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看待诗和远方?

如题所述

01
诗和远方”指理想的生活,出自高晓松的名句“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这句话因触动了很多70后、80后的心灵成为网络著名鸡汤文。

02
一般人所谓的“苟且”,无非是现实中的自己。而“诗和远方”,那才是理想的生活。实际上,现实生活难免重复,或单调枯燥,或充满压力。想象虽然美妙诱人,但要想落地,仍不免回归日常,柴米油盐 。

03
美好的事物总是让人憧憬,就像诗和远方的田野,只是,它们更像空中楼阁,听着让人热血沸腾,却不能拿来当饭吃。在大多数时候,生活就是眼前的苟且,就是一地鸡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有真正经历过苟且的生活,才能体会诗和远方真正的价值。

04
后来网络上出现了诗和远方的延伸:父母尚在苟且,你却在炫耀诗和远方。以表达对某些只顾自己不体会父母的孩子的无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1-30
诗,又称诗歌,是一种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远方(yuǎnfāng)汉语词语,含义:远处;远地。
如何正确看待?
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按照哲人“老子”的观点,事物绝对没有正确与错误,没有美与丑,没有善与恶,没有好与坏。顺“道”的昌,逆“道”的亡。
诸葛孔明认为:“成败利钝,非人可逆睹也”。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1-30
概念:
懒蚂蚁效应是日本北海道大学进化生物研究小组对三个分别由30只蚂蚁组成的黑蚁群的活动观察。结果发现,大部分蚂蚁都很勤快地寻找、搬运食物、少数蚂蚁却整日无所事事、东张西望,人们把这少数蚂蚁叫做“懒蚂蚁”。 有趣的是,当生物学家在这些“懒蚂蚁”身上做上标记,并且断绝蚁群的食物来源时,那些平时工作很勤快的蚂蚁表现得一筹莫展,而“懒蚂蚁”们则“挺身而出”,带领众蚂蚁向它们早已侦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转移。原来“懒蚂蚁”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察”和“研究”上了。它们能观察到组织的薄弱之处,同时保持对新的食物的探索状态,从而保证群体不断得到新的食物来源。
“懒蚂蚁效应”可以看成是2群人,也可以看成是一个人的2种属性,每个人身上都有它,只是有些人明显,有些人不明显。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的时候,是在李善友老师的大课上,毫无疑问,老师他是属于“懒蚂蚁”,他是属于那群追寻书海真理而不知疲惫的人。曾经的我也认为:人为什么要那么勤奋,或者一直强调努力工作,无法理解。可能一直以来,生活的种种都太容易得到了。那时候的我认为,方向比勤奋重要,你在一条已经堵了的路上,无论走多远,有意义吗?慢慢地,人长大了,路也走了挺远了,回过头来看,发现,选对了方向,赛道也不一定能走得快,里面有太多衡量的因素了,可能可以走得轻松,但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走得远,而且,我发现,我们在创造概念的时候,都太独立化了,有些概念彼此之间是有关联的,就如“勤奋”这个概念,它应该跟另外一个概念在一起,“享受”。最怕的就是,你把每天当活干了,最后只剩下累,而把每天变成兴致,至少每天在那里能够感受到创作的快乐,享受当下。
这个社会是有分工的,你可以选择做懒蚂蚁,也可以选择做那些勤奋的蚂蚁,如果没有那些勤奋的蚂蚁,或许整个蚁群就无法长久地在一起,蚁群里分工是十分明确的,蚁后负责养育后代,蚁工们,有点负责外部搬运事物,有点负责内部整理事物。而懒蚂蚁,只是这个分工中的另外一小部分人。
从选择方向,个人勤奋,个人角色特点到社会分工,我们只要做好每个阶段的本职就好了,享受当下的生活就是诗和远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每个阶段都是静止的。
水往低处流,万物生长,昼夜不分,我们处在一个生气蓬勃的生态圈里面,我们留不住时间,也就无法静止周围的一切,我们都在成长,只是有的时候,我们都忘了自己在成长,心里还住着那个“小孩”。愿我们在每一个阶段都能很好地与心中那个小孩相处好,不要忘记现在的样子,也不要忘记心中的样子。
享受当下的生活即诗和远方。
这是最近感受最深的一句话,以前,我们只知道“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但是,我们不知道诗和远方在哪?诗和远方就是当下,当下你即刻就开始做的每一件小事,当下你就突发奇想的一个想法,当下你所面临的每一个问题,解决好它们,都在引领你到下一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