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有看到,每个士兵的甲胄很有讲究,里面会加丝绸,用处是什么?

据说里面穿丝绸主要是中箭之后好朝外拔箭头,是这样不,还有什么讲究?我想知道更多的细节,谢谢!!!

[盔甲]
冷兵器时代头部和躯干各部位防护装具的统称。它的名称繁多,但基本上分为护头的盔和护身的甲两部分。甲又可分为甲身、甲裙、甲袖和配件几部分。早期,人们用兽皮柳条,有垫衬材料的布套,木头等固定在躯干上用以防护兵器的攻击。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逐步出现了皮盔甲、膝盔甲、铜
(青铜)铸盔甲。整块金属锤炼而成的板甲、金属编织的锁子甲等等。较早的铜制盔甲出现于亚洲。公元前2600年左右的两河流域、殷周时代的中国、吠陀时代的印度都已出现了铜盔甲。最早大量使用铁制盔甲是中东的亚述人。在盔甲的普及过程申,还出现了颈甲、面甲、腕甲、胸甲、手套等防护特定部位的配套甲具。封建时代的亚洲一些国家和中世纪的欧洲盔甲倍受重视
制作极为完善精美,也较昂贵,还出现了金银、稀少皮革制作的盔甲。随着近代火器的广泛使用,古代盔甲茬战场上的防护作用逐渐降低,最终被以现代技术制作的防弹背心
钢盔等取代。
[镜甲]
一种护劈的防护甲。形似衬衫,最秘是把一些皮带或薄金属片缝在皮衣上做成。有时铠甲用丝绒覆盖,饰以压制花纹和雕刻图案。门世纪出现了锁子甲和鱼鳞甲13世纪起逐渐被锁子甲和细密铠甲所代替。在俄罗斯,铠甲是用小环通常是小铁环紧密连接起来的长衫。
[锁子甲]
古代作战时保护身体的防护装具。一般用铁锻制成小片,再以小片铁用铁链子衔接。互相密扣缀合而成衣状,穿起来柔和轻便。盛行于中国唐代。
[叶片甲]
一种防备冷兵器和火器杀伤的防护装具。最初使用的是结实的麻布衣或皮衣,随着金属的出魏,装上了铜片、背铜片、铁片和钢片。古代东方各民族早已有叶片甲,金金属叶片甲就产生于那里,后来为罗马人广泛使用。叶片甲分叶子甲和鱼鳞甲两种。火器广泛使用以后
(14世纪起),叶片甲变为分别保护躯干和四肢等部分的厚金属局部护甲。
[脸甲]
头盔的前部,防止冷兵器袭击军人脸部用。古代和中世纪使用脸甲。脸甲严密地与头盔连在一起,有的是活动的。由铁或钢制成,呈整块瓦片状或鳞片状。法国圆柱形头盔的脸甲就是头盔前墙的延长部分,并且有2个眼孔及1一2个鼻、嘴孔。古俄罗斯头盔实际上没有脸甲,而只有一窄条箭状金属片下垂在脸部中央。古俄罗斯军人,也戴球顶尖盔;有时这种头盔还带有锁子甲护肩,放下来可遮住后脑部、颈部、肩部,同时也遮住脸部。
[颈甲]
护具的一种配件。使用于古代和中世纪,用以保护军人的后脑、脖颈、肩膀和肩肿骨兔受冷兵器伤害。在套环盔甲中,颈甲成锁状圆定茬军人头盔边缘,垂于双肩。在叶片甲中,颈甲用环索连接整块的铁板或者数块金属板制成。在中世纪无缝隙的骑士盔甲中,颈甲是防护装备的主要组成部分。颈甲连接叶片甲、披膊和头盔,按尺寸和武士体形精工制作,分前后两部分,左面用活动铰链联接,石面用暗拍联接。
[胸甲]
用于保护军人的胸背免受冷兵器和火器杀伤的沪具。由两块坚固的弯板-----胸板和背板组成。古代胸甲用密实的毡片外包皮革制成。后来出现了铁制胸甲,其前半部与后半部上面用环拍和铰链或包铁皮带连接,下面用腰带系紧。胸前点缀以压制纹或镶嵌饰物,且镀金或镀镀,重6一10公斤,厚1一3·5毫米。在俄国军队申,胸甲于1731年装备重骑兵,经短时停用 (180a一!812年)之后,作为护具一直沿用到19世纪60年代,后仅在近卫骑兵第一师各团用作礼服。御林军骑兵团的士兵、军官及其他人员的胸甲茬结构和饰物多寡方面各不相同,御林军的胸甲表面光滑带有铜制饰物。俄军胸甲骑兵仅茬乘马队形申穿胸甲。由于火器的不断改进,胸甲变成了近卫骑兵的仪仗装具 (至1917年)。
[铠甲手套]
古代铠甲中护手配件。古代镜甲开始没有手套,后用度革、毡片等护住手背。精致的金属锁子甲、锻甲出现后,在护臂甲的下端蹿出一块叶片护住手背。欧洲是在13世纪初翻成了锁子甲连指手套,后又制出五指分开的铠甲手套。
[中国铁铠甲]
中国约在春秋战国之际出现了铁甲。甲又名铠,《释名·释兵》:"铠,犹铠也。铠,坚重之言也,或渭之甲。"各代铁铠甲往往因材因体而制,形制繁多。汉代称铁甲为玄甲,以别于金甲、铜甲。汉代军队申已普避装备铁甲。河北满城西汉申山靖王刘胜墓出主的鱼鳞甲。重约16名5公斤,共由2859片铁甲片缀威。据测定,当时铁甲片由块炼铁锻成甲片后,再退火脱炭,具有韧性。穿用者躯干及屑至肘部均用铁甲围护,铃形如半袖短衣。南北朝时期,宪耍酪行两当镜称碉光铠。两当铠丙形制和服饰中的两当形状相近似丽得名,它由一片胸甲和一片背甲组成。明光铠胸前和背后都有大型镜子样金属圆沪。唐代的铠甲形制多样,据《唐六典》记载有十三种:即明光甲、缀鳞甲、山文甲、乌锤甲、白布甲、皂绢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锁予甲、马甲,主要供步骑兵使用。宋代以后,虽然火器出现,但铠甲仍然是重要的防护装备。宋代镜甲有钢铁锁子甲、黑漆濒水山泉甲、明光细网甲、明举甲、步人甲等数种。锯《宋史·兵志》记载:宋代一套镜甲的总重量迭45斤至50斤,甲叶有飞25片,制造时费工作日120个,花用经费三贯半。明代着眼减轻镜甲遵量,每付减至40斤至25斤,多为铁阀甲、锁子甲。清朝前期装备的铠甲承袭明代工艺传统。又吸收了各族制甲工艺的优点,铁甲防护能力和外规装饰都有进步。故富博物院存清高宗弘历御用铠甲,由铜盔、护项。护膊、战袍、护胸、铜镜、战裙、战靴八部分组成。甲衣内衬钢片,明哈片、哦疆边、饯袍上密缀铜星,一般武士的铠甲,制成坎肩、马蹄袖袍型式。战袍外绣花,密缀钢星。清末操练新军,改着西式军装,铁铠甲废止。
[绵甲]
以纺织品制造的甲。主要使用于申国的明代、清代和古代波斯等地区。以棉、麻、织布等材料制成了由甲身、甲袖、甲裙组成,还有小臂,小腿护套等配件。甲表面或可染成彩色,钉有大颗的铜、铁甲泡。绵甲用材比较轻软,审衣宽大,战斗申较着铁甲行动较为自如,沾湿后还可抵御初级火器的射击。20世纪初,清王朝编练"新军",使用近代枪炮,绵甲与其它甲一同停止使用。
[胄]
中国头盔。胄,战国以后称兜黎,宋代以后称盔。中国传说最早的胄由造尤创造。人们用兽角、藤条兽皮制成头盔。目前出土最早的铜胄为商代青铜胄,皆用青铜整体范铸,饰有兽纹。铜盔也称胄,古代作战时用以防头部的防护装备,其形如帽,可以同时防护头顶、面部和颈部,盛行于商周时期。周代铜胄也是整块范铸,左有两侧向下延伸形成护耳,有的在周边宽带上凸出一羊排圆泡钉。出土的周胄,造型朴实。战国出现铁兜鉴,用铁甲片层层编压而成。此后至宋代,头盔一般为整块范铸,铁甲片编缀,或二者结合制成。"明代夫盔大体承袭宋制,有所改进。明朝御林军用锁子盔,铁钵象一顶便帽,下沿装锁子钢丝网,盔高八寸许,网长一尺左右,网环极为细密。士兵的铁盔较简单,装饰不多,铁钵高大,肩庇较宽,整个盔面上宽下窄,形如尖塔形。军官用的铁盔雕刻有龙虎图纹,有的用金银镶嵌,盔上有赏,可插貉缨。及至火器广泛应用后,铁盔的形制趋向轻体化。清中叶以后,甲胄成为仪仗、校阅时着用的装饰品,实战中较少应用。清朝末年,西式钢盔传人中国,成为步兵通用的防护器具。皮条编缀而成。甲均涂漆,皮革以犀年皮、咒皮、鳖鱼皮、水牛皮等为主。几乎每个武士均装备甲,有的马匹也着甲。春秋战国之交,铁兵器出现后,皮甲不能抵御锋利兵器的打击,逐步让位于铁铠甲,但皮革作为轻便防护装具仍沿用达千年之久。
[鞨]
中国古代革制的胸甲。《管子·小匡》:"轻罪人兰盾、拾革、二戟。"尹知章注:兰,即所谓兰拾,兵架也。拾革,重革,当心著之,可以御矢。"
[中国皮革甲]
甲是古代作战中人马防护装具。中国传说堂尤发明甲,在夏代常备军已装备甲。早期的甲以藤条·木片、皮革等原料制成,以皮革为主。商代一一般以整皮护驴干,四肢不着甲。由于整片皮裹身不便于作战,至迟到春秋末期已出现由小块皮革联缀成的片甲。周代,全甲由身甲、甲块、甲袖三部分组成,每部分由小块革以丝带连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7-24
从成本上考虑应该不会给士兵用丝绸衬甲。不知道您是从哪个资料上看到用丝绸做衬甲的记录?

中国古代铠甲的变迁:

夏商时期武士的着装受时代影响而显的单薄。但其着装上画有传统图腾;西周时期出现了布甲,这是一种以缣帛夹棉制成,防护力有限,这一时期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青铜铸造的防护装俱,有了青铜铠甲。春秋战国之交时期皮甲发展到鼎盛,其代表之作便是札甲,这一时期的皮甲多以犀牛、鲨鱼等皮制成,这种甲由甲身、甲裙和甲袖组成,主要用甲片编缀而成,胄也是用甲片编缀起来的。

春秋初期青铜铠甲得到改进,但炼铁技术得到发展,春秋晚期出现了铁铠甲。这一时期的铁甲通常以铁片制成鱼鳞或柳叶形状的甲片穿组连缀而成。到汉代铁制的甲胄开始普及,并逐渐代替皮甲成为军队的主要装备,同时铁甲分化为精致的鱼鳞甲和普通札甲。鱼鳞甲是札甲的登峰造极的结果,整套甲所用甲片可超过2200片,甲片叠压密似鱼鳞,毫无疑问只有显赫之人才能穿用。实际上,西汉鱼鳞甲即使与后代铁甲比较也堪称精品,但鱼鳞甲历代从未普及过,或粗些或细些的札甲一直是士兵的标准装备。

魏晋南北朝是甲式发展的重要过度时期,接踵出现的筒袖铠、两档铠和赫赫有名的明光铠。

筒袖铠的外形与西汉的铁甲胄很相似,从头上套穿,这种筒袖铠坚硬无比。胄基本沿袭东汉形制,胄顶高高地树有缨饰。两档铠是由一片胸甲和一片背甲组成,到隋代两档铠结构比前代有所进步,一般身甲全鱼鳞状的小甲片编制,长度已经延伸到腹部,取代原来的皮革甲裙,身甲的下摆为弯月形、荷叶形甲片,用以保护小腹。此后由于明光铠日趋流行,两档铠慢慢不被重视,唐代以后开始衰落、逐渐淘汰。事实上筒袖铠和档铠从其产生到淘汰,从未成为军队装备的主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明光铠就产生并装备部队。”明光铠”一词的来源据说与胸前和背后的圆护有关。因为这种圆护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的极光,颇似镜子,这镜子又称护心境。在战场上穿明光铠,由于太阳照射会发出耀眼的明光,故名。这种铠甲的样式很多,起初只是在两档铠的基础上前后各加两块圆护,后来加装了护肩、护膝、身甲大多长至臀部,腰间用皮带系束,其甲身由4块底板组成,胸甲各2块,每块上有一面大圆护,从明光之名推测,圆护应该由质量较高的铜铁制成,而底板大概是皮甲,这种设计有些图省事,但到了隋唐,一改前代偷工减料的陋习,将护臂和延长的护腿纳入甲式基本要素,对后世有重要的影响,在明光铠的形制上隋唐两代基本沿用了南北朝时期的形制。

这种甲胄从其产生到五代时期基本退出历史舞台时,历四五百年,是古代铁制铠甲中使用时间最长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铠甲形制,在中国古代甲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五代时期的铠甲重又全用甲片编制,形制上变成两件套装。披膊与护肩联成一片,胸背甲与护腿连成一片,一两根肩带前后系接,套于披膊与护肩之上,同时继续使用皮甲。到宋代纸甲成为军队的标准甲式之一,曾有一次定制了3万套的记载,纸甲似乎有一定的防潮能力,其中的优良者不仅轻便还”劲矢不能洞”。这种新型甲胄产生于唐代末期,到明代仍是军队的标准装备之一。宋代还有一种甲胄必须提到,那就是用冷锻钢材锻制的青堂羌族瘊子甲,50步之外强弩也难以射穿,相当的坚固。元代的甲胄制作极为精巧但成本更昂贵,明代时甲胄大部分是用钢铁制造,并且铠甲的各个部分的部件都有严格的重量规定。明朝中期以后由于火器的发展重达28。5公斤的明代重甲越来越力不从心,于是一种轻便、结构简单而覆盖面积大的新式甲胄诞生了,其主要是锁子甲和布甲,这种甲式主要用布、棉花、钉缀金属甲片制成。到清朝纯金属的铠甲更是不受重视,清中后期甲制已经发展到用绸、布、棉花和铁叶、铜钉等合制而成的绵甲,比之明代更加轻便,更适合于战斗要求,这种甲式是中国古代甲胄发展的最后一种形制。
第2个回答  2010-07-24
减小身体与盔甲间的摩擦,提高作战能力
第3个回答  2010-07-24
是的,因为可以射进去以后可以用外面还连着的丝绸拔出来,免得用钳子把箭头弄出来,不安全(大出血),不卫生
第4个回答  2010-07-24
不完全是。丝绸可以起到避弹衣的作用,因为丝绸质地坚韧,箭射入之后,丝绸会裹住箭头不让其深入,即使深入了,也比较容易拔出。主要是前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