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懒”的诗人是谁,一生只写了2首诗,凭其中一首打败杜甫李白?

这位诗人是谁?

唐朝最为著名的两位诗人李白、杜甫分别留下了一千多首诗,而有一位最“懒”的诗人一生只写两首诗,凭其中的一首《春江花月夜》冠压全唐诗人。他就是初唐诗人张若虚。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盖全唐”。张若虚的孤篇为什么能盖过众多的高产诗人?涓涓从一个读者的角度和感受来剖析。

我们首先来欣赏这“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之美。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清风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月明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我们再来看看《春江花月夜》为什么能够孤篇盖全唐?

涓涓认为主要原因有四点:

一、语言优美,意境绝伦。全诗为我们展现的是一幅诗情画意的美好空灵画面。这是一首沿用陈隋乐府旧题的七言古诗。以月为主题,江为背景,同时融汇了春、江、花、月、夜的美景。要是一般人同时写这么多景致,不得杂乱无章啊!可张若虚给我们带来的是无与伦比的美感。幽美、廖廓、空灵、至情至性至美。诗中的景致是一种远离尘世的仙境。即使不懂诗意的人也能体会到一种难以言表的莫名美感。

二、诗中蕴含着深邃的自然哲理、人生哲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是谁最初看到江上的月亮?江月哪一年开始照耀人类?这是个古老深邃的关于最初宇宙的形成和人类起源的问题,涵盖面太大太广了。一般人可驾驭不了,可张若虚却驾驭得得心应手,美奂美轮。人类代代相传无穷尽,江月年年岁岁都是相同的一个月亮。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人早已不是那个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人生的咏叹从1000多年前的唐代咏唱到至今,还会随着亘古不变的月亮永恒咏唱下去。

三、诗中情景交融,不仅有春江花月夜的空灵静美,还有游子思妇真挚感人的离情别绪。《春江花月夜》中最难得的就是。把自然之景、人生哲理和现实中的人们联系在一起。三者衔接得完美不落俗套。当年我第一次读这首诗的时候。,根本不明白诗里面的意思,可就是感觉到一种震撼心灵的美。

四、独特的韵律美。全诗36句,共换九韵。平声庚韵起始,依次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尾。全诗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级(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

《春江花月夜》全诗随韵脚的交替转换,平仄交错,高低起伏,很有音乐的节奏感和诗歌的韵律感。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什么能“孤篇盖全唐”?甚至此诗的名头超过李、杜两位著名诗人,主要是基于以上四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02

相信大家都知道,说唐朝最懒的诗人,只写了两首诗,却能压过李白的诗人,那就是张若虚。

其实,尽管我们承认张若虚的诗确实很好,但说他能力压李白一头,也是有点过了的。

张若虚,大概生活在670年到730年左右,是当时吴中四士之一,和贺知章齐名。但因为历史的原因,他留下来的诗作并不多,也就两首而已。一首是颇负盛名的《春江花月夜》,还有一首《代闺中怨》。

而李白生活在701年之后。也就是说,李白出生的时候,张若虚正当盛年,早已成名。放在当时,很长一段时间里,确实有天下只知张若虚、不知李白的可能。试问,与贺知章这样的大诗人齐名的张若虚,面对刚刚蹒跚学步的李白,谁更能获得别人的称赞?

之所以让我们有张若虚能力压李白一头的错觉。其原因或许就是他只留下两首诗,而且两手都是佳作。而李白的诗歌,则是浩如繁星。

举个例子,李白出《行路难》,张若虚以《春江花月夜》相对;李白出《清平乐》,张若虚出《代答闺中怨》相对;李白出《长相思》,张若虚还是《春江花月夜》,李白再出《梦游天姥吟留别》,张若虚还是《春江花月夜》。如此数不胜数,甚至就形成了“不变应万变”的局面。

但这就是说明张若虚能力压李白一头吗?显然也是说服力不够的。

就唐诗而言,能力压李白的诗人或许还真没有,但和他比肩的人物,确实有很多。自古文无第一,对于诗歌的评判,带有很浓重的个人倾向与爱好,更注重于主观上的感受。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确实是难得一见的名篇佳作,而且篇幅颇长,也足以反映出张若虚深厚的文学功底。但作品太少,或许也可以从“藏拙”的角度来考虑。(当然,我个人更倾向于张若虚的诗作被散佚的观点)。

所以,之所以让人觉得张若虚力压李白一头。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张若虚出生更早,我们的历来就有敬老爱幼的传统,所谓不簪越;

二是张若虚仅存两首作品,而都是精品。也就容易让人产生“要是张若虚也有李白那么多产,必然会远胜李白”的错觉。

这两个原因,都是不可或缺的。但远不足以成为张若虚真的在诗歌上的造诣超过李白的证据。

第2个回答  2020-02-26

张若虚被称为史上最懒诗人,一生只写两首诗,却被称为千古绝唱。这两首诗分别是《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闺梦还》,第二首诗不出名,但是第一首却被大家所熟知。因为这首诗被收录到中学课本里,是中学生必背古诗词之一。

那为什么有人说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能够与杜甫李白抗衡呢?

我们谈及诗坛的地位奠定,从两个方面说。

其一,诗人的风格,比如李白,当我们谈论李白的诗,其实是在谈论李白的风格,我相信,现在马上,让你背出李白的三首唐诗,能背出来的人,真的不多,但李白的风格,诗仙,谁人不知?当然李白的诗相当过硬,李白是属于既有诗境,又有风格的伟大诗人,二者全占,要不然怎么提起诗,李白是头一号。

其二,诗本身的意境,比如张若虚这首《春江花月夜》,光诗的这名字,就涵盖了诗句中最美好的意境,春,江,花,月,夜,这些几乎是诗人们诗中最喜欢用的字眼,张若虚直接凑成了他的诗名,再去读诗,即便你不懂诗的每一句甚至不懂《春江花月夜》讲述什么东西,但依旧会给人美的感受,好的阅读体验,流畅的音节,华丽的画面,不断变换的韵脚,朗朗上口,何为好诗?这就是好诗。

从这两个方面,都可以奠定个人在诗坛中的重要地位,张若虚显然属于后者,靠的是诗的境界,在全唐中,张若虚仅存两篇,而这篇《春江花月夜》被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无可争议,所以说他是诗坛中地位至高无上,没有异议。

此诗最保贵的是作者对人类特有的天份——“情感”的颂扬。此诗场面宏大开阔,首次直白地呈现了宇宙观、时空观。

在一个春夜,诗人站在江边陷入了沉思: 谁先看到了月亮?月亮什么时候照到人?天空无边,游云无数,流水无尽,多少人(扁舟子、离人)在时空里!紧接着,诗人不由自主地感触到,与无穷宇宙相反,人生却是短暂的,每个人只是完成一代。按说到这里,已经很无奈了,但是,作者最终扬弃了无奈。

他刻意描写了游子的归心,旨在表明,面对不可改变的客观规律,情感是人生的所值!那个扁舟子一定能见到镜中人,江边一树树的月光,在轻风中摇拽着,一树月光一树情。

第3个回答  2020-02-26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上存在天分这种事情。

一个有天分的人,做出的成绩很有可能是没有天分的人,努力一辈子都不可能达到的高度。

比如初出茅庐的韩信,历史上没有任何记载,他的兵法是出自何门何派?

但是20多岁的年轻小伙子一出山就纵横天下。

再比如王阳明龙场悟道以后,原本不懂的事情全部都懂了,被称为名扬千古的圣人。

而在文化界也有这样一个人,他就是张若虚!

张若虚漫画形象

在全唐诗中,总共收录了五万首唐诗,但是张若虚一生却只写了两首诗《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闺梦还》。

这两首诗让张若虚名扬千古,而且《春江花月夜》被称为是“孤篇压唐宋”,

这首诗竟然打败了“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

古人讲究“文以载道”,诗词要有着精神传承,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还增加了一分哲学意味。

他在诗中告诉我们什么是“永恒”,什么是“无常”。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些都是永恒而又美好的自然事物。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转瞬间就告诉我们不美好的事情,其实也是一种常态。

美好不和好之间,就是这么无常,在快乐之后就难免会有悲伤。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于天地而言,于时间而言,人都是过客,无边辽阔又无边荒凉。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可是无论如何人、江、月都是永恒长存的,又有何荒凉呢!

《春江花月夜》中用词极其华丽,但是极其顺畅自然,丝毫没有卖弄文采的俗气,反而充满了生活之气。

虽说是用月和江做主题事物,但诗中所表达的意境,却高远,深邃。

大到宇宙苍生,小到人事悲欢,令读者完全沉浸在他所描述的画面之中,感受永恒和无常,快乐和悲伤,繁华和宁静,确实无愧被称为“孤篇压唐宋”。



第4个回答  2019-09-28

唐代最“懒”的诗人一生只流传下来两首诗,其中一篇被誉为“孤篇盖全唐”,这个个人就是张若虚和他写的《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是初唐诗人,他和诗狂贺知章、草圣张旭、和另一位唐初诗人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友”。张若虚啊诗保存下来的在《全唐诗》中只有两首,一首为《代答闺梦还》,另一篇就是流传千古的《春江花月夜》。能够以一首诗成为诗坛大家的非常少见,这首诗得到了后世的激赏,闻一多曾经称赞这首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后代也评价这首诗“孤篇压倒全唐”,可见对这首诗的评价之高。

这首诗开始几句“江上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充满了追思渊源的哲理意味。“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和同时代的另一个诗人刘希夷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有异曲同工之妙,诗歌开头几句既有大自然的清新旷达,又充满人生感慨,整首诗意境清幽,语言优美流畅,韵律和谐婉转,既描写了离愁别绪,又有更深邃的感情和意境,集朦胧与清丽于一体,让人回味无穷。

张若虚的详细生平资料没有被历史记录下来,只在一些诗词评论中有只言片语,只知道他担任过兖州兵曹,“流落不遇”,和李白、杜甫、刘希夷等人一样,都是那种持才放任的个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