非法音像制品。  (7)音像出版单位的识别。凡未标明音像出版单位的音像制品一定是非法音像制品;标明非音像出版单位出版的音像制品一定是非法音像制品;编造不存在的音像出版单位出版的音像制品一定是非法音像制品;超出其出版范围的图书出版社、音像出版单位出版的音像制品也是非法音像制品。  (8)SID码的识别。SID码是激光数码储存片来源识别码。凡国内复制加工的激光数码储存片的内圈表面上都压制有一组四位数的SID码,四位数的第一个是大写的英文字母,后三为是阿拉伯数字,连同手写体ifpi(四个字母顶上有一道弧线)一起,构成来源识别码,如ifpiN100、ifpiN101、ifpiA105等。凡在国内复制加工的激光视唱盘,没有SID码的,一定是非法音像制品。SID码世界通用,一般合法复制加工单位复制加工的激光数码储存片表面都压制了SID码,没有SID码的激光视唱盘一般都是非法光盘生产线复制加工的非法音像制品。  (9)播放中的鉴别。非法音像制品在播放中一般都有质量问题。非法录音制品的音质较差;非法录像制品在播放时,片头没有出版单位的名称、标志,或者出现与彩封标明的音像出版单位不一致的出版单位名称、标志;录像带画面经常出现条纹、画面底部有白色亮带、画面模糊、偏色、音乐断断续续、图像跳跃性前进等;激光视盘出现马赛克,甚者无法播放等;引进版录像制品只有中文字幕而没有翻译,等等。  (10)进货、销售渠道的参考。正规的音像制品经营单位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合法的进货渠道。业主不能说明进货渠道,提供有关进货单据的音像制品,多为非法音像制品。游商、无证经营摊点和一些规模小、管理混乱的零售店、出租店经营的,大多是非法音像制品。  鉴别音像制品的方法还有多种,把以上方法综合运用,基本上可以判定音像制品的真伪。  任何正版音像制品,音像出版发行单位和有关音像制品行政管理部门都登记备案,有据可查。所以,再高明的不法分子制售的非法音像制品,不论伪装得多么巧妙,终能被识别出来
第2个回答  2013-10-30
正版外表上都著有防伪标识
第3个回答  2018-03-18

拿手上的专辑到上唱片百科和交易平台Bowbool查就行了。

以该条目为例A Shedding Of Skin

1、首先看如何从一眼可见的地方区分版本

>看厂牌、发行编号。

一般从唱片的版式(唱片尺寸、颜色)、发行的厂牌、发行编号(一般在唱片封套侧面或封套背面可以看到)、年份、国家等信息便可大致区分出一个唱片的版本。比如下图

箭头所指处为厂牌及发行编号(绝大多数情况下在封套侧面也可以看到)

划线处为厂牌和发行编号

对照唱片的发行厂牌、国家、年份可以确定是厂牌C&C与1991年出品的版本。

>看条形码

>看黑胶内圈上的Matrix / Runout、Label Code等信息

箭头所指处为Matrix / Runout和Label Code信息

2、还是以该条目为例。由下图可知,该版本的分销是有唱片公司SPV GmbH进行的,而唱片的授权则来自唱片公司Prime Music,而非该版本的唱片的发行方C&C。

再来添加一下如何区分cd版本吧

以此条目为例IX Equilibrium

拿到一张cd后 我们还是首先从一眼可见的地方去区分一个专辑的版本

>看条形码

绝大多数情况下 条形码都位于底页上(日版可能位于侧标上;美版可能位于册封条上)

>看厂牌、发行编号

划弦处为厂牌和发行编号(绝大多情况下都和LP一样,能看底页侧边看到)见图2

箭头处未厂牌名称和发行编号

>看数据面内圈上的Matrix / Runout、Mould SID Code、Mastering SID Code等编号(部分情况下同一个版本,不同批次的该些编码会有所不同,见图2、图3)

红色箭头为Matrix / Runout;黑色箭头为Mould SID Code

对照此图可知,该专辑的首版编码有三个不同的版本,用自己手上的实物进行对照 便可鉴定专辑的版本以及是否为正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