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对秦朝有大功,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等等,都是在他的极力主张下才得以实施的。
这样一位大功臣,为什么会落得腰斩的下场,并且无人求情呢?这就得从秦始皇死后的“沙丘之变”说起了。赵高担心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控制局势,硬拉李斯入伙。但这并不代表赵高有多欣赏李斯,他只是想在朝中找个同盟。
事成之后,赵高和李斯都想瓜分胜利的果实,其实就是争夺对胡亥的控制权。赵高是太监,有着天然的身份缺陷,李斯却是百官之首的丞相,按常理推之,这场政治斗争的胜利者应该是李斯。
但赵高的工作地点在内廷,和胡亥接触很多,对他的性格比较了解,投其所好,逐渐站了上风,李斯却在赵高的误导下一再触怒胡亥。
后来李斯知道上了当,一边为自己分辩,一边提醒胡亥防备赵高,说他有狼子野心。可胡亥小时候就认识赵高了,和他非常亲近,因而把李斯的话告诉他了,让他小心李斯。
赵高大恨,当即就诬赖李斯和他的儿子李由有谋反之心,还说他们忌惮的只有自己,一旦自己被害死了,李斯父子立刻就要谋反。胡亥半信半疑,但因为没有证据,并没动李斯,只是对他更差了。
明眼人都知道,李斯即将失宠,他不愿接受这个结果,于是努力做实事体现自己的价值。可胡亥又不是什么明君,李斯做得越多,他越觉得神烦,终于有一天彻底爆发了。
电视剧里的李斯
那天李斯带着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去劝谏胡亥停止修建阿房宫,并劝他减轻徭役,与民休养。胡亥大怒,认为他们蔑视自己,全部下了大狱,并派赵高审理案件,务必要弄清楚李斯到底有没有谋反。
冯去疾和冯劫无罪却遭此横祸,不堪受辱,自杀了。李斯不甘心,在狱中不断上书为自己辩解,但他的申诉书全被赵高拦截了,胡亥根本看不到。当然了,就算看到,大概也没什么用。
赵高为了逼迫李斯认罪,对他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折磨,李斯实在受不了,招了假供,承认谋反。
他是这么想的,自己为秦朝立下大功,乃是开国元老,胡亥不可能听凭赵高一面之词就给他定罪,总要派使者来核实之后才会做决定。那时他的机会就来了,可以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动使者让他面君,他相信只要见到胡亥就能洗清冤屈。
电视剧里的赵高
可他万万没想到,赵高比他更狡诈,派自己的亲信扮成胡亥的使者来见李斯,他要是敢说实情,就会招来一顿毒打,只有承认自己谋反,才被暂时放过。李斯也清楚这些都是赵高派来的,为了少受点罪,次次都招了谋反的假供。
某次真的使者来了,但李斯不知道,依然承认自己谋反,这个罪就被钉死了。胡亥大怒,李斯被腰斩,夷三族。
满朝文武大臣无人为他求情,为什么呢?一是因为慑于赵高和胡亥的淫威,大家不敢;二是因为李斯为人处事很有问题,大家不愿。
咱们先从第一点说起。
电视剧里的胡亥
赵高那是什么人?是太监中的狠角色,胆大包天、心狠手辣。秦始皇对他不薄,赏识他的才能,将他从普通的小太监提拔为中车府令,掌管皇帝的车舆,后来还让他兼管着皇帝符玺和发布命令诸多事项。
一个太监能拥有的权力,秦始皇都给他了。
但他是怎么回报秦始皇的呢?明知秦始皇属意长子扶苏继皇帝位,他却因为私怨及自己的权力欲,硬是压下秦始皇让扶苏回京办丧事的诏书,秦始皇死后他秘而不宣,伪造遗诏逼死扶苏和蒙家兄弟,扶持才能平庸的胡亥上位。
可以说这一场“夺嫡”大戏,都是赵高一个人导演的,胡亥是被他选中的主角,李斯最多是个副导演。
当时天气炎热,秦始皇尸身腐烂得很快,赵高弄来大批鲍鱼放在秦始皇的车架上,以掩盖臭味。
三人合谋
别说古代,就是在现代这也是极其不敬的行为,况且古人迷信,事死如事生,换个人未必敢如此亵渎始皇帝的遗体。但赵高就敢,他对秦始皇似乎没有半点敬畏之心,也不信人死后有灵。其胆大可见一斑。
李斯“谋反”这件事,也是他一手罗织的。
也就是说,赵高违背秦始皇的意志,主导了新君的继位,还斗垮了手握大权的丞相,是胡亥面前第一红人。要是得罪了他,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还有胡亥,从李斯倒台这件事就能看出他是个糊涂人,而且心肠非常狠,为当皇帝杀光自己的兄弟姐妹。这种又糊涂又心狠的人,不惹为妙。现在他认为李斯要谋反,谁敢为李斯说情,就等着被打为同党一同治罪吧。大家避嫌还来不及,不敢淌这滩浑水。
李斯最后的时刻
何况李斯的为人处事也实在不是个君子,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讨厌他的大有人在。当年嫉妒师弟韩非子比自己更有才能,暗中毒死了他,还伪装成自杀。
前面提过的“沙丘之变”中,他也表现得太没骨气了点,完全谈不上忠诚,赵高一威胁他就屈服了。这样的人,不值得冒死相救。
所以,当李斯被腰斩时没有一个人出来求情,是因为大臣们不敢得罪赵高和胡亥,也不愿为他冒险。
公元前208年,协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大秦丞相李斯被腰斩于市,随后以牵连罪诛灭三族,在赴刑场的时候,恋恋不舍,看着和自己一起奔赴刑场的儿子,突然间眷恋故土。
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男人对自己的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大致意思就是我现在想和你一起牵着黄狗从上蔡东门出去,追逐兔子,可惜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李斯临终之前的感悟,绝对会让人伤感,上蔡是李斯的故乡,回首多年前,李斯还在哪里生活,或许儿子刚刚八九岁,家里养了一只黄狗,他们于是经常出城去打猎,追逐兔子。
多年前的这种欢乐后来随着李斯入秦为丞相而慢慢遗忘,那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和身份自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家人和亲戚都一起搬到了咸阳,结果一起享受荣华富贵,也一起奔赴刑场。
李斯之所以被杀,他的罪名是谋反,而起因是因为他向秦二世建议暂停修建阿房宫、停止征发徭役,结果在赵高的安排下稀里糊涂的入狱,随后赵高诬陷李斯打算谋反,在严刑拷打之下,李斯屈打成招。于是,立即处死与咸阳,随后夷灭三族。
李斯被杀的时候,曾经的同僚和属下没有一个人向秦二世喊冤,也没有一个人提醒李斯的功劳。一来是秦二世继位本来就是名不正言不顺的事情,都是李斯和赵高密谋的,两人矫诏杀死蒙恬和长子扶苏,这时候就该死了。
陪扶苏和蒙恬的还有大秦王朝。结果二世继位后,诛杀兄弟姐妹,宠信赵高,赵高呢指鹿为马,早就排挤忠良,在别人眼中,当时李斯和赵高同谋,两人陷入是一伙的,赵高陷害大臣自然有李斯的一份功劳。
这时候,谁还会跑出来给他说话,何况赵高指鹿为马,早就作威作福,聪明过人的李斯不仅不提前安排出路,反而不闻不问,安心做自己的丞相,根本取死有道。
再者,当初李斯陷害韩非子的时候何尝不是志得意满,在自己身陷囹圄的时候想起上蔡东门的黄狗,怎么可能好事情都给他,坏事情都是别人承担,肯定不行,所以俗话说得好,冤有头,债有主,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早先篡改遗诏,冤杀韩非,配合赵高逼死蒙恬、扶苏,后来在二世诛杀忠良、大臣、宗室的时候不仅不阻止还默认,谁会给他说话,肯定没有。当大家都知道李斯已经失宠,活死人一个,给他说话不就是向阎王招手吗?
李斯被杀的时候,他的长子李由还在外面带领军队和关东军队作战,估计前线还没有得到消息,这个谋反丞相的儿子后来成为大秦的忠臣,战死在前线,被项羽斩杀。随后秦军章邯等投降,秦军主力崩溃。历史莫名的讽刺。
李斯对秦朝有大功,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等等,都是在他的极力主张下才得以实施的。这样一位大功臣,为什么会落得腰斩的下场,并且无人求情呢?
赵高利用胡亥对他的宠信,明里暗里打击政敌、排斥异己,大肆收拢亲信、培植党羽。满朝文武大臣对赵高的倒行逆施,敢怒不敢言。
因此许多大臣其实对于与赵高合谋策立秦二世的李斯,也是有不满和怨言的。只是迫于形势而不敢表达罢了。而当赵高与李斯之间的矛盾激化以后,其他朝廷大臣自然会选择乐观其变。
满朝文武大臣无人为李斯求情,为什么呢?一是因为慑于赵高和胡亥的淫威,大家不敢;二是因为李斯为人处事很有问题,大家不愿。
赵高那是什么人?是太监中的狠角色,胆大包天、心狠手辣。秦始皇对他不薄,赏识他的才能,将他从普通的小太监提拔为中车府令,掌管皇帝的车舆,后来还让他兼管着皇帝符玺和发布命令诸多事项。一个太监能拥有的权力,秦始皇都给他了。
但他是怎么回报秦始皇的呢?明知秦始皇属意长子扶苏继皇帝位,他却因为私怨及自己的权力欲,硬是压下秦始皇让扶苏回京办丧事的诏书,秦始皇死后他秘而不宣,伪造遗诏逼死扶苏和蒙家兄弟,扶持才能平庸的胡亥上位。
可以说这一场“夺嫡”大戏,都是赵高一个人导演的,胡亥是被他选中的主角,李斯最多是个副导演。当时天气炎热,秦始皇尸身腐烂得很快,赵高弄来大批鲍鱼放在秦始皇的车架上,以掩盖臭味。
别说古代,就是在现代这也是极其不敬的行为,况且古人迷信,事死如事生,换个人未必敢如此亵渎始皇帝的遗体。但赵高就敢,他对秦始皇似乎没有半点敬畏之心,也不信人死后有灵。其胆大可见一斑。
李斯“谋反”这件事,也是他一手罗织的。也就是说,赵高违背秦始皇的意志,主导了新君的继位,还斗垮了手握大权的丞相,是胡亥面前第一红人。要是得罪了他,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还有胡亥,从李斯倒台这件事就能看出他是个糊涂人,而且心肠非常狠,为当皇帝杀光自己的兄弟姐妹。这种又糊涂又心狠的人,不惹为妙。现在他认为李斯要谋反,谁敢为李斯说情,就等着被打为同党一同治罪吧。大家避嫌还来不及,不敢淌这滩浑水。
何况李斯的为人处世也实在不是个君子,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讨厌他的大有人在。当年嫉妒师弟韩非子比自己更有才能,暗中毒死了他,还伪装成自杀。
在秦始皇死后的“沙丘之变”中,他也表现得太没骨气了点,完全谈不上忠诚,赵高一威胁他就屈服了。这样的人,不值得冒死相救。所以,当李斯被腰斩时没有一个人出来求情,是因为大臣们不敢得罪赵高和胡亥,也不愿为他冒险。
李斯的结局是可悲的。这么一个功劳赫赫的人,按道理,是可以拥有一个快乐的晚年。但是,公元前208年,他却在咸阳街市,被处以腰斩。
不可悲呢?最后才翻然悔悟,冲着儿子说道,“我想和你再牵着一条黄狗,一起去上蔡东门,打猎追逐野兔。可……办得到吗?”父子二人面对面,痛哭。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话很感人。有人提出疑问,满朝文武为何没人给李斯求情呢?
实际上,在沙丘,走上赵高这条贼船的时候,结局早已注定。为什么这么说?
沙丘政变,主动者是赵高。李斯不过是在赵高的花言巧语下做出的决定。说白了,主动权在赵高手上。赵高来谈判,是忌惮李斯,被迫妥协。若是一旦成功,一则李斯怀揣把柄,二来赵高想往高处走,李斯想名位富贵,两人矛盾冲突,那又该怎么办?
赵高给出了答案。
第一步,凭借和二世皇帝的关系,首先除掉有威胁的人,如蒙恬、秦王室。以巩固自己的权势;
第二步,除掉李斯。相比较来说,赵高比李斯有优势——赵高拥有二世皇帝的信任。不只是简在帝心,更是绝对信任。李斯没了这点,就是如同失去爪子的“老虎”。
所以,赵高主动出击,下套……找上李斯,说道,“函谷关以东盗贼并起。但是呢,我们的皇帝胡亥却在胡闹,又是让人修阿房宫,又是让人搜集玩物。我位卑,你身为丞相,是不是该劝谏一下?”李斯答复赵高,“我倒是想劝谏,就是没机会。”赵高说道,“那我帮你打听。皇上闲下来,我就来通知你。”
结果呢?赵高在胡亥休闲娱乐玩得正高兴的时候,来通知李斯。消息本就是错的。李斯不知道,又犯傻,被拒三次,还想着进谏。胡亥很生气,感到莫名其妙,“李斯是不是有病?是不是瞧不起我?”赵高进谗言,“陛下,您已经即位。丞相却依然是丞相,他那是想割地封王,提高自己的地位。另外,我曾听说丞相大儿子三川郡守李由,和楚地那些强盗有书信来往。”
李斯得知赵高阴谋,怒不可恕。直接上书二世皇帝,并直言不讳地批评赵高,揭露他那一副野心家、阴谋家的嘴脸。胡亥绝对信任赵高,会听李斯的?胡亥不是秦始皇,他不但没听。反而原原本本告诉了赵高。且,让赵高查办李斯。
不言而喻,李斯最终被冠上了谋反罪。看过李斯的口供,胡亥很高兴,“没有你,我几乎被丞相骗了。”
这样的局面,谁来求情?况且,李斯得罪了不少人。如曾经的焚书。再如李斯为讨好胡亥上书的《行都责书》,直接将法家的治国之术彻底极端化。臣民无不惶恐,尤其是民众,处于苛刑的恐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