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语言不通如何交流?求科普

如题,这个问题已在心中萦绕很久不得其解。莫说用官话交流,因经查资料显示,古人回官话之人如凤毛麟角,只有做官之人和秀才、状师等人才懂官话,普通民众根本不懂。
像粤语、闽南语、川话、闵话、温州话等这些常见的话都很难一个人全能听懂,更不用说中国还有很多少数民族语系。
求高人指点迷津,求科普!请勿去其他地方复制粘贴发一些错误信息,感激不尽!

1、人没有便利的交通,一般不会出远门。能出远门的也都是读书识字的人,在古代有一种地摊非常方便,那就是秀才为了糊口在大街上摆摊卖字!所以这种摊还可以充当向导。

2、皇宫早朝开会时都是说的“雅言”也就是官话,秀才和当官的必修的一门语言。这就不存在语言不通的问题了。

3、被分配到地方的官员都会在当地招聘一名秀才做师爷,这个师爷其实就充当翻译官的角色。他们前期可以用文字交流,时间久了自然会学会当地话。


扩展资料:

官话分区

历史上对官话的分区方法多种多样,以下是简短的分区史:

1900年章太炎官话区与非官话区被揉混,且没有任何一种汉语分支被命名为官话 第一次对汉语进行分区,官话区的共同特点没得到体现。

1934年赵元任等华北官话、华南官话 “官话”一词首次用于汉语分区;包含的晋语、湘语、赣语。

1937年-1948年 北方官话、上江官话、西南官话、下江官话、湘赣语区被划出,官话区的范围与已与的官话、晋语区的范围相当接近。

1955年-1981年 被并为一区;一度改名为北方话/北方方言;内部分区方式有多种,有一种分为华北官话、西北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 官话作为汉语的一个分支的观点从此深入人心;北方话/北方方言等另名亦开始流传;

1987年中国语言地图集东北官话、北京官话、胶辽官话、冀鲁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有争议)晋语首次被划出官话;已成为方言学界事实上的分类标准(方言学界以外,旧分区方式仍有所提及)

中国大陆出版的方言学的专业书籍、期刊,都采取中国语言地图集的分区法(下称“八区法”)进行对官话进行归类,八区法事实上已成为学界的分区标准。本条目也以介绍八区法为主。

八区法成为学界标准,语言学价值比过去的方法有了质的进步是一个原因,为权威部门所发布则是另一个原因。中国语言地图集是由中国大陆方言学界的权威部门制定并发布的,有相当高的权威性,在方言学界书籍期刊的出版和归类上也有强制作用。

对于八区法,一些学者也有一定异议,异议的涉及范围,小至某乡某县语言的分类,大至晋语/江淮官话的归属。不过,虽然有异议,也会在先介绍“八区法”的前提下再对“八区法”提出批评。

中国语言地图集对官话分区的基本标准是调类,具体的说,是古清音声母入声字的演变状况。这是历史上首次将官话分区标准确切总结为语言学特征,过去的分区法则基于行政区划,以致于各区官话的共同特点难以总结。

此外,“八区法”在制定过程中,对官话区的每个县份,都调查到一个以上的代表点,提供语言学资料的详实度比过去有质的飞跃。

影响

尽管明清官府并没有对官话正式命名(官话是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称呼),也没有将官话进行推广,但它对中国普通百姓语音的影响是巨大的。

明清时期各地汉语尽管大都与官话差别很大,但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官话的影响。越是官话使用频率高的地方,这种影响就越剧烈。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江西景德镇,长期作为官方瓷器供应地,官话在城区盛行,导致当地的方言往官话靠拢,最终出现只有三个声调这种赣语乃至整个“东南方言”极其罕见的现象。

官话的另一个影响是产生了带方音的官话(下文简称为“方音官话”)。古代非官话所在地的人,要学习官话,往往会受母语的极大影响,从而说出母语特征极浓的官话来。

这就相当于今天的广东普通话、台湾国语等。方音官话与(标准)官话之间,只是口音之间的区别,而非方言之间的区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雅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官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这个问题不是很难,要解释这个问题首先要先了解一下古代的背景。正如一楼所说,古代人没有便利的交通,一般不会出远门。能出远门的也都是读书识字的人,在古代有一种地毯我相信大家并不陌生,那就是秀才为了糊口在大街上摆摊卖字!所以这种摊还可以充当向导。
一、皇宫早朝开会时都是说的“雅言”也就是官话,秀才和当官的必修的一门语言。这就不存在语言不通的问题了。
二、被分配到地方的官员都会在当地招聘一名秀才做师爷,这个师爷其实就充当翻译官的角色。他们前期可以用文字交流,时间久了自然会学会当地话,至少能听懂吧?
三、当时也是全国征兵,其实征兵打仗时语言不通的问题更容易解决!我国古人的智慧是无穷地!他们发明的各种指令来训练部下,比如击鼓,击鼓的鼓点不同代表着相应的命令。再比如旗语、鸣金等等。
所以,不要考虑古人怎么沟通交流了,古人的智慧我们只能仰望。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8-02
古人之间的交流确实很复杂,因为交通工具的受限,所以他们之间的交流也不会很多,也不是说我们这样动不动天南海北的去玩耍了。

根据史书,电视里面,古人需要大范围的移动,就只是上京啊,出差啊,公事啊之类的,徐霞客这种毕竟少数。
不谈古人了,就说现在的几十年,爷爷奶奶这一辈的,也很少远距离的通婚,都是隔壁的乡镇不得了了。

在古书记载里面,懂2个地方方言的人也是狠精贵的, 就跟现在欧洲会几国语言一样。
或者当地的秀才过来,识字先生来通过文字交流。追问

我认同你的观点,但不是特别满意的答案,谢谢你的指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