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近代100年中,中国人民所进行的种种革新与革命探索

急用 有好的速度给 最好发到邮箱[email protected]

近100年以来,中国人民为了国家富强和和民族独立,进行了长期、艰苦的奋斗,进行的种种革新与革命探索,为中国设计了一系列的救国方案和发展模式。

一、师夷长技——强国御侮之道
1.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水平。它包含以下几层含义:①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主要是科学技术水平的差异,西方的强大主要体现在“船坚炮利”,中国的落后主要是技术和武器的落后;②中国应当正视自己的落后,敢于放弃“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抵御外国的侵略;③这一思想既具有爱国、反侵略的一面,又具有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的一面。但其主旨是爱国。林、魏二人的议论与活动显然代表了一种对先进的追求和对传统的反思。这给万马齐喑的中国思想界以前所未有的冲击。然而,历史的悲剧在于,他们的呐喊未能引起清朝统治者的警觉,也未能在社会上引起更大的回响。中国社会在遭受巨痛之后,又沉沉地睡去,终于酿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再次失败的惨剧。
2.洋务派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9世纪中期,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工业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新的科技革命呼之欲出。19世纪60年代初,受内外交困的形势所逼,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他们主张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自强”, 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因而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大多是地主阶级中比较开明的汉族官员。他们认识到,必须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通过引进外国的技术、人才、设备,发展工业,增强军事实力,国家才有强盛的可能。他们的理论基础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在外来的逼迫下,闭关锁国的政策终于让位于变革与开放。它的失败使中国失去了一次赶超世界强国的历史机遇,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更加深重。洋务运动的失败告诉人们:腐朽的封建制度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最大障碍,不改革落后的社会制度,中国永无强盛的可能。
二、不甘屈服,农民阶级英勇抗争
1.太平天国的农业社会主义理想
(1)拜上帝教的历史作用
太平天国运动从一开始就披着宗教的外衣。洪秀全从西方“借”来了一个上帝,通过他自己的理解和诠释,巧妙地把西方的基督教教义与农民阶级反封建斗争的现实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拜上帝教的建立和宣传,洪秀全把无数的处于社会最低层的农民群众聚合在宗教的旗帜下。实现平等、大同的社会理想是中国几千年农民阶级的追求目标。拜上帝教的思想一旦为群众所接受,就将产生巨大的力量。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太平军浩浩荡荡,所向披靡,精神力量不可低估。因此,拜上帝教实际上成为洪秀全宣传、发动反清革命的斗争武器。但拜上帝教终究不是一种科学的思想武器,它的宗教教义与中国传统社会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使得它无法产生持久的精神动力和物质能量,最终归于失败。
(2)《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
《天朝田亩制度》作为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为人们描绘出一幅农业社会主义的美好图景。它明确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对封建土地制度的彻底否定,从而继承并发展了历代农民起义的斗争思想,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但是,平均分配、财产公有的“圣库”制度,违背了农民小生产者要求发展私有财产、扩大私有经济的愿望,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不仅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在当时社会也是无法实现的。它规定消灭一切私有财产,平均一切社会财富。这显然与中国当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向相违背。同时,它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没有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这种农业社会主义的理想,由于缺乏实施的主客观条件,因而最终只能演化成历史的空想。
(3)关于《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领导人洪仁玕所著《资政新篇》,作为先进中国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首先,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它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提出了一整套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其基本主张是在中国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其次,它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资政新篇》不是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制度联系起来,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同当时太平天国的现实斗争联系起来,未能满足农民群众渴望得到土地的迫切愿望,因而未能在农民群众中引起广泛反响。因而,《资政新篇》在当时没有实施的可能。
(4)太平天国运动不能成功的原因
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中国已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它所要对付的敌人,不但有掌握全国政权、作为封建势力中心的清朝统治者,而且还有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中外反动势力为维护各自的利益,相互勾结,共同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2.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
(1)关于“扶清灭洋”的口号
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选择。中国人民反帝爱国斗争进入高潮。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极端仇视,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 “灭洋” 口号,反映了民族矛盾已经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因而能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行冲击。但义和团不能正确区分外国人与外国侵略者、外来侵略与外来文明,使“灭洋”带有笼统排外的落后性。对于口号中提出的“扶清”,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扶助清政府,它带有非常明显的扶中国、保中国的内容。但也容易使群众丧失对清政府的警惕性。总体而论,“扶清灭洋”不是一个科学的口号,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人们对清政府的警觉,最后被清政府出卖,这成为义和团运动一个沉重的历史教训。从根本上说,这是由于农民小生产者的阶级地位和狭隘眼界限制了他们,使他们不可能对清政府和帝国主义从阶级本质上进行分析和认识,不可能对世界形势的发展有科学的认识,从而提不出科学的反帝纲领和斗争策略。

三、追欧揖美,走资本主义道路
1.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之路
(1)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19世纪七十年代,伴随着西学的传入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了。19世纪末,维新思想终于发展到顶峰。康有为、梁启超成为维新派的领袖人物。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存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深刻地触及到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社会主题,反映了正在成长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要求。维新思想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动摇了封建顽固势力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1898年的戊戌变法把维新运动推向了最高潮。103天的新政,是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化为政治现实的伟大尝试,是中国社会脱胎换骨,改造自我的一次极好机会。然而,由于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变法没有逃脱失败的命运。
戊戌变法的历史地位
戊戌变法是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发生的,维新派的代表人物都是爱国者,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着爱国救亡这一主题的,因此,戊戌变法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戊戌变法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对旧制度进行了不少改革,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受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拥护,得到了爱国知识分子的支持,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维新派企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改变中国积贫积弱局面的主张,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在中国历史上一个巨大进步。
维新派抨击封建专制,大力提倡西学,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因此,戊戌变法又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道路
(1)资产阶级选择革命道路的原因
清政府在镇压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签定《辛丑条约》、实施新政破产后,其腐朽、反动的本质进一步暴露。随着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近代中国两大社会矛盾趋于汇流,集中体现为中国人民同清朝政府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由改良发展到革命已成为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所以,20世纪前十年,资产阶级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具体表现在:第一,革命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经济上,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物质基础;阶级力量上,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成长起来,力量进一步壮大;思想上,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革命逐渐成为社会主要思潮;组织上,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同盟会的成立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政党统一领导的新阶段;政治上,三民主义的提出使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共同的奋斗纲领,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第二,革命形势的日益高涨。清廷立宪失败后进一步孤立衰落,革命势力在收回利权的斗争和武装起义中不断壮大。第三,革命时机成熟。保路运动调动湖北新军,清廷在湖北统治空虚,为武昌起义的爆发提供了有利时机。
(2)三民主义的含义及其评价
民族主义的含义,一是反满,即推翻满清政府;二是独立,即建立“民族的国家”。民族主义的提出是民族矛盾的反映,它在客观上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广大爱国者实现民族独立的要求。但是,它把反清与反帝相混淆,既不明确反帝,又容易产生排满情绪。
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议会共和国。民权主义是阶级矛盾尖锐的反映,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实现民主、自由平等的愿望。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的核心,政治革命的根本。它与民族主义紧密相联,从理论上解决了资产阶级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夺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对革命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它要求推翻封建专制政府而不是消灭整个地主阶级,因此反专制是不彻底的。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就是通过核定地价,征收土地税的办法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建立资本主义的土地国有制其目的在于消除贫富悬殊和阶级对立,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它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希望从封建生产关系束缚下解放出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要求,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把解决土地所有制与发展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的革命纲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农民的同情。但它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也不可能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总之,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一个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在与改良派的斗争中,在动员和组织群众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斗争中起了重大作用。但它并不是一个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不可能指导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这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3)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
主观上::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严格彻底的反帝纲领。三民主义没有提出反对中华民族主要敌人帝国主义。他们不愿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纲领。三民主义没有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他们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彻底推毁封建势力,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得不到农民的支持。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他们害怕袁世凯的军事实力,不敢强硬对抗。
客观上:帝国主义的破坏。帝国主义和各种反动势力勾结起来,他们施展各种手段抵制和破坏革命,为袁世凯篡夺胜利果实提供了坚实后盾。立宪派与旧官僚的内部破坏。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在革命的紧急关头也乘机进攻革命党人,迫使革命党人向袁世凯妥协退让。袁世凯的个人因素。袁世凯掌握了清朝全部统治大权,拥有雄厚的军事力量和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他施展反革命两手,软硬兼施,极尽欺骗之能事,最终骗取了革命党人的信任,篡夺了革命胜利果实。
(5)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从北洋军阀政权建立到“二次革命”爆发前,革命党人在政治上依靠临时约法、责任内阁制、议会选举等议会斗争方式,试图通过议会斗争维护资产阶级共和国政体。宋案真相大白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重新采取武装斗争的方式。1913年,孙中山发动国民党进行武力讨袁的二次革命。但由于北洋军力量的强大,国民党内部力量的涣散,这场斗争也以失败的结局而告终。1915年,袁世凯称帝,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人民维护共和制度,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号召人们将讨袁斗争进行到底。结果挫败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阴谋,恢复了“民国”的国号,基本上实现了倒袁的预期目标,但维护民主共和的最终目标没有实现。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先后出现了张勋复辟及段祺瑞政府拒绝恢复约法和国会的倒行逆施,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号召人民采取武力行动反对复辟帝制。在认识到段祺瑞的真面目后,孙中山提出打倒假共和,建立真共和的主张。他以拥护《临时约法》为号召,举起护法讨段的旗帜。结果依靠西南军阀去反对北洋军阀,使护法运动归于失败。这一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也没有解决好革命依靠的力量,这是维护民主共和斗争接连失利的重要原因。至此,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的方案彻底失败。
3.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的破产
(1)如何评价“新政”和“预备立宪”
“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内容大体出自戊戌变法,但实质却不一样。就其目的而言,主要是取悦列强、遏制革命形势和消除统治危机。新政方面,主要内容包括:经济上奖励实业,教育上兴办新式学堂并废除科举制度,军事上编练新军等。这些内容并未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1905年开始的“预备立宪”虽然迈出了政治的第一步,但由于清朝统治者不愿放弃专制权力,使得这一场轰轰烈烈的立宪运动最终变成了一场骗局。但是,清政府这些改革与让步,客观上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新政和预备立宪均是清政府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这是世界资本主义潮流冲击下的产物,但结果都失败了,其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地主阶级的落后性。
4.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国有史以来,还不曾有过像新文化运动那样敢于向封建势力挑战的思想运动来打破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的旧传统,推动社会的进步。如果说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还是披着孔学的外衣去干那“离经叛道”之事,而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派也没有从正面去触动孔学的思想统治,那么这时的思想家都是第一批自觉地向封建礼教提出全面挑战的勇士。新文化运动对许多中国人来说,特别是广大青年,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这一运动的发展,吸引了许多青年人,特别是青年学生集合在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下,为迎接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运动做好了思想准备。
前期新文化运动也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认为离开对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根本改造,仅仅依靠在思想领域内的斗争,就可以根本改造国民性。没有揭示孔学的社会根源并进而指出改造中国现存社会制度的必要性。没有对工农群众的痛苦表示真切的同情,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着形式主义的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新文化运动前期局限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其领导者的阶级局限性和思想认识上的局限性。当时站在斗争前沿的还是资产阶级的激进民主派,他们的旗帜,他们用来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武器,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是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武器库里找来的。他们的斗争目标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道路,因而也就不能同群众运动结合起来。他们在思想方法上也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和形而上学,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看法都有偏激之处。由于阶级和思想方法的局限性,他们提不出实际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方案,因而不能给中国人民指出真正的出路。
5.实业救国梦难圆
实业救国思潮出现于19世纪末,民族危机的加深大大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不少民族资本家热心实业,期望以此富强国家,他们喊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有了提高,实业救国思潮蔚然成风。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的法令,激发了他们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兴高采烈的实业家认为,工商业发展的有利时机已经到来。广大人民群众掀起“爱用国货”、“抵制日货”的爱国运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获得了极好的发展机遇,中国民族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然而好景不长,一战结束后不久,帝国主义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国民党统治时期,由于官僚资本主义的打击与压迫,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奄奄一息。这充分说明,只要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性质不改变,只要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不被推翻,民族工业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发展,实业救国的梦想就永远不可能实现。
四、师从苏俄,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1.先进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
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李大钊成为宣传社会主义的第一人。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运动的主流,受民主与科学精神的洗礼,大批先进的知识青年如饥似渴地讨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那么,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在中国广泛传播并被广大知识青年所接受呢?
①从中国革命的实践来看,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救国真理的种种努力都陷于失败。特别是,在西方国家屡战屡胜的资本主义方案,在中国却屡战屡败,这使得部分先进青年对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产生了怀疑和动摇,他们迫切地需要寻找到能迅速解决中国问题的“良药”;
②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成果。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处于艰难困苦中的中国革命树立了现实的榜样,也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③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革命理论以其严谨的科学性、革命性,很快就吸引了大批先进青年。中国知识青年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世界观,并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来思考中国革命的前途。从此,大批先进青年聚合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马克思主义成为先进的中国人拯救国家的思想武器。
2.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创建
1921年,中国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条件逐渐成熟。①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②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③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为党的诞生奠定了组织基础;④苏联及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为党的诞生提供了有力的外部支持。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与希望。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6-25
中国近代100年种种革新与革命探索(主要矛盾、基本特征和探索的任务)
1、1840-1950,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与殖民主义(西方列强)的矛盾。基本特征:西方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不断加剧,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农民革命开始酝酿。任务: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与独立。
2、1950-1964,(太平天国运动)人民大众与封建的满清王朝、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特征:西方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不断加剧,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农民革命爆发。任务:反抗腐朽的满清政府的统治。太平天国提出《天朝田亩制度》,旨在废除封建地主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核心思想:“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等,但因为种种原因而失败。
3、1964至19世纪末,主要矛盾与特征同第一,资产阶级革命开始酝酿。这时期,地主阶级洋务派在探索中发起“洋务运动”,试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谋求“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本,西学为用”,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最终归于失败;
4、19世纪末至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满清王朝(地主阶级)的矛盾、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两者相互交叉,此起彼落:时而主要,时而次要。基本特征: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列强间共同瓜分中国,民族解放思想、民主思想及其引发的改良主张、革命浪潮方兴未艾、如火如荼。
探索: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戊戌变法,谋求实现“君主立宪”制度,惨遭失败;革命派谋求反抗腐朽的满清政府的统治,发动了一系列暴动,特别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开创了民主宪政的先河。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不敢发动群众尤其是农民的等局限性,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 ,没有改变“两半”社会的局面。

5、1911-1927,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资产阶级革命与北洋军阀的矛盾。特征:两半社会性质仍未改变,但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任务:反抗北洋军阀的统治,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与独立。这时期,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爆发,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6、1927-1937,无产阶级与地主阶级、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矛盾;特征,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称为大势所趋。任务:发动工农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苏维埃革命政权。
7、1937-1945,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任务:驱逐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维护我国主权与领土完整。特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人民群众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8、1945-1949,无产阶级与地主阶级、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矛盾;任务: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第三条道路行不通,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中国出路的探索终于完成了。
总结经验启示:感悟:以上探索都在一定程度上为国人指出了奋斗的方向,都不同程度地冲击了封建专制,但都脱离了群众,都没有完全依照当时的国情来寻找适合中华民族的出路。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旧式的农民革命更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必须走中国自己的道路,才能赢得民族独立与解放,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
第2个回答  2010-06-24
近代最有名也最典型的当属百日维新了,而后李鸿章 张之洞等人创办现代的军工厂 造船长 炼铁厂炼铝厂 现代的教育 还有修铁路 采矿 办邮局等,再后来就没有什么大张起鼓的革新运动了。革命探索呢 最早的也比较典型的当然就应是孙中山等人创建各种革命团体开始算了吧,如华兴会 兴中会至后来的同盟会等。当这些失败后 孙又开始筹建黄埔军校 以及东征北伐等后来这些成果被蒋等人摘了。共产党这方面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 建立北冈山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 共产党领导的铁路工人大罢工等
第3个回答  2010-06-25
洋务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 维新运动 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 二次革命 护国战争 新文化运动 护法战争 五四运动 北伐战争
第4个回答  2010-07-05
已发到邮箱,速度给分吧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