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五三家长会发言稿

如题所述

一、什么是学习习惯
 在讲如何培养之前,我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学习习惯?所谓习惯就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就像我们平时所说的饭前要洗手,每当要吃饭了,你就会去洗手,而不需要别人提醒。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如学习数学,为了使计算正确,某位学生每次计算后都会进行验算,而不是根据学习要求,需要验算再验算,不需要验算就不验算了。后者的行为还不能说是一种学习习惯。
根据观察,我们发现孩子的学习习惯一般分为三个层次。最低层次是不自觉行为,它需要外部的强制力量;第二层次是较自觉的行为,它不需要外部的监督,但还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最高层次是自动性行为,它既不需要外部监督,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而是一种定型动作习惯(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习惯成自然)。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一般都需经过这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小学生尤其是新入学的儿童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自制力较差,学习还没有成为他的自觉的行动,这时就需要较强的外部监督。这种监督主要来自家长和老师。 在学校,老师对那些主动学习的孩子多给予表扬,对学习自觉性有所增强的孩子给予鼓励,而对被动学习的孩子则给予提醒与暗示,甚至实施一些小小的惩罚来推动他参与学习。孩子度过了艰难的第一层次,在家长和老师的影响和鼓励下,就会很轻松地跃到第二个层次,持之以恒地强化训练、第三层次就会自然形成。
二、学习习惯有哪些?怎样培养?
学生的学习习惯包括:
(一)、阅读自学习惯
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阅读教科书,可以独立领会知识,把握概念本质内涵,分析知识前后联系,反复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识,形成能力。学习层次越高,自学的意义越重要,目前我国的高考为选拔有学习潜能的学生,对考生的自学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所以这种能力我们要从小培养。低年级学生阅读的具体要求是:爱阅读课外书籍,平均每两周看完一本课外书;看完课外书后,能大致说出书的主要内容和自己的感受;能独立完成课内阅读训练,正确率高。家长可以这样指导孩子:当孩子看完一篇文章后请孩子简单的复述、表演或请孩子给文章换尾巴等。避免孩子走马观花。
其次还要配合老师叫孩子做好摘录,家长要给孩子准备好摘录本,读一篇文章就摘录一些好词佳句。以丰富词汇。
(二)、预习、复习的习惯
家长要督促孩子预习和复习。让孩子在预习时可以把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圈出来,能了解明天我们要学习什么知识。语文学科要孩子自学字、词,运用工具书帮助理解新词的意思,并作好必要的书面记录。能给课文标好自然段,朗读到流利为止;在复习时,要能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有条理地进行复习,复习时要能抓住重点核心内容复习,可复述给父母亲听。
我们的课本每章每节的知识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识体系,必须有单元小结。每学完一个单元,家长可根据目录让孩子说说学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到了三、四年级,要让孩子将目录扩充。家长们都知道,到了中学以后,科目要增加很多,有很大一部分内容需要学生记忆,这时就需要孩子具有把一本厚厚的书读薄的能力,同时又能根据读薄的书再将它读厚,如果现在孩子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到以后他的学习就会感到很吃力。
(三)、观察思考的习惯
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获取知识最基本的途径,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环节, “观察”这两个字有两层意思,“观”是看的意思,“察”是想的意思,看了不想,不是真正的观察,对认识客观事物毫无意义。要做到观察和思考有机结合。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要能看懂书上的插图和看图说话、写话中的几副图,了解几副图之间的内在联系。要能有顺序地观察实物和模型,看出事物的外部特征。能写简单的观察日记。能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说出事物的细微变化。
(四)、切磋琢磨的习惯
《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在家庭中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学习也是很重要的,而不是简单的一句自己思考或明天问老师去,可用商讨的语气对孩子说:你再想想,你觉得哪个地方有困难,你把你的想法说一下。还要加入自己的想法,如我对这个问题是这样理解的,我是这样想的,这个问题我和你有分歧,明天再问一下老师看应该怎样理解等。要让孩子觉得你是在和他平等进行交流,这样孩子就不会出现逆反心理,非常愿意和你沟通。现在有的家长经常抱怨,孩子一碰到困难就想得到帮助,而不肯或不知道怎样思考,殊不知,家长自己没有给孩子一个思考的空间,对于孩子的这种现象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这么简单也不会做,而没有站在他的年龄段,让孩子自己觉得很没用,时间一长孩子有困难都不敢跟你说,慢慢和你的交流、沟通就少了,所以有些家长等孩子到了高年级,又开始担心孩子怎么从来不主动和自己沟通。
(五)、练后反思的习惯
读书和学习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要进行较大的练习,但做完题目并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从五个层次反思:1、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2、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3、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4、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5、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当然,如果发生错解,更应进行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吃一堑,长一智”,不断完善自己。有的家长会说这些低年级孩子根本做不到,是的,在低年级关键是让孩子有这种意识,这更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引导,在课堂中我们老师经常会按这些思路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和反思能力,但对于课堂来说教师要面对那么多孩子,不可能让每个孩子都说一说,如果家长在家庭中能进行强化训练,势必能促使孩子更快养成这个好习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1-21
最好是和孩子一起学习,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大人就看书,不要看电视或是玩游戏,如果孩子练乐器,大人也学习一种新乐器,和他比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