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落实好农村环境卫生长效机制

如题所述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迅速增加,不仅直接影响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和村容村貌,而且会加剧对土壤、水源和空气的污染,使农村环境质量不断恶化,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对此,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自2012年开展新一轮的“三万”活动以来,把农村垃圾治理作为重要内容,通过一系列措施使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善,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现以区财政局包驻肖港镇的13个村为样本,提出建立农村环境卫生治理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当前农村环境卫生治理的现状
(一)生产生活垃圾产量较大。从汇总13个村两个月的垃圾清运量来看,固态垃圾日总产量约为6吨,月总产量约180吨。13个村村民总数为2.1万人,平均每人每天产生固态垃圾0.3千克。垃圾组成种类主要是生活垃圾、有机废物和部分砂石及建筑垃圾;液态污染主要是生活污水,主要通过排水暗沟汇入主灌溉水渠或者塘堰,依靠自然稀释蒸发。垃圾产生源主要是家庭、集贸市场、部分工厂、过往车辆倾洒,等等。
(三)垃圾污染形式复杂多样。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集中居住地没有污水处理池,大量污水自由排放,对河流、地下水源污染严重;二是新建垃圾池、垃圾中转站对可燃垃圾处理简单,采取就地焚烧对空气造成二次污染;三是农村面源污染仍未得到控制,农膜的广泛使用形成的“白色污染”比比皆是,农药、化肥对土壤、水源污染日益严重,焚烧严重污染;四是河渠塘堰污染日趋严重,许多地方人们把河渠塘堰当成“天然的垃圾箱”,向其倾倒填埋垃圾然后覆土,将显性污染变为隐性污染。
(三)垃圾清运网络初步建立。13个村共修建了垃圾池47个,配备了垃圾桶358个,清运车17辆,保洁员28名。采取“户集、村收、镇转运”的模式,村民把垃圾集中定点堆放,以总支或者镇为单位集中清运。对固态垃圾的处理主要采取焚烧和填埋两种方式。
二、影响农村环境卫生治理的制约因素
(一)环卫设施规划滞后。目前,各村都没有编制环卫整治专业规划,村落规划建设中普遍没有综合考虑排水、排污、绿化、杂物堆放、家畜饲养等农村实际问题,不具备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基本处于自由排放、乱泼乱倒状态;修建的公厕、垃圾池等部分设施布局不合理,许多垃圾池设在公路沿线,只考虑了转运便利,未考虑村民使用方便与否。
(二)环卫经费投入不足。从经费需求上看,环境卫生治理开支主要包括保洁员工资、垃圾清运、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及维护几个方面的费用。目前,13个村总共配备了28名兼职保洁员,各村根据实际情况给予300元/月-500元/月的酬劳,需支付保洁员薪酬9.7万元。按目前的垃圾清运和处理模式,转运及处理成本按每吨150元测算,13个村每年产生2160吨垃圾的清运费用需32.4万元。垃圾桶、垃圾车、垃圾池等设备设施投资按每人5元、年折旧10%测算,13个村每年需投入1.04万元用于设施的更新(不计算新增基础设施投资)。13个村按照目前的垃圾清运模式,每年费用总计43.2万元。从经费来源上看,主要由村级自筹、区财政局“三万”工作组帮扶和镇政府补助三部分构成。每年可筹措资金30万元,其中:村级筹资15万元左右,镇政府补助1-2万元,“三万”活动帮扶13万元。13个村环境治理每年资金缺口在13万元以上。
(三)环卫责任划分不清。永长、艾湖、保一、中联四村由于地处肖白公路沿线,集市、工厂、工地、交通要道等产生大量垃圾,其中大部分不是本村村民产生的垃圾,仍需要由属地村进行清理。同时,也有非本村范围内产生的垃圾,趁机倾倒入路边的垃圾池的现象。肖白公路沿线村需承担的环卫任务特别重,大量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难于清理处置,垃圾转运费用畸高,村集体无力承担。
(四)垃圾处理方式简单。主要采取焚烧和填埋方式,目前还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由于乡镇财力不足,往往注重对处于交通要道沿线村的垃圾进行集中转运,对比较偏远的村则难以顾及。集中整治使农村环境卫生面貌有很大改观,但停留于表面,只是看上去“很整洁”,实则将污染物转移、转化、隐匿,治标未治本。从以前的单一的固态废弃物污染,变为现在固态废弃物在土壤中富集、对水体和大气形成交叉污染的局面。
三、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治理长效机制的建议
(一)加强宣传引导,提高群众的环境卫生意识。一是要通过编印宣传手册、悬挂宣传标语、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等方式,进一步深入宣传垃圾对人体及农业生产的危害性和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重要性,让村民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育村民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二是引导村民绿色消费,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物品;做好垃圾分类宣传工作,将科技运用到农村的垃圾处理上,对垃圾的处理实现资源利用回收,把村民眼中的垃圾变成宝贵的可利用资源;对于可降解垃圾进行分类堆肥或者焚烧,使群众逐步认识、了解、接受垃圾无害化处理。三是定期组织村民参加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努力营造大家动手,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建立对环境卫生文明户的奖励机制,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突出政府主导,建立环卫经费保障机制。资金问题是制约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瓶颈,关系到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长久和成败,应当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垃圾治理经费保障机制。一是要将农村环境卫生治理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逐年增加对农村环境保护的财政投入和技术扶持,用于保障建立稳定的农村保洁员队伍,形成垃圾清运和处理的工作网络,或者采取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垃圾清运处理服务外包给有资质的、专业性的社会组织,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估后支付服务费用。二是拓展资金渠道,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寻求各村名人大户提供资金支持。三是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环境卫生补偿机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制定《孝南区农村垃圾处理收费办法》等相关政策文件,向辖区内企业、专业市场、砂石厂等经营业主及农村居民募集部分资金,明确垃圾产生者对垃圾处理必需承担的责任,并建立适当的惩诫制度,对随意倾倒垃圾的行为进行处罚,以规范垃圾处理行为。四是要制定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可对从事废旧回的企业和个人给予适当奖励,促进农村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农村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三)强化组织保障,建立环境卫生治理考评机制。一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为民服务,制定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考评办法,形成量化考核体系,将农村垃圾治理情况,纳入乡镇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对工作不力的,实行“一票否决”。二是区乡两级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专门负责该项工作的组织、协调,把环境卫生治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工作目标,构建区、镇、村三位一体的三级环卫管理体制,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网络。三是区政府要定期不定期组织专班或聘请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各乡镇环境卫生状况开展抽查,发现问题予以通报批评,为农村垃圾治理工作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四)强化科技支撑,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农村环境卫生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和程序化的工作,党委政府的重视和组织领导是前提,提高干部群众环境卫生意识是基础,垃圾清运是中间环节,最终的脚落点是如何处理好垃圾的问题,用简单的方法进行焚烧或填埋后患无穷。建议区委区政府要引进先进技术、投入资金建设一座现代化的、大规模的垃圾处理场,集中消化处理全区垃圾,变废为宝,最大限度减少垃圾处理对土壤、水源和大气的污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