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和吴三桂同是一等亲王爵,谁的地位更高?

如题所述

清朝的爵位分为了三个系统,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儿子,自然是宗室人员了,他的爵位是亲王。而吴三桂在投靠了满清后,立下了大功,也被封为亲王。

两者看似都为亲王,一个在朝中呼风唤雨,另一个占据西南半壁江山,那么他们谁的地位高呢?

严格说起来,吴三桂和多尔衮根本就没有可比性。

从牌面上看,多尔衮这个亲王不如吴三桂,毕竟多尔衮只能归宿在京城,是不像明朝那样有封地的。而吴三桂却拥有自己的藩国,在那个一亩三分地,吴三桂说了算。他后来造反就是凭借着手里的兵和钱。

但其实吴三桂和多尔衮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儿子,这是天然的身份,从他出生就预示着比别人更厉害。即使他什么能力也没有,顶着这个帽子,恐怕也可以让他横着走,没有人敢惹。

努尔哈赤死后,多尔衮是有希望争夺皇位的,可惜那个时候他还小。不过在皇太极有限的执政期间,他受到重用,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在皇太极死后,他还是有能力争夺皇位的,不过因为与豪格的争执不下,最终双方妥协,顺治登基为帝,他做了摄政王。也正是在他手里,大清入关一统天下,他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

在当时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顺治恐怕在他面前都没有什么话语权。

可是相比之下,吴三桂是个汉臣,虽然也是亲王,但地位就要差太多了,毕竟他是个外族人,远不及太祖皇帝的亲儿子多尔衮得势。

毕竟谁都知道吴三桂凭什么做亲王,这是满清政府利用他,希望他老老实实的为朝廷效力,他的权力是朝廷给的,说撸也就撸了。

再说,吴三桂在顺治时期只不过是郡王,直到康熙时期才成为了亲王。而吴三桂那个郡王,还是多尔衮封给他的,可吴三桂这辈子恐怕都没有资格封多尔衮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1-08

要知道这两人谁更厉害,首先需要了解一下明清两朝的爵位制度,从官制来看,清朝虽然从建国后就一直在学习汉文化,无论在行政和官制上都很大程度地沿袭了明朝,但在爵位方面还是与明朝有着一些不同。多尔衮和吴三桂同是一等亲王爵,谁的地位更高?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一话题。

多尔衮和吴三桂

按照清朝官制,下天子一等的是亲王,再是郡王、贝勒、贝子等等,多尔衮和吴三桂都曾是亲王爵位,明面上来看,是不分高下。但就实际来说,多尔衮身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是正儿八经的皇族亲王,而且他的睿亲王爵位是清朝开国八大铁帽子王之一,是世袭罔替,比一般亲王厉害多了,而吴三桂只是不受信任的异姓王,更不是铁帽子王,肯定多尔衮更大。

纵观我国历朝历代,身份的高低不光是从他们的官职和待遇上看,更不会以身家多少来看身份显赫,而是很大程度上都要取决于这个人的声望。从声望上讲,虽然吴三桂与多尔衮都是和硕亲王,又都是加上了特殊的权力,但吴三桂作为汉臣,在满族权贵当政的清廷虽然无人敢惹,却也终究是个外族王爷,远不及太祖皇帝的亲儿子多尔衮得势,外加还顶着个汉奸的身份,始终遭着天下汉人的痛骂,声望上自然就逊色多尔衮许多了。

多尔衮

从平西王到平西亲王的那一年,多尔衮已经去世12年了,就是顺治皇帝也刚去世一年,是清圣祖康熙皇帝(清孝敬皇帝)玄烨的康熙元年。就是吴三桂提前12年甚至更早升为亲王,也无法跟多尔衮相比。吴三桂能跟多尔衮相比的只有年龄,即使这样他俩还同岁,吴三桂只比多尔衮大162天。

吴三桂虽然曾经被封为平西王、平西亲王,但那不过就是清王朝收买、安抚他的权宜之计罢了,根本就不属于清王朝三大封爵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别说是跟多尔衮比了,连外藩蒙古的亲王,吴三桂恐怕都不如。多尔衮死后,被顺治追为“清成宗”,但随后遭到清算,被掘墓鞭尸,极其惨烈。直到乾隆时期,多尔衮才被平反。

第2个回答  2021-11-07

多尔衮和吴三桂同是一等亲王爵,我觉得按照清朝的官制还是应该多尔衮的更加厚实一点,为何呢?这个从他们两个人的不同民族背景决定的,也是由他们封王的背景决定的。多尔衮努尔哈赤的直接传人,他因为年幼,直接带的兵就是努尔哈赤的正黄,镶黄原班人马,只是后来皇太极做了大汗,和他军队的名号换成了正白之类,吴三桂是汉人,是贰臣,封他为王只是形势所迫而已,怎么会有真心呢?在清廷眼里,一个天皇贵胄,一个前朝余孽,敦轻敦重,一目了然。

顺带捋一下,满清的爵位分封制,简单明了的说,分为三种,一种是皇家宗室,血亲关系的。第二是没有血缘关系,但是有很大功劳的,还有就是分封同盟军,蒙古贵族的。皇室宗亲,等级最高的和硕亲王,次一级,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封恩镇国公,封恩辅国公,这些级别的是比较高的,这些属于入八分的级别。

不入八分的级别呢,有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入八分是啥意思呢?我们知道满清是马上民族,原来他们的主要生存来源就是集体狩猎,于是他们在最早的狩猎过程中猎物怎么分配形成了一个规矩,后来延续到每一次打完仗,怎么分战利品的分配规矩,这个八分,具体指八种东西,延伸以后就是八种待遇,朱轮,紫缰,背壶,紫垫,宝石,双眼,门钉,牛角灯,就是入了八分就有这八个东西,实际上就是赏赐的待遇。

朱轮,马车轮子是不是红色。这样应该就是马车行驶过程中一眼就可以分出级别高低,利于避让吧!紫缰,你骑马或者马车上打马的缰绳是不是紫色的。背壶,相当于今天的热水壶吧。紫垫也好理解,也叫马座褥,就是你骑马用的软垫吧,一个紫垫级别就是比较高的。宝石顶,满清这个宝石使用也是有严格规定的,是按级别选择官帽的宝石等级,不是按照自己有没有钱,能不能买得起来的。双眼花翎,这个就是官帽后面的羽毛装饰品,分单眼,双眼,三眼。

门钉,这个就是大臣的正门上面有多少个门钉,这个也是代表身份的,皇帝的正门,是横竖都是九行,一共81个门钉,到亲王家正门只能横七竖九,余下的贝勒,贝子只能都是横七竖七了,这个是不能乱的。

清朝爵位承袭的,父亲是和硕亲王,长子就可以承爵位,但是级别要低一级,就是多罗郡王了,以此类推,都是长子长孙继承,级别是每一次承袭就降一级,但是有个托底待遇,最多降到入八分的封恩镇国公,不在降了。其他一样,多罗郡王最多降到封恩辅国公。贝勒降到不入八分镇国公,贝子降到不入八分辅国公。后面的两个公就只能降到对应的不入八分的将军了。其中还有个特殊的,清初有八个铁帽子王,这个传承就不降级了,长子长孙代代都是亲王待遇。

第3个回答  2021-01-09

李自成生于1606年,比崇祯皇帝大5岁,比多尔衮和吴三桂大6岁,他们都是同年龄段的人。



17世纪40年代,中国历史将往何处去,就掌握在这四个人手里。当然,比起在东北挖人参的多尔衮,崇祯皇帝觉得还是李自成比较可怕,坚定地施行自己“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方略。

而李自成也以推翻大明王朝为目标,压根没把茹毛饮血的女真人放在眼里。



三个男人在对决之前,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内政。

首先是崇祯,明明手下有一堆人才,却一个也不放心,不能知人善任,不该杀的杀了,该杀的却尸位素餐。

对蓟辽督师袁崇焕的处理,最能看出崇祯皇帝的执政水准。不管袁崇焕是不是杀了毛文龙,不管袁崇焕是不是吹过牛,不管袁崇焕是不是说话不算数,不管袁崇焕是不是暗中与女真人谈过判,东北那疙瘩还是用袁崇焕守着好,总比吴三桂强吧,不该简单粗暴地杀掉。



退一万步讲,即使觉得袁崇焕靠不住了,也只要解除他的兵权,暂时羁押,威慑辽东诸将就行了,何至于斩尽杀绝?看看后来吴三桂在李自成围攻北京时候的反应,就知道这样做的后果有多严重,杀一个袁崇焕事小,令辽东将领离心离德,可是得不偿失啊。

权术,或者说管理的核心是控制,如果玩弄权术,却令局面失控,那就不是权术,而是自作聪明,是犯傻了。



到后来,满朝文武都和崇祯斗心眼,等李自成打进北京,投降的投降跑的跑,反倒是太监王承恩带着一群太监为皇帝殉国。满朝文武无节操,折射的是崇祯皇帝早就失灵的号召力。

再看李自成,虽然得了天时,赶上明末大起义的好形势,但说起内政,也是一团糟。看看李自成用的那些人就知道了,大顺朝这家店,是武大郎开店,容不下高人,尽是一群乌合之众。



有一个才堪大用的制将军李岩,还不受重用,最后李自成竟然听信奸臣之言,杀了李岩,自断臂膀。

李自成能够打进北京,最大的帮手不是他手下那些将领,而是明朝的一再失误,还有关外女真人对明朝的强大牵制。



可惜有的人总是将运气当成能力,等攻下北京,李自成更是骄傲的不得了,觉得自己已经稳操胜券。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李自成目光短线,对女真和其执政者的了解,远没有多尔衮对他的了解多。

多尔衮在1643年,迎来了自己人生的第二个转折点。因为这一年,他哥哥,清太宗皇太极死了,他第二次有机会当皇帝了。



皇太极的儿子豪格得到两黄旗的支持,要和多尔衮领导的两百旗一决高下。两红旗的代善,两蓝旗的济尔哈朗等人都首鼠两端,等着多尔衮和豪格两败俱伤,好出来收拾残局,获取最大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多尔衮硬来,也是大概率能够获取皇位的,但那样一来,就可能令八旗分裂,令女真人自己先乱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收敛了自己的野心,拥立小皇帝顺治,平息了一次危险的内乱。



这次平息内乱,团结八旗各部,是接下来清朝能够与李自成及明朝残余势力逐鹿中原的政治基础。多尔衮能够顾全大局,把眼光放在内斗以外,看到天下,是他比崇祯和李自成都高明的地方。高手,拼的不只是智商,能力,背景,还有胸怀。

吴三桂这样的烈马,不服崇祯,不服李自成,而在多尔衮的皮鞭下服服帖帖,不是没有原因的。该放权就放权(封平西王),该打就打(剃辫子),通过准确的赏罚,羁縻降清的明朝将领。与其说清朝灭了大顺朝和南明,不如说多尔衮指挥一堆明朝降将,灭了李自成和南明。

第4个回答  2021-02-04

多少年来,很多人都将满清轻易撮取大明遗产的原因,认定为是吴三桂的重要助力。并因此得出结论,只有吴三桂没有主动让出山海关,清军就无法轻易控制淮河以北。只是这样的结论,不仅过高估计的李自成集团的实力,也对吴三桂的关宁军太过吹捧。


吴三桂的选择 恰恰说明他当时对自己的处境有非常深刻的把握

实际上,就算没有吴三桂在山海关同李自成的消耗,闯军也基本上没可能是清军的对手。因为他们的来源、构成和比例,都比清军要弱了1-2个档次。清军则已经在几十年同明军的战争中,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前明军队也同样在与清军的较量中,被证明自己是如何的不堪大用。


李自成在失业后还当过一段时间的边军士兵

作为一个被开除的邮递员,李自成并不是在失业后就立刻投身谋反事业。由于失业造成的断供,他不得不与债主发生冲突,并失手杀死了对方。好在当时的法律环境与当代的大有不同。李自成跑路后,选择加入了同样由苦出身组成的军队。根据就近原则,他时间不长的军旅生涯全是在大明朝的西北边军中渡过的。

所以,日后李自成的义军核心力量与最有战斗力的部分,其实就来自这些明朝的边境驻军。由于朝廷的军饷几乎全部用在了辽东,他们的生存处境非常堪忧。不愿意坐以待毙的人,终于忍不住起兵谋反。李自成就是混迹其中的一员。后来在山海关被重创和严重削弱的闯军主力,同样由这些人组成。


长期得不到充足财政支持的西北边军 是大明王朝的掘墓人之一

虽然李自成的闯军在壮大过程中还收纳了很多人马,但除了来自陕西本地的西军士兵外,大部分人都只是一个添头。

其中就有大大小小的土匪盗贼和其他混不下去的农民军集团。他们恰恰是最没有军事素养和战斗水平的人,在战争中的作用也几乎就和炮灰没有多大区别。而且因为自己的出生与不良习气问题,在沿途造成的破坏很大。对于后来追求建立合法王朝统治的李自成而言,这些人马已经形同负资产。


除了陕西本地部队外 其他投诚的明军大都不太可靠

另一些加盟者则是投靠而来的明朝官军。这些人的军事水平和战斗素质也是高低不齐。但无一例外的是将投靠李自成视为自保手段或权宜之计。他们在明朝朝廷麾下,已经失去了任何战斗欲望。在加入闯军的阵营后,也对抢劫更感兴趣。李自成的统治班子,并没有完整地建立起来。也很难给这些人分配现实利益,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也让不少前明军队在后来又迅速投向清朝一边,并对农民军大开杀戒。


满洲的八旗制度 大体上以能力做标准甚于血统

相比李自成集团的内部涣散,满清在入关前就已经完成了一整套严密的结构性建设。这不仅确保他们拥有当时东亚地区最好、最全面的武装力量,还充分调动了内部成员的积极性,并对观望者和敌对者都很大的吸引力。这些优势在才能出色的多尔衮手里,又发挥得特别明显。


满清的军事和政治核心单位,就是通常所说的八旗。但八旗就不是一个只准满人进入的血缘权力体系,而是对所有为满清集团服务的人敞开大门。只要有突出的贡献或杰出的能力,或者根本上是具备了相当大的笼络必要,就可以被吸纳入八旗。所以,很多蒙古王爷就被清廷升格到八旗中去。一些掌握明朝精锐军事力量和先进军事技术的将领,也会成功进入八旗队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