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中户七有有哪些

如题所述

村7有:村有集体经济(3000元以上)、有通村硬化公路、有学前教育设施(一村一幼)、有卫生室、有文化室、有文体活动广场或民俗文化坝子、有宽带网。

户3有:安全饮水、生活用电、广播电视

乡3有:有标准中心校、有达标卫生院、有便民服务中心

扩展资料

精准扶贫要做到“七个到户”:

1、项目扶持到户。

项目要选准,坚持实事求是,从贫困村的实际出发,具体到白泥村和花厂村就是要发展绿壳蛋鸡养殖项目。

2、技术扶持到户。

贫困户要真正脱贫,必须要掌握一两门适用新技术,光靠传统农业,农民肯定富不起来。

3、价格扶持到户。

价格稳定是绿壳蛋鸡养殖项目成功的关键。养鸡下蛋就是为了卖出去,卖出去才能把钱赚回来,有钱才能养家致富。

4、市场扶持到户。长顺县的合作企业贵州康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两个村签订了保护价格。

5、干部扶持到户。

经过研究,对两个村的390户贫困户,确定了由省政协机关干部进行结对挂钩帮扶,帮助解决养殖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5、能人扶持到户。

今年挂钩帮扶的两个村第一批100户养殖贫困户,都是经过选择的有一定文化技能、有一定经营头脑、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最主要的是他们都能吃苦耐劳。要把这一批人培养成有技术、会管理、善经营、能吃苦的新型农民致富带头人。

7、资金扶持到户。

没有资金投入,没有“干货”,扶贫到底是一句空话。为了帮助白泥村和花厂村的近40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省政协机关将在3年内投资400万元,专门用于两个村的绿壳蛋鸡养殖项目。

参考资料来源:四川新闻网-脱贫攻坚工作名词解释

参考资料来源:贵州民族报- 精准扶贫要做到“七个到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0-21
根据省委《贵州省领导干部遍访贫困村贫困户试行办法》要求,省政协机关党组深入七星关区朱昌镇花厂村、白泥村开展遍访活动,得知两个村还有390户贫困户未脱贫。之后,笔者多次到了两个村,深入农户家中进行调研,从两个村贫困实际出发,研究制定了省政协机关“541”+“1帮3”精准扶贫到户工程工作方案,通过引进长顺绿壳蛋鸡养殖,对朱昌镇白泥村、花厂村的近390户贫困户进行精准扶贫。几个月来,朱昌镇党委、政府及白泥村、花厂村村支“两委”及时动员和组织贫困户实施了绿壳蛋鸡养殖项目鸡舍建设工程。截止目前,鸡舍建设工程十分顺利,先后建成规模适度、质量过硬的鸡舍近150余个,其中白泥村47个、花厂村近100个,为项目的真正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2015年11月13日,第一批长顺绿壳蛋鸡鸡苗5000羽已经运到并发放到贫困户手中。这标志着省政协机关“541”+“1帮3”精准扶贫到户工程进入了实质性的实施阶段。
全省扶贫开发大会指出,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举全省之力、集全省之智,冲破贫困的桎梏、撕掉贫困的标签,坚决打赢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这场输不起的攻坚战,奋力闯出一条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路子。省政协机关“541”+“1帮3”精准扶贫到户工程的实施,是深入贯彻落实全省扶贫开发大会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和市场力量参与扶贫工作的生动实践。
绿壳蛋鸡养殖项目,在长顺县已经发展多年,许许多多的农户通过养殖绿壳蛋鸡,不仅实现了脱贫,而且成了养殖示范户、致富带头人。笔者根据自己在地方政府工作几十年的经验,特别是在黔南工作时对长顺县绿壳蛋鸡养殖项目的了解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要实施精准扶贫,必须做到“七个到户”,只有做到“七个到户”,精准扶贫到户项目才可以成功,贫困户才能真正有现金收入,见到真金白银。
项目扶持到户。项目要选准,坚持实事求是,从贫困村的实际出发,具体到白泥村和花厂村就是要发展绿壳蛋鸡养殖项目。为让基层干部和养殖户认识了解这一项目,省政协组织朱昌镇的部分干部和贫困户代表到长顺县几个养殖场进行了实地参观考察,同时在省政协机关组织开展了深入讨论,白泥村和花厂村的村组干部及贫困户也进行了热烈讨论。村组干部带头养,农民愿意养,农民群众天天有鸡蛋卖,天天有现金收入,哪怕每天收入不多,只要有钱进,群众就高兴了,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这个产业肯定就能成功。贫困户自愿申请养殖,热情高的,村专业合作社要做到见到申请就帮办,立即申请立即办,坚决做到不过夜。
技术扶持到户。贫困户要真正脱贫,必须要掌握一两门适用新技术,光靠传统农业,农民肯定富不起来。去年,省政协办公厅分别在花厂村、白泥村举办了绿壳蛋鸡养殖技术培训班,100余名养殖户参加了培训。为了保证项目取得成功,经省政协办公厅牵头,长顺县佳敏养殖场已与白泥村专业合作社签订了合作协议,长顺县佳敏养殖场负责提供绿壳蛋鸡养殖的技术指导。养殖户要按照长顺县佳敏养殖场的技术规范进行科学养殖,早上几点放鸡,每100只鸡每天要吃多少斤饲料、多少斤水,怎样防病治病等都要严格按技术规范要求做,不能马虎。按他们提供的配方自己配制饲料,在减少投入成本的同时,确保养殖技术规范科学。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养殖,把绿壳鸡蛋发展成为有机绿色食品。
价格扶持到户。价格稳定是绿壳蛋鸡养殖项目成功的关键。养鸡下蛋就是为了卖出去,卖出去才能把钱赚回来,有钱才能养家致富。长顺县的合作企业贵州康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白泥村、花厂村的专业合作社签订了产品回收合同,康原公司以保护价格负责回收产品,其中鸡蛋回收价格为最低1.5元/枚、肉鸡回收最低18元/斤。不成规模,就不成产业,不成产业就赚钱不多,群众就不会上心去做。要把绿壳蛋鸡养殖当做养殖户的主业,养殖户家庭将来就用自己的土地全部种植玉米和黄豆,炒熟做成饲料,全家所有人都来养鸡,每户都要从现在的养殖户发展成“养殖场”。
市场扶持到户。长顺县的合作企业贵州康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两个村签订了保护价格。如因市场出现波动,价格跌破保护价格时,由专业合作社用省政协机关提供的扶贫基金按保护价格标准对康原公司实行差额补贴,既不能让养殖户吃亏,也要保证让经营企业有正常的经营性收入,在切实保护养殖户的收入和合作企业的经济利益的基础上,让绿壳蛋鸡产业得到健康发展。这是项目能健康发展的关键,否则会出现价高大家争着养,价低无人养或“鸡贱伤农”的局面。养殖户的风险就是价格没有保障造成的,确保农民每年有稳定的3万元现金收入,市场很关键。贫困户承担风险能力不强,要保证他们赢,因为他们“赢得起、输不起”。
干部扶持到户。经过研究,对两个村的390户贫困户,确定了由省政协机关干部进行结对挂钩帮扶,帮助解决养殖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省政协机关厅级干部每人挂钩帮扶5户贫困户、处级干部每人挂钩帮扶4户贫困户、科级及科级以下干部每人挂钩帮扶1户贫困户,确保绿壳蛋鸡养殖工作切实落到实处。要做到两个村的贫困户每户有干部帮,每户都有干部扶。
能人扶持到户。今年挂钩帮扶的两个村第一批100户养殖贫困户,都是经过选择的有一定文化技能、有一定经营头脑、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最主要的是他们都能吃苦耐劳。要把这一批人培养成有技术、会管理、善经营、能吃苦的新型农民致富带头人。
资金扶持到户。没有资金投入,没有“干货”,扶贫到底是一句空话。为了帮助白泥村和花厂村的近40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省政协机关将在3年内投资400万元,专门用于两个村的绿壳蛋鸡养殖项目。扶贫要有“干货”,有钱投入是核心,空嘴讲空话做不成事。对每户贫困养殖户,养殖户的鸡舍和鸡苗投入的一半由省政协机关负责提供补助,另一半资金由养殖户自行解决。如养殖户经济确实十分困难无法支付另一半养殖投入所需费用,则由养殖户向专业合作社打借条借款,并以鸡蛋和肉鸡折价进行偿还,切实解决贫困养殖户的后顾之忧。
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和配合。要在毕节市七星关区委、政府领导下,寻求区机关各方支持,朱昌镇党委、政府具体抓落实,让两个村两年后的绿壳蛋鸡养殖户都能有300只以上变成家庭养殖场,有3万元以上的纯现金收入。把两个村发展成为绿壳蛋鸡养殖专业村,也能在这两个村的试点示范工作上走出一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路子来。
绿壳蛋鸡养殖项目已经开了一个好头,有了一个好的开端。万事开头难,希望大家齐心协力,精心饲养,精心管理,把绿壳蛋鸡养殖产业做大做强,做成发家致富的好产业。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