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竟然看不到房间里的大象

如题所述

房间里的大象(也可以说是卧室里的大象,墙角的大象,餐桌上的大象,厨房里的大象等)是一个英国的谚语:elephant in the room。用来形容一个明明存在的问题,却被人刻意的回避及无视的情形。它的字面意思描述了,一个庞大的大象在狭小的房间里面,是非常明显的事实,因此,它也暗含了这个问题应该被拿来出来公开讨论的意思。

那我们为什么就没有拿出来讨论呢?

一方面是我们真的是因为视力问题,的确看不到。

当然这里的视力并不一定是指眼睛有问题,而是指一个人因为阅历及思维格局的不同,他所看到的世界范围和深度是完全不同,有时候是真的看不到那些所谓明晃晃的机会。

梁宁在《增长思维30讲》中讲过格上财富的创始人安立欣的故事。

2002年的安立欣,是个研究生毕业没几年的年轻人。他的专业是宏观经济,他说我多年的所学让我知道,经济体的发展,都有几个大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生活消费,第二个阶段是房地产,第三个阶段是证券化。

他判断,2002年,中国应该到了房地产的阶段。历史上,所有的房地产周期都创造了财富神话,所以他要去房地产领域找机会,才算没辜负自己的所学。

但是对于一个刚毕业没几年,也没什么特殊背景的北漂,他有什么能够进入房地产的机会呢?他的选择依然是依赖自己的学习和研究能力。

他先找一份不那么忙的工作,为的是让自己有时间做调研。他用了一年找资料看数据,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

起因是他看到了一组数据,2002年上海二手房交易近100万套,而北京同一年二手房交易18万套。直觉告诉他数据不应该这样,因为两个城市的城市规模、商业水平、消费能力都非常接近,二手房交易数量不应该有这么大的区别。于是他就进一步去研究。

他发现,2002年在上海二手房从成交到拿到房产证,流程时长不到1个月,而北京的流程则超过3个月,因为需要房产证作抵押才能贷款。所以上海贷款买二手房很方便,而北京很难。就因为这一点,出现了两个城市成交量的巨大差别。

于是2003年,安立欣创办了一个融资担保公司,就是为北京买二手房的人提供过桥担保。

安立欣说,一开始他觉得这件事可以赚4年钱,没想到一直到2014年北京二手房的过户流程才发生变化。这件事他干了10年,他为近1万名用户提供了担保。他说:这就是我的第一桶金。

安立欣看到的这个机会够大吧,但大到大部分人看不到,所以才会一直空在那里。相对小机会而言,小机会往往容易被发现,大家容易辨认,也懂得如何去争夺。

反而大机会浑然就在那里,你没有办法像找小机会那样,用过滤的方式来识别。

靠什么能看到大机会?你的知识结构,你的认知维度。你的知识框架对不对,你的认知维度够不够高,决定着你能不能看到这个机会。

我们要做的就是持续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认知维度,努力看到更远的未来和更大的机会。

另一方面是我们看到了但装作没看到。

我们为什么会装作没看到?因为我们不想为这件事情负责,或者是因为我们自己也没能力处理好这件事情,所以我们选择沉默。

沉默似乎变成我们对大多数事情的态度,比如当朋友、亲人的身体情况不乐观,我们会选择沉默,隐瞒相关的情况,不想给他们造成更多的伤害。又比如某些重大的伤痛,大家都会选择避而不谈,以免重复伤痛。但沉默未必是金,它往往能够提现社会的一种形态、现象。社会中有一些事情是人所共见,人所共知的,但是又不太方便讨论,所以大家都选择沉默以对,拒绝承认这个事实的存在。伊维塔·泽鲁巴维尔在《房间里的大象》里把这种现象称为合谋性沉默。

泽鲁巴维尔提出,在社会心理学当中,有一个破窗效应。它指的是如果一座房子破了一扇窗户,但是要是没人管,这窗户一直破着的话,那么很快其他的窗户也会被人打破。如果一个地方扔了很多垃圾,没有人去打扫的话,那么就会有更多的垃圾扔在那里。而合谋性沉默则有着相同的危害。

生活中的合谋性沉默并不少见。路上看见老人摔倒了,大家会围观,但不敢上前去扶,说不定第一个上前扶的人就会成为肇事者。大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免得惹事上身。谁也不愿打破这一沉默,所以“扶不扶”便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

房间里的大象是存在的,如果我们确实因为视力问题看不到,那么就要多听听视力好的人告诉我们的事情;如果我们确实看到了,不管是否有能力处理,都要坦诚对待这头大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