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时期盛极一时的鼻烟壶,为何会如此受到喜爱?

如题所述

烟草与玉米、西红柿、土豆、巧克力并称为古代印第安的五大发明,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逐渐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进入我国可能是在明朝万历年间,当时意大利人利玛窦将鼻烟作为贡品,进献给万历皇帝。鼻烟呢,装在玻璃瓶中,瓶身都描着金花,凸显珍贵,故这种玻璃瓶又叫做鼻烟瓶。

但当时欧洲人装盛鼻烟的器具是鼻烟盒,《红楼梦》中有段描述便说出了鼻烟盒的缺点。说宝玉为治好晴雯的发烧,让其嗅些鼻烟。而晴雯只顾看着鼻烟(扁)盒的的图画,宝玉连忙说:“嗅些,走了气就不好了。”由此可以看出:

1、鼻烟系用研磨成极细的烟草末,掺入如麝香、冰片、薄荷、白芷等药材,并在密封的蜡丸中,陈化数年方可使用,具有驱寒、祛风的功效 ;

2、鼻烟盒在使用过程中,非常不方便。粉末状的鼻烟容易扣撒;其次储存不便,容易使得鼻烟跑味,失去功效。

此外,根据加入的不同药材,还可具有解疲明目、活血的功效,加上不需要火种,只要用手指粘上烟末,轻轻吸入鼻孔,还可以满足烟瘾,慢慢在流行开来。其实鼻烟是很个性化的,根据个人的喜好,有酸、膻、糊、豆、甜等味道。配制的时候,每次不可能数量太小,无论是自己和药铺都相当麻烦。如此,配制一次大的量就存在分装的问题。打个比方,抽烟的人不可能带着整条烟,太不方便了。

由此衍生出了鼻烟的容器,鼻烟壶。一是解决了分装的问题,方便携带;其次,又解决了容易撒以及跑味的缺点。而一样东西的兴起首先是实用性,现存最早的鼻烟壶是顺治元年铜阴刻龙纹鼻烟壶,主要去铜制的耐用,不易碎。但是铜呢,容易产生铜臭味,影响鼻烟的体验,故很快便被淘汰。

此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嗅服鼻烟之风逐渐盛行,鼻烟壶曝光的几率大大增加,变成了具有社交属性。1717年,康熙皇帝任命法国人格雷佛雷,担任清宫造办处珐琅作匠役长,专为宫廷制作精美的珐琅制品,并将珐琅鼻烟壶当作国礼,转赠给各国国王。

如此上行下效,渐渐地,鼻烟壶从盛装鼻烟的实用容器,变成具有社交属性,并且显示身份地位的艺术品,带动了鼻烟壶产业的艺术创作。刚开始鼻烟壶的材质只是玻璃的,慢慢扩展到金属胎珐琅、玉石、竹木牙角、漆质、瓷器,而传统的绘画、书法、烧瓷、施釉、碾玉、冶犀、刻牙等艺术技艺,也纷纷一显身手。

康熙时期,大臣王士祯在《香祖笔记》中,这样描述当时鼻烟壶的发展:“

近京师又有制为鼻烟者,云可明目,尤有避疫之功,以玻璃为瓶贮之。瓶之形象,种种不一,颜色具红、紫、黄、白、黑、绿诸色,白如水晶,红如火齐,极可爱玩。以象齿为匙,就鼻嗅之,还纳于瓶。皆内府制造。民间亦或仿而为之,终不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