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1岁特别喜欢遥控赛车,父母说那东西是小孩玩的,他们不能打消我的爱好……

如题所述

孩子从家里偷偷拿钱玩具的事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上海、河北、四川、江苏、浙江等省的媒体都曾有过报道。有的孩子不仅仅从自己家拿钱玩具,解决进网吧的费用,甚至发展到从别人家“拿”钱,向弱小学生“要”钱的地步。面对孩子从家里偷偷拿钱玩具,家长们往往都很生气。有的找到玩具商,有的气得挥起了拳头狠狠地朝孩子打过去。但是这样做能解决问题吗?如果我们不对孩子偷偷从家里拿钱的动机和行为有一个正确的,如果我们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改变,如果我们的孩子在成长中不能得到社会的理解、帮助和公正对待,孩子偷拿家里钱的问题不仅不能得到解决,还会引发出更严重的未成年人教育问题。 一、 不同的解决办法,结果大不一样 小聪(化名)看到其它孩子来的玩具很好玩,也想自己亲自去一个来玩。他偷偷从家里的抽屉中找到了钱了他喜欢的玩具。 事情很快被妈妈发现,这位妈妈像审问小偷一样审问起小聪。小聪怕挨打而死不承认偷了家里钱。气得这位母亲找来了几个“当事人”(同学),当着面戳穿了他的谎言。众目睽睽之下,小聪被证明做了一回“小偷”。一顿从来没有的毒打落到了小聪身上,也伤在他的心中。这使他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一颗“小偷”的种子。其实,一个想体验自己花钱玩具的孩子只要有智慧的父母引导,会成为成长的一次机会。然而,这位无知的母亲却在把拿家里钱的孩子和小偷画等中把孩子逼上了邪路,还误以为这是严教。以致铸成了终生的遗憾。 这位在同学和家人面前已经失去自尊的孩子后来变得越来越不象样。在后来的几年中,他经常采取不道德的手法对待同学。除了逼小同学给他“进贡”外,还在到同学家玩时偷同学家的钱。 事发后,气急败坏的母亲决心好好惩处自己的儿子。他揪住小聪的脖领子问:“你是自己解下皮带让我抽你一百皮带呢,还是自己去做一百道算术题?”这位可怜的母亲竟然把学习也作为一种惩罚手段,她满以为孩子会选择做题,而实际上儿子却选择了挨打。这位母亲一皮带一皮带地抽打着自己的儿子,心如刀绞。当她打到五十下时,再也没力气打了。她哭喊着:“你这个不争气的逆子!我是没劲打你了。你今天就跪在这儿别起来了!后来,孩子离家出走了,夫妇俩找了一个月未果,天天以泪洗面。 有一天,儿子突然回来了。夫妇俩满以为孩子后悔了,高兴的又是搂又是抱。然而,事情并没有按照他们夫妇俩的意愿发展。当一个个从小形成的不良习惯支配了小聪的行为时,小聪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仍然是“坏孩子”。当一个孩子失去了自尊和自信,抱着“我是小偷我怕谁”的意识面对社会时,就会在“本我”意识膨胀中走向与家庭和社会对抗的道路。他再次离家出走,并和社会上一“小痞子”混到了一起,干起了“偷鸡摸狗”的事。这是他的父母所始料不及的。 晓鹏(化名)的妈妈对杨老师说,她的儿子从家里偷偷拿了钱了玩具赛车和吃的东西。她审问了儿子,儿子就是不承认。她说她想让看到儿子东西的老师一起来证明孩子是偷拿了家里钱的东西。她还说她一定要严格管教孩子,不能让他变成贼。 杨老师对她说:“我以为,当着别人的面去证明自己的孩子偷钱玩具不是好办法。一旦孩子意识不到错误而又失去了自尊会向相反的方向滑下去,是不是单独和孩子真诚沟通一下,弄清孩子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再“对症下药治疗”会更好。” 杨老师还说:“孩子从自己家拿钱和从别人家拿钱性质还不一样,建议您不要轻率使用‘偷’这个字。孩子开始有这种行为时不一定是“做贼”的意识支配。他们完全可能是出于要体验东西或是喜欢某种玩具而惧怕父母做出的行为。如果我们能把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变为一个改变家长教育思路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坏事完全可以变成好事。” 后来,晓鹏的妈妈悄悄地把儿子叫到了一边和他谈心。她首先向孩子道歉说:“妈妈总以工作忙为由很少关心你的兴趣和爱好,这是妈妈的错误。今后妈妈要和你作好朋友,你如果有什么兴趣和爱好可以和妈妈讲,妈妈一定帮助你一起去施展才能。为了锻练你的理财能力,妈妈想让你自己掌握一些钱。希望你在购东西时学会记帐,贵重的东西咱们一起讨论后再。今后家里什么大件商品,也让你一起参与决策。以前你的东西如果有错了的,让我们一起来承担错误的责任”。 儿子见妈妈这么诚恳地与他交流,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懂得了妈妈是真的关心他,于是把自己从家里“拿”钱的事一五一十讲出来了。这位母亲看儿子主动交待了问题,不仅没埋怨,还对儿子的东西发生了兴趣。儿子的第一件东西是一个并不好玩的小汽车,连他自己都后悔上当了,其原因无非是看着别的同学总有钱体验东西,而自己什么也没过,手痒痒造成的。这位妈妈立刻说:“以后家里酱油和醋的事儿交给你,行吗?。”儿子说怕错了挨说。妈妈说:“学学就会,妈妈不会因为你错了埋怨你的。”就这样,儿子后来成了家庭“小主人”,不仅帮助家里酱油和醋,还参与其它家务劳动,变成了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儿子的第二件东西是那辆遥控赛车。他说他和同学比赛时还赢了同学,先到达终点。这位母亲立刻意识到孩子是在参加一项有益的竞技活动,只是他担心父母不同意他,于是采用了错误的手段。这位妈妈说:“学习之余,玩些竞技活动也是一种调剂,但你是未成年人,私自从家里拿这么多钱去是不对的。”后来,这位妈妈为了支持孩子的爱好,还引导他参加了课外小组活动,发展孩子的兴趣爱好。孩子在“为兴趣和梦想而快乐表演”中提升了“学习力”。 显然,面对孩子从家里拿钱玩具,家长采用不同的方法,结果是大不一样的。如果只把自己当教育者,孩子出现问题把责任推给孩子,并采取不适当的办法惩处,不仅不能把孩子的问题解决,还有可能把孩子逼向反面。而如果能够抓住“只有面对孩子才可能出现的人生第二次成长机遇”,向孩子学习,和孩子共同成长,与孩子作心灵好友,我们的孩子就会在父母思想转变和行为激励中成长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孩子有“病”,往往需要家长先“吃药”。 二、 站在孩子角度想一想 其实,今天中国的孩子是负担最重的孩子。他们一边唱着:“书包最重的是我,作业最多的是我,睡眠最少的是我,心情最烦的是我”,一边匆忙完成着“抄课文十遍”的作业,一日一日又一日,一年一年又一年,成了“不爱学习,又不得不苦苦学习的高分学子”。他们几乎没有“玩”的机会。孩子本该是在“玩兴趣”、“玩梦想”中长大的。他们特别需要体验生存与生活的过程,并在这种体验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相处。他们也需要通过花钱的体验学会理财、学会打交道、学习道德准则。但是家长们往往以“听话,好好学习”为“口头禅”限制孩子的成长行为,以至迫使惧怕家长的孩子采用“回避”和“防御”机制宣泄“本我”。他们最初从家里拿钱他们喜欢的玩具或是去网吧上网其实并不是“做贼”的意识支配,而仅仅是想寻求快乐,体验过程,只要家长能保护他们“为兴趣和梦想而快乐表演”的人生态度和过程,同时帮助他们克服错误的做法就行了,没必要大发脾气,上纲上线。当孩子懂得了用正确的方法获得快乐成长的体验机会时,他们会更爱理解自己的父母。而我们有些家长却在“爱的剥夺”中用对立的办法惩处孩子。一旦孩子总处于被动接受惩处的地位时,他真正成长的欲望就会被磨灭,成为有错不愿意改的人。 我们还发现,一个犯了错误而拒不承认错误的孩子往往还可以从长辈身上找到“相似性”影子。有些大人在孩子面前总认为自己什么都对,有了错为自己开脱解释,甚至隐瞒,孩子可是比大人模仿能力强得多的人,他们在“放大”大人缺点中犯着大人都不好意思犯的错误,无意中“报复”了家长。从这个意义上讲,孩子教育是家长“做”的教育,而不是“说”的教育。 有一位爱孩子的母亲悄悄对孩子说:“这是妈妈从单位给你偷偷带回的好东西,可别对外人讲,你自己玩就行了。”想一想吧,孩子在“爱的谎言”中能成为诚实的孩子吗? 如果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他们多么需要在“玩学习”、“玩体验”、“玩改错”中成长啊!可我们的家长却往往把“玩学习”变为“苦学习”,把“玩体验”变为“苦惩罚”,把“玩改错”变为“贴标签”,使孩子犯了错就被打进冷宫,他们还敢承担责任吗?一个对“过错”不敢承担责任的孩子他又怎能不把自己并不知对错的秘密展示给家长呢?我们应当给孩子一个宽松和谐的空间了。不怕孩子犯错误,而要在做孩子心中的“好孩子”中和孩子一起学会改错,我们就会和孩子一起成长起来。 三、 从家庭教育观念中找原因 我们总习惯于用一种“狭隘中拒绝,审视中挑剔,溺爱中索取”的态度对待我们的孩子。我们往往只接纳“好孩子”而不愿意接纳“坏孩子”,孩子在家长这种心理误导下,也会变得“世故”起来,他们在家长面前只表现好的一面,而把不好的一面遮掩起来。我们往往习惯于用“审视”的态度“挑剔”孩子(我们对其他人似乎也是这种态度),以“溺爱”为代价向孩子索取着“高分”和“听话”。其实,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家庭教育观念和行为。也正是在这种观念支配下,我们家长采用的教育方法也走了样。这种方法就是: 以“说教”为中心,以“打骂”为延伸,以“放任、放纵、放弃”为无奈选择。 我赠送给家长们一件礼物,叫“三多”。我相信,有了这件礼物,教育孩子会变得容易起来。“三多”就是: 多些“宽容”中的“接纳”;(不要只接纳“好孩子”而要全面接受孩子“好”和“坏”两方面) 多些“赏识”中的“发现”;(不要总以“审视”的态度“盯”着孩子,挑剔孩子的错误,而要在赏识中发现孩子的智慧成长点) 多些“关爱”中的“付出”。(不要只是宠爱孩子,而要在“真爱”孩子中付出时间去向孩子学习,让孩子学会承担“爱”的责任) 这样,我们就可以成为自己快乐也让孩子快乐,自己幸福也给孩子带来幸福的智慧人。 四、 给孩子铺一条“智慧生路” 下围棋的人都知道围棋里有“双活”一说,“一眼死,两气活”,要想做活一块,必取“双活”。其实,人生正是这样,绝不能一条道走到黑。人造卫星上天即使已经做到了几乎“万无一失”的地步,也还要设计上“逃逸系统”,更何况人生呢?人生路上多风险,多元发展才是明智选择,一个人的学习和自我教育,只有适应多元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把握住人生的命运。这就要求我们除了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功课之外,还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特长开辟人生第二个“出口”。但是,今天让更多孩子们看到的却是一元评价、一个“出口”的现实:只有考取了高分数,沿着学历发展的道路从小学、中学、大学直至成为研究生,才是人生的成功之路。正是在这样一种大人塑造的评价体系中,孩子们即使不爱学习,也不得不拼命学习着,以求得未来梦想的实现。一旦在这一条路上受到了挫折,孩子们非常脆弱的心灵会受到极大伤害。于是出现了一个个令人吃惊的尴尬局面。 《中华家教》曾披露了一个典型案例:一位当老师的家长认为知识就是孩子的未来,学习成绩就是孩子的一切,在他的管教下,孩子学习成绩非常好,每天非常自觉学习,养成了学习习惯。不再贪玩。自觉性之高让周围人个个称好。让家长也很满意。 在这个孩子的眼界中,除了学校就是家,除了学习就是考试,最终它以高考状元的成绩进入了一所重点大学。然而,当这位没有任何其它特长而且不会与人和谐相处的学生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却发现自己对未来的生活是一片迷惘,他跑遍全国许多城找工作不是被骗,就是被拒绝。在不断遇到尴尬的情况下,他最终选择了自杀。他走了,留给人们的是思考。 一位教育学专家反思中国高考制度时说道,高考好像是制约人才资源发展的瓶颈,“瓶口外──高考选拔人才的方式引导着全国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为一个目的培养一流考生;瓶口内──按照陈旧落后的评价体系去扩大招生、培养更多“高质量的考试机器”,而不是“高素质的人才”。 孩子的“智慧生路”是什么?我以为不是单纯取得成绩和学历,而是“走出家门能快乐生活,走出校门能创新工作,走向社会能和谐相处”。 那么,您的孩子走出家门有快乐生存和快乐生活的能力吗?您的孩子走出校门能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创新解决问题吗?您的孩子能和谐融入时代环境吗?我想,有相当多的父母不能如愿。家长们最爱说“宝贝,你什么都不要管,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了”,其实正是在“爱的剥夺”中使孩子失去了“责任心”教育的最佳时机。你这头把孩子的成长道路堵住了,孩子的欲望从那个不正常的“口”跑出来,于是出现了成长“畸形”问题。我们再把“畸形”问题的责任向孩子身上一推,让孩子接受莫明其妙的“惩处”,孩子不仅不会改正错误,还在爱的伤害中“放大”家长的错误,干出更“过分”的事。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是我们的家长不得不认真反思的问题。 怎么办?建议在全社会开展“小时候社会教育活动”。自从《文明办》、《新闻出》、《共青团》等十大部委发出“开展小时候社会教育活动”的召后,全国各地涌现出许多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经验。如果我们适时选择适合孩子参与的社会教育活动,不仅对推进孩子素质全面发展有益,还能从整个社会氛围上为孩子创造成长条件。被家长和社会看作“问题孩子”的人就会在社会关爱中“唤醒童心再激励”,成为好孩子。追问

……去你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7-03
21岁,我不知道。但是我记得我初中的时候。特别喜欢做手工,父母也觉得那是在浪费时间丢掉了我许多材料和工具。他们说考试总不可能会考手工吧。这些爱好还和音乐,体育和美术不同。不好父母争辩,当时我反正就是做到尽量不影响我的正常生活与学习。父母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