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进步生态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

如题所述

    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空前迅速发展,创造出了无数的生产和生活物质,如飞机、DNA、核电站、人造卫星、电子计算机等。人和自然的关系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个地球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服务于人类的人化自然。人化自然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人利用人化自然以改造、控制自然界时,也产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即明显地干预了自然界的调节机制,同时也破坏了人类自身及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加深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在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成果卓越。它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工业、农业、航空航天、信息技术、人类生产生活的环境要素等等,使科技、人类、环境三方面的联系更加密切。人 利用人化自然以改造、控制自然界时,也产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即明显地干预了自然界的调节机制,同时也破坏了人类自身及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加深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可以为人类社会服务,满足人们的物质与精神 需求,现代科技的产业化,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丰富了人类的生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结构,交通、通讯、电力、能源、宇航、医疗保健、居住环境等方面都有了质的变化,人类的物质生活对科技的依赖已到了不可分离的程度,现代科技也帮助人类成功地解决了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力地推动了物质生产、经济、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这称之为现代科技的建设性。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发展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当人们对科技成果的客观作用估计不全面或将一些高技术用于军事目的时,就会造成生态环境危机,严重地危害人类的健康与生存,由于人类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片面地发展生产力,而忽视了自然生产力的自我修复,同时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并且向自然界排泄、抛弃废物,恶化了自然环境,构成一连串的生态危机、资源危机。现在,目前,全球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CO2大约为230亿吨。比20世纪初增加20%。至今仍以每年0.5%的速度递增,每年生产有毒化合物50万种共400×104t,这些物质近一半滞留于大气和江河湖海内,每年还有大约18×104t的铅、磷和3000t重金属、4000t汞进入水体,200×104t石油流进海洋,更可怕的是未被人类发现的污染源不计其数。1986年4月,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13万人被疏散,经济损失达150亿美元;海湾战争造成了千万吨原油倾人海中,造成海洋大面积污染:有100~200万只海鸟惨遭厄运,科威特油田大火,对区域性气候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98特大洪灾”令世人震惊,也给我国现代化建设带来很大损失,气候异常同然是水灾的主要原因,但森林植被的破坏使洪水流量及泥沙含量增加,造成河床抬高,泄洪区淤积,无疑对洪灾的形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全球土地面积的15%已因人类活动而遭到不同程度的退化。土地退化中,水侵蚀占55.7%,风侵蚀占28%,化学现象(盐化、液化、污染)占12.1%,物理现象(水涝、沉陷)占4.2%。土壤侵蚀年平均速度为每公顷约0.5—2吨。全球每年损失灌溉地150万平方公顷。70%的农用干旱地和半干旱地已沙漠化,最为严重的是北美洲、非洲、南美洲和亚洲。在过去的20年里,因土地退化和沙漠化,使全世界饥饿的难民由4.6亿增加到5.5亿人。现代科技的杰出成就创造了发达的医学,延长了人的平均寿命,同时降低了新生婴儿的死亡率,世界人口以每年8700万的速度递增,1960年为30亿,1974年为40亿,1986年为50亿,现已超过60亿。人口剧增,土地面积减少,使人口从各种渠道涌向城市,由于城市开发、工业建设、住宅建设,改变了地面太阳光反射率,形成城市特别气候,形成热岛效应。如此众多的人口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加剧了环境污染,致使自然资源短缺,甚至因为资源问题而引起战争。当代人类与现存生物已生活在一个被各种有毒物质毒化的环境中,这种局面不仅影响着当代人的生活,而且潜藏着摧残子孙后代的危险,说明由于科技的异化,人类所遭受的报复是广泛而惨重的。其造成的后果是:①二氧化碳增加和气候变化(温室效应);②臭氧层空洞,遗传资源减少;③酸雨,水资源短缺和污染严重;④有害废弃物质的国际间流动;⑤ “厄尔尼诺”现象;⑥森林资源日益减少,水土流失与沙漠化。2 科技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正确处理和协调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是人类寻求持久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途径,生态环境恶化一方面是由于人们盲目地掠夺性地对待自然,另一方面是 T 农业生产工艺过程的不完善造成的。只要人类能自觉地按照自然规律来规划自己的活动,并利用现代科技去认识和消除工农业生产所带来的副作用,就可以调节人和自然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社会广泛参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保证,广大发展中国家要借助于大众媒体,广泛宣传,培育普及这种新的环境文化,提高公众环境意识与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各国超越种族、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各方面的差异,在环境与发 展的领域中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共同努力,促进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关键在于加快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切实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未来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素质竞争,没有人的素质提高,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要大力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提倡科学精神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同时通过开发人力资源,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对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最终把人口压力转化为生态效应和经济效应。 


    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类生态环境


    科学技术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无与伦比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同时,也在人类欲望和利润的驱使下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人类今天所面临的危机与过去所经历的危机相比,其发生的原因和对人类威胁的严重程度有很大的不同,在过去的危机中,除去外族入侵外,主要来自天灾,如洪水、地震、瘟疫等,而现在,对人类威胁最大的危机,恰恰是人类自己造成的,人类正是通过科学技术,才能使自己获得如此巨大的破坏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原子裂变改变了世界的一切,但没有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因此,人类正在走向空前的灾难。”


    生态环境与科学技术的相互作用


    在人类发展初期,人们的生产资料是直接从自然界中找到的,所以自然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物质方式,从而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自然环境和人类群体相互作用这一动力机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步决定于不断形成并发挥作用的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得越充分,社会发展越迅速。人类的物质需求是科学技术进步的永久动力。原始人类在地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通过自己与环境作斗争,从其它动物中分化出来,与此同时,地表自然界也进入了人类参与和干预下发展的新阶段—人类与环境发展辩证发展的新阶段。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把自然环境变为新的生存环境,而新的生存环境反作用于人类。在这一反复曲折的过程中,人类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有区别于自然环境,体现着人类和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广泛的物质基础和活动舞台,但人类在诞生以后很长的岁月里,只是自然食物的采集者和捕食者,过着原始的采集和渔猎生活,主要是利用环境而不是有意识地改变环境,环境对人类活动有巨大的制约力。虽然这时的原始社会是公有制,然而生产力发展很低,生产规模较小,生产过程简单,人的视野狭隘,在很大程度上处于盲目地滥用资源的状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开始驯化动物、培育植物,有了种植业和畜牧业,这不仅是生产史上的一次大改进,人类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但是新的进步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不良改造,有时带来了文明的毁灭而不是繁荣,森林破坏,土地不合理地利用使得曾经是生态条件良好、人类和自然和谐生存的系统遭到破坏。这种情况更深刻地体现在伟大的工业革命之后,基于科技成果之上的大生产代替了过去的小生产,劳动生产率大幅度地提高,环境中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大规模地改变,人类对质量的需求远胜于对数量的要求。人类的活动域扩大了,与环境的关系更加密切。人类不断地燃烧固体和液体的各种能源,不停地向大气释放热量与二氧化碳,致使温室效应成倍地增加,全球气温急剧上升。据1999年10月2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五次缔约会议公布:全球气候在近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平均气温在9℃~16℃之间波动。

科易专利为您解答,希望能帮助到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