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至此,境界不同。 人生境界,至此不同。 这两句话的区别?

如题所述

    人生至此,境界不同。意思是:人生到了这一步,个人所看出的、看懂的、领悟的等认知各不相同。人生境界,至此不同。意思是每个人的所能到达的人生境界各不同。

    前一句,人生走到了这一步、这阶段,处的境界改变了,由于前面人生经历的人和事,或高或低,或多或少,每个人都不同,强调的是由外到内的改变,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说白了就是你努力的多,境界就相对比较高。后一句,刚好和前一句相反,说得是自己感觉到人生的境界豁然开朗了,从此对外的一切人和事都和自己以往、他人都不相同,强调的是由内到外的转变。先是到达了一定的境界高度,看待外物也随着更加深入、细致、周到。

    我们应该统一辩证的看待这两句话,不能独立的看。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平时需要注重量的积累,厚积薄发;同时,也需要站着高位的境界看待世界众生万物,透过现象看待本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8-29
人生至此,境界不同。[说的主体是人,一个人走到了某个高度,达到了某种程度,其眼界自然会不同,也就是在某个阶段的悟。一旦在这个阶段悟了,境界就比原来不一样了。重点说的还是这个人不一样了,相对比原来不一样了。]

人生境界,至此不同。[主体是境界,境界是客观存在的,打个通俗的比方,玩网游时,一旦过了50级,就可以开新功能。再比如,斗圣跟斗尊的区别,这就是境界存在,到了这个境界,每个人都不同了。]

这两句的不同之处还在于:
人生至此,境界不同。你达到了斗圣的级别,就跟自己斗尊时的自己不同了。
但你其实可能跟其他好多人是一样的,大家都到了某个境界。

人生境界,至此不同。大家只要走到了斗圣,那么就都能借用天地之气。都跟原来不一样了。
但是在个人的位置上,可能每个人跟每个人是有区别的。

以上,只是自己的一点看法,希望可以帮到你,谢谢。
第2个回答  2023-05-09

这两句话基本上是相同的,只是单词的排列不同。它们的意思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人的生活经历、成就和智慧等等方面会不断发展和改变,这将导致个人的境界有所不同。
第3个回答  2018-08-29
第一境界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闲来无事,玩索大学问家之妙语,击节赞叹之余,心忽有所得:治学有三此境界,喝酒与灌水岂不亦有三此境界?试论之。

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这自然是借题发挥,以小见大。那如果按原词解,这几句是情感堆积、蕴酿期,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一种铺垫。喝酒的这个境界,是寒喧之后,刚数杯下肚,酒气略微上升阶段。此时,欢者更欢,愁者愈愁,不过,肚中纵有千番言语,表面上不大多“和风细雨”。灌水的这个阶段是,刚刚“触”网不久的菜鸟雏儿,打字不快,技术不懂,骂架不行,所以,不管论坛(BBS)、聊天室,一般都比较“谦虚”,也不敢大动作灌水,还多是“新手上路,多多关照”之词,显得比较“礼貌”,比较“懂事儿”。然而,从“菜鸟雏儿”到“灌水专家”的心态与资格,也就在这个阶段慢慢的成长起来了。

王的治学第二境界是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这当然又是王国维的高明之处。那么喝酒的这个境界则是酒至酣处,心雄万丈、脸飞红霞。此阶段,飞觞杯交,颐指气使,最来“感觉”的时候,嘴上豪言壮语:“干了!酒个嘛,水个嘛,喝个嘛,醉个嘛,倒个嘛,睡个嘛,干!”,“人生难得几回醉”,“人生几个秋,不醉不罢休”什么什么的,反正是狂语迭出,唾飞沫溅,一付一醉方休之气势。灌水到这个阶段,“雏鸟”羽翼渐丰,铁喙坚硬,已进化成“鹰隼”级别了,打字飞快,论坛、聊天室也论“混”了个“脸熟”了,静时也还如处子,“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模样;动时则如脱兔,呀、哈、呵、吗、拉、吓,招式齐出,胡搅乱打,三峡决堤,水漫金山,一副“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架势。

王的治学第三境界是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能引伸这个方面来,王国维的高明自为必说。那么,喝酒的喝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个境界,那时的酒,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已经不在是酒,而在一种“精神”了,长歌当哭,狂醉似醒,繁华销尽,浮躁渐去,李白的“斗酒诗百篇”,曹操的“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这些精华,都出自这一境界。
原文:第一境界: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凤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笼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二境界:柳永《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峨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一个人生观的问题,其实是宋代一位词人将三首词的名句和在一起,这里只有两句,其实字面意思很容易懂,而其深刻的含义则表示人在一生中对自己所经历的坎坷的重新认识:当你功成名就时,再回过头看你走过的路程,你会发现一路的辛酸,都只为你坚定的目标!
第4个回答  2018-08-29
本源相近,区别是两种境界,暮然发现以及眼看发生
人生至此,境界不同:此时,暮然回首,已然发现,已不再一个阶段。例;我们参加一个许久没有联系过的老友聚会场合,有时候会忽然发现,话题聊不到一起
人生境界,至此不同;此时此刻,已有了区分 例;与朋友进行一个项目探讨,起了争执,朋友主张走一些小路,而你主张大路一直走下去
一种是被动,一种是主动,举例有些不恰当,凑乎理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