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之下出孝子这句话现在在这个年代还能用吗

如题所述

“棍棒之下出孝子”出自曾子,从教育方面讲,这是一剂猛药,看准时机使用还是可以的。
曾子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行著称,是有名的孝子,而其父曾点则被后人称颂为教子有方的典型。

曾子,姓曾,名参(前505年-前435年),字子舆,汉族,春秋末年生于鲁国武城,他在16 岁时拜入孔子门下,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同时,也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孔子的弟子,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世称曾子,有宗圣之称。
曾点,字皙,太子巫的曾孙,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拥有狂者的气质,行为不拘一格,敢作敢为。曾点对儿子寄予厚望,从小就对他严加管教,不仅传授他“六艺”知识,还常带他去田间劳作。
据《孔子家语》载,有一次曾点叫曾参去瓜地锄草,曾参不小心将一棵瓜苗锄掉,曾点认为其用心不专,便以棍子责罚他,出手之重,甚至把曾参打昏在地。曾参醒来后,立即退到一边“鼓琴而歌”,意在告诉父亲,他并没有因为被打而忿忿不平。孔子知道后说:“轻打就挨着,重打就应该逃开,如果曾参让父亲在盛怒下打死了,会使父亲陷入不义的恶名,这哪里是孝顺。”曾参说:“我罪过很大啊!”
这件事被后人传诵下来,于是有了“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典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8-20
年代不同,诠释也不同。
棍棒之下出孝子;如果理解为靠体罚来达到教育目的,现在不行。如果理解为严格管教的话,自古至今都用得上。
希望能帮助到你
第2个回答  2017-08-20
这……不一定。有的人可能会说 现在的社会 大家都以和为贵,对孩子要像对朋友一样,要悉心教导、呵护。但确实有时候是需要教训的,不伴随着疼痛的教训那不是教训,只有你做错了,你得到惩罚了,你才能记着。你才能不再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