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关于明代大移民的资料?

如题所述

明朝大移民又称明初大移民、明初洪洞大移民、洪武大移民、大槐树移民、洪洞大槐树移民等是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朝政府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1元末战乱之后,历经20余年,朱元璋统一了天下,但是,此时的江山已是遍地疮痍,布满了战争的创伤;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 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迁移。2明初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曾达百万人之多,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这对于当时的明王朝以及后来的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名片照片来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4-03
  据《洪洞县志》载:“大槐树,在城北广济寺左。按《文献通考》:明洪武、永乐间,屡迁山西民于北平、山东、河南等处,树下为集合之所。传闻广济寺设局驻员,发放凭照川资。因年代久远,槐树无存,寺亦毁于兵燹。....”这段文献记载,正与华东、中原等地的民谣相吻合,明代山西洪洞大槐树的迁民史实十分可信。

  那末,明王朝为什么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移民呢?尽管民间流传着“胡大海复仇记”等故事。但真正的原因是战争频仍,洪泛灾疫。

  莽莽九曲黄河,是孕育华夏民族的摇篮,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同时也是黄河中下游民众遭受灾难的罪恶渊薮。元至顺一年至明洪武二年(1330-1369)这四十年间,黄河中下游先后决口七次。洪水吞没村庄、淹没良田,百姓万家飘泊,流离失所。洪水过后,尸骨腐臭、病疫流行、村舍荒芜......好端端豫鲁大地赤地千里、渺无人烟。

  元朝末年,由于朝政腐败,人民生灵涂炭,当时黄河两岸流传着这么一首民谣:“石头人,一只眼,跳动黄河天下反。”它预示着农民起义军揭竿而起的前兆。元至正十一年(1351),黄河决提,中原、华中一代百姓啼饥号寒、无家可归。元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强召汴梁、大名等十四路民工疏通河道。当年四月,民夫们在兰考黄陵岗河道底,挖出了独眼石人雕刻。石雕背后携有两行字:“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随后不久,便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红巾农民起义。接着,徐寿辉在蓟州,张士诚在泰州也先后揭竿而起。不久,朱元璋、郭子兴也在濠州举义。元朝政权调集军队与各路义军在中原一代展开了殊死相博。战争使豫、冀、鲁、苏北。皖北一带人十亡八九。元军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拔其地,屠其城”,凶残到了“春燕归来物牺地,赤地千里少人烟 ”的境地。直到朱元璋义军打败元军推翻元朝统治后,长达十六年的元代战乱方告终。

  有战乱,必有灾荒。元末的兵祸四起时,水旱蝗疫也倾注而来。从1341-1368年间,黄河、淮河频频溃堤,几乎岁岁都有洪水泛滥。山东、河南。河北。两淮一带“飘没民庐,死者众。”“村庄城邑多成荒墟,”“禾不入土,人相食。”(元史.五行志)十室九空无人烟,万户萧疏鬼唱歌。天灾人祸、饥荒瘟疫造成了千里中原几省百姓的特大灾难。”“民食蝗、人相食”这里几乎成了无人区。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采纳了徽州李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特别是中原、华中一带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累年租税不入”,严重威胁着明王朝的统治。朱元璋有采纳了苏琦、刘九等大臣的奏议,为维护明王朝的统治,作出了“移民”、“屯田”的伟大战略决策。一场大规模的迁民移民“运动”就从洪武初年开始了。

  正当人民刚刚得到喘息,恢复生产刚刚开始,又发生了令人心折骨惊 的“靖难之役”。又一次加剧了中原荒芜局面。移民也陷入停顿。

  齐鲁燕赵轮番上演惨绝人寰的悲剧之时,地处内地的山西省,却是一派升平盛世。山西地理环境独特,东有太行为屏藩,西有吕梁做遮挡,一条汾河贯穿其中。尤其是晋南平原,这里日升月恒,土地肥沃,风调雨顺,物富民丰。元末战乱未波及到这里。中原,两淮荒无人烟时,这里却是“国泰民安”,一切怡然。山西现存元代建筑已知着三百多处,也说明元代的山西没有战争干扰。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人口数量,洪武十四年,河南、河北人口均为一百八十九万,而山西人口却达四百多万,比冀豫两省人口总和还要多。

  当中华大地人口的天平失衡时,素有雄才大略的朱元璋和继承人朱棣,必然把目光瞄定山西,投向晋南。当时洪洞县是晋南人口最稠密的地方,又是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所以大移民不可避免的要在这里发生。于是,官方把迁民的总荟萃地选在了洪洞城北的广济寺。这个佛教禅院,地处汾河岸畔,管道测旁。寺前那棵老槐树,树上的老鹳窝以无与伦比的象征物,走进了岁月的风雨,走进了历史的沧桑。

  “大槐树”、“老鹳窝”、“洪洞县’――成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记忆。

  明代大移民的分流及过程

  在移民的举措中,有遣返、军屯、商屯、民屯等。其中,最难实施,最牵动人心的,则是平民百姓的大迁徙。明初山西瞎五府、三直隶州、十六散州,共九十七县。移民“生员”主要来自辽州、泽州、沁州、潞安州,汾州府,平阳府等。这些地区共五十一县,平阳府就瞎二十八县。可见迁民最多的是当时的平阳府,即现在的临汾市和运城市。洪洞县是当时人口最多的县份,移民最多自在情理之中。从目前遍布大半个中国的迁徙晋民后代们修茸的家族牒谱里,几乎都是记载祖先来自洪洞,这正是因为移民集散地设在洪洞广济寺大槐树下的缘故。

  明王朝的移民,原则上是“政策”放宽的办法。洪武三年曾有定制,移民每户给田十五亩加蔬菜田二亩,有余力着不限顷田。鼓励人民拓荒种地,多多益善。同时还规定,皆免租税三年,激励尽快发展生产。

  明朝建国后仍沿袭元朝“里社制”,实行军屯、民屯、商屯移民垦荒制度。洪洞大槐树处所迁之民,均有各布政司编“里”发迁,由后军都督押解送交迁往各地的地方州县辖治。被迁之民到各地后以屯田之区域分“里加”。每百户为一里,每十户为一甲。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至今还有不少村庄以姓和名命名的,如:河南林县有崔家屯、刘家屯、和尚屯等,辉县有赵宁屯、马正屯等。河北有的村名叫上耕,以迁民姓氏加上耕,如,赵上耕、卫上耕等。民间有唱的歌谣:“六个上耕六个庄,全是来自大槐旁。”也有一部分村庄以山西原籍地名命名的,北京郊区有“赵城营”、“长子营”、“洪洞营”等村子名。

  在迁民的过程中,政府除了给予优惠政策、强迫命令外,还采取哄骗的办法。据说,迁徙之初,明政府颁布告示于山西,“不愿迁的请到大槐树下集合,限几日赶到。愿迁出外乡的情在家等候。”消息不翼而飞,不几日,洪洞广济寺大槐树下集结了数万之众。这时一队队官兵也蜂拥而来,把这些艰难跋涉至此的老百姓围了个水泄不通。然后宣布,凡来到大槐树下的一律外迁各省。随后,官兵们将青壮年带铐上枷,遂强行登记,发凭照,一家一户,麻绳相系,如穿蚂蚱、数万百姓在刀逼棒喝下,踏上了迁徙的路程.......人民凄惨的哭喊着告别了故土,含泪依依再回首时,看到的只是那株高高的大槐树和树上的老鹳窝......大槐树、老鹳窝成了迁徙着决离故土的最后标识。

  大迁徙的举措,对明朝帝国无疑是一场富国强兵的上策,但对一家一户却是一场劫难。从明史等典籍中得知,从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约五十年里,从洪洞大槐树下移民共十八次。分别迁至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广西、陕甘宁等地。明朝政府知道靠哄骗是不能完成如此大规模的迁民活动的。后来政府制定了条律,规定:三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还规定,同姓同宗着不得同迁一地,不得更姓易名等。这样,一批一批的移民背井离乡来到了中原、华东大地。他们在他乡异地开始了艰苦的创业,他们以老槐树的不屈韧性,植根于一方泥土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很快便撑起了一方新的蓝天。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迁民实行已二十年,全国土地总数骤增,由洪武十四的三百六十万顷增加到八百五十万顷。全国年入国库粮食,超出元时的两倍以上。勿庸置疑,大移民给明代社会带来了经济上的发展和繁荣。它合理的分布了人口生存的空间,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文明。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08-31
据《洪洞县志》载:“大槐树,在城北广济寺左。按《文献通考》:明洪武、永乐间,屡迁山西民于北平、山东、河南等处,树下为集合之所。传闻广济寺设局驻员,发放凭照川资。因年代久远,槐树无存,寺亦毁于兵燹。....”这段文献记载,正与华东、中原等地的民谣相吻合,明代山西洪洞大槐树的迁民史实十分可信。

  那末,明王朝为什么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移民呢?尽管民间流传着“胡大海复仇记”等故事。但真正的原因是战争频仍,洪泛灾疫。

  莽莽九曲黄河,是孕育华夏民族的摇篮,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同时也是黄河中下游民众遭受灾难的罪恶渊薮。元至顺一年至明洪武二年(1330-1369)这四十年间,黄河中下游先后决口七次。洪水吞没村庄、淹没良田,百姓万家飘泊,流离失所。洪水过后,尸骨腐臭、病疫流行、村舍荒芜......好端端豫鲁大地赤地千里、渺无人烟。

  元朝末年,由于朝政腐败,人民生灵涂炭,当时黄河两岸流传着这么一首民谣:“石头人,一只眼,跳动黄河天下反。”它预示着农民起义军揭竿而起的前兆。元至正十一年(1351),黄河决提,中原、华中一代百姓啼饥号寒、无家可归。元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强召汴梁、大名等十四路民工疏通河道。当年四月,民夫们在兰考黄陵岗河道底,挖出了独眼石人雕刻。石雕背后携有两行字:“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随后不久,便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红巾农民起义。接着,徐寿辉在蓟州,张士诚在泰州也先后揭竿而起。不久,朱元璋、郭子兴也在濠州举义。元朝政权调集军队与各路义军在中原一代展开了殊死相博。战争使豫、冀、鲁、苏北。皖北一带人十亡八九。元军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拔其地,屠其城”,凶残到了“春燕归来物牺地,赤地千里少人烟 ”的境地。直到朱元璋义军打败元军推翻元朝统治后,长达十六年的元代战乱方告终。

  有战乱,必有灾荒。元末的兵祸四起时,水旱蝗疫也倾注而来。从1341-1368年间,黄河、淮河频频溃堤,几乎岁岁都有洪水泛滥。山东、河南。河北。两淮一带“飘没民庐,死者众。”“村庄城邑多成荒墟,”“禾不入土,人相食。”(元史.五行志)十室九空无人烟,万户萧疏鬼唱歌。天灾人祸、饥荒瘟疫造成了千里中原几省百姓的特大灾难。”“民食蝗、人相食”这里几乎成了无人区。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采纳了徽州李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特别是中原、华中一带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累年租税不入”,严重威胁着明王朝的统治。朱元璋有采纳了苏琦、刘九等大臣的奏议,为维护明王朝的统治,作出了“移民”、“屯田”的伟大战略决策。一场大规模的迁民移民“运动”就从洪武初年开始了。

  正当人民刚刚得到喘息,恢复生产刚刚开始,又发生了令人心折骨惊 的“靖难之役”。又一次加剧了中原荒芜局面。移民也陷入停顿。

  齐鲁燕赵轮番上演惨绝人寰的悲剧之时,地处内地的山西省,却是一派升平盛世。山西地理环境独特,东有太行为屏藩,西有吕梁做遮挡,一条汾河贯穿其中。尤其是晋南平原,这里日升月恒,土地肥沃,风调雨顺,物富民丰。元末战乱未波及到这里。中原,两淮荒无人烟时,这里却是“国泰民安”,一切怡然。山西现存元代建筑已知着三百多处,也说明元代的山西没有战争干扰。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人口数量,洪武十四年,河南、河北人口均为一百八十九万,而山西人口却达四百多万,比冀豫两省人口总和还要多。

  当中华大地人口的天平失衡时,素有雄才大略的朱元璋和继承人朱棣,必然把目光瞄定山西,投向晋南。当时洪洞县是晋南人口最稠密的地方,又是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所以大移民不可避免的要在这里发生。于是,官方把迁民的总荟萃地选在了洪洞城北的广济寺。这个佛教禅院,地处汾河岸畔,管道测旁。寺前那棵老槐树,树上的老鹳窝以无与伦比的象征物,走进了岁月的风雨,走进了历史的沧桑。

  “大槐树”、“老鹳窝”、“洪洞县’――成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记忆。

  明代大移民的分流及过程

  在移民的举措中,有遣返、军屯、商屯、民屯等。其中,最难实施,最牵动人心的,则是平民百姓的大迁徙。明初山西瞎五府、三直隶州、十六散州,共九十七县。移民“生员”主要来自辽州、泽州、沁州、潞安州,汾州府,平阳府等。这些地区共五十一县,平阳府就瞎二十八县。可见迁民最多的是当时的平阳府,即现在的临汾市和运城市。洪洞县是当时人口最多的县份,移民最多自在情理之中。从目前遍布大半个中国的迁徙晋民后代们修茸的家族牒谱里,几乎都是记载祖先来自洪洞,这正是因为移民集散地设在洪洞广济寺大槐树下的缘故。

  明王朝的移民,原则上是“政策”放宽的办法。洪武三年曾有定制,移民每户给田十五亩加蔬菜田二亩,有余力着不限顷田。鼓励人民拓荒种地,多多益善。同时还规定,皆免租税三年,激励尽快发展生产。

  明朝建国后仍沿袭元朝“里社制”,实行军屯、民屯、商屯移民垦荒制度。洪洞大槐树处所迁之民,均有各布政司编“里”发迁,由后军都督押解送交迁往各地的地方州县辖治。被迁之民到各地后以屯田之区域分“里加”。每百户为一里,每十户为一甲。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至今还有不少村庄以姓和名命名的,如:河南林县有崔家屯、刘家屯、和尚屯等,辉县有赵宁屯、马正屯等。河北有的村名叫上耕,以迁民姓氏加上耕,如,赵上耕、卫上耕等。民间有唱的歌谣:“六个上耕六个庄,全是来自大槐旁。”也有一部分村庄以山西原籍地名命名的,北京郊区有“赵城营”、“长子营”、“洪洞营”等村子名。

  在迁民的过程中,政府除了给予优惠政策、强迫命令外,还采取哄骗的办法。据说,迁徙之初,明政府颁布告示于山西,“不愿迁的请到大槐树下集合,限几日赶到。愿迁出外乡的情在家等候。”消息不翼而飞,不几日,洪洞广济寺大槐树下集结了数万之众。这时一队队官兵也蜂拥而来,把这些艰难跋涉至此的老百姓围了个水泄不通。然后宣布,凡来到大槐树下的一律外迁各省。随后,官兵们将青壮年带铐上枷,遂强行登记,发凭照,一家一户,麻绳相系,如穿蚂蚱、数万百姓在刀逼棒喝下,踏上了迁徙的路程.......人民凄惨的哭喊着告别了故土,含泪依依再回首时,看到的只是那株高高的大槐树和树上的老鹳窝......大槐树、老鹳窝成了迁徙着决离故土的最后标识。

  大迁徙的举措,对明朝帝国无疑是一场富国强兵的上策,但对一家一户却是一场劫难。从明史等典籍中得知,从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约五十年里,从洪洞大槐树下移民共十八次。分别迁至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广西、陕甘宁等地。明朝政府知道靠哄骗是不能完成如此大规模的迁民活动的。后来政府制定了条律,规定:三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还规定,同姓同宗着不得同迁一地,不得更姓易名等。这样,一批一批的移民背井离乡来到了中原、华东大地。他们在他乡异地开始了艰苦的创业,他们以老槐树的不屈韧性,植根于一方泥土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很快便撑起了一方新的蓝天。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迁民实行已二十年,全国土地总数骤增,由洪武十四的三百六十万顷增加到八百五十万顷。全国年入国库粮食,超出元时的两倍以上。勿庸置疑,大移民给明代社会带来了经济上的发展和繁荣。它合理的分布了人口生存的空间,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文明。
第3个回答  2015-09-26
  你可以直接百度一下 百科资料:http://baike.baidu.com/link?url=aKfk1j_13XMDD0xtPm32jWBF4Tvvd6ykoIo8YJ-KoFJcRMbNnxN5nl2bU_sN0RQeEvut3Saym-gg9LAmtRrrwK
  明朝在洪洞大槐树处迁民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移民。元末战乱之后,历经20余年,朱元璋统一了天下,但是,此时的江山已是遍地疮痍,布满了战争的创伤;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 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迁移。
  规模与记载
  明朝统治者平定战乱后,为了恢复生产,制定了移民垦荒为中心的振兴农业的措施,决计把农民从狭乡移到宽乡,从人多田少的地方移到地广人稀的地方。至此开始了我国历史上延续五十年的迁民活动。明朝大移民主要是从山西和江浙一带往中原地区移民。从各种历史资料上证实,明朝大移民最早开始于洪武三年直至永乐十五年,移民十八次。其中洪武年间十次;永乐年间八次。十八个省,五百个县。八百八十一姓。
  据《中国通史·明·休养生息,开垦荒田》记载:朱元璋为解决宽乡劳力不足,狭乡缺少土地的矛盾,从1307年开始移民垦田。他下令迁苏、松、嘉、湖、杭无田农民四千余户去临濠(安徽怀远、定远、凤阳、嘉山境内),徙江南民四十万于凤阳,迁山西泽(山西晋城)、潞(山西长治)二州无田农民于河北、山东、河南一带。凡移民垦田,都有朝廷拨发路费,耕牛和籽种,免税三年。
  据《明史·食货志》、《明太祖实录》、《续文献通考》等记载:
  一、洪武9年11月,徙山西真定民无田者于凤阳屯田。
  二、洪武13年5月,山西民为军者24000余户,悉还为民。
  三、洪武21年8月,户部郎中刘九皋言:"今河北诸处,自兵后田多荒芜,居民鲜少,山东、山西之民自入国朝,生齿日繁,宜令分丁徙宽闲之地,开种田亩。"太祖曾谕户部侍郎杨靖曰:"山东地宽,民不宜迁,山西民众,宜如其言。"于是迁山西泽、潞二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诸处闲旷之地,令自便置屯耕种,免其赋税三年,仍给钞20锭以备农具。
  四、洪武22年11月,太祖以河南彰德、卫辉、归德、山东临清、东昌诸处土宜桑枣,民少而贵地利,山西民众地狭,乃命后军都督府俭事李恪等谕其民愿徙者,验丁分田。
  五、洪武25年8月,给山西民兵十万人,钞各30锭,令量牛屯田。
  六、洪武25年12月,后军都督府柬事木恪、徐礼还京。先是命恪等往谕山西民愿徙居彰德者听。至是还报彰德、卫辉、广平、大明、东昌、开封、怀庆七府徙居者凡598户。计当年收谷粟麦三百余万石,棉花11830000余斤,麦苗13180余顷。圣上甚喜曰:"如此十年吾之贫者少矣。"
  七、洪武25年12月,宋国公冯胜等籍民兵还。先是上遣胜等往太原、平阳选民丁立都伍,置卫屯田,至是还以所籍之数报之······
  计平阳选民丁九卫、太原、辽、沁、汾选丁七卫······每卫5600人。
  八、洪武28年元月,甲寅遣使救晋王桐,发山西都指挥使司属卫马步官军26600人,往塞北筑城屯田。
  九、洪武29年9月,后军都督朱荣奏:"山西贫民徙居大明、广平、东昌三府者,凡给田26072顷。
  十、洪武35年9月,命户部遣官核实出山西太原、平阳二府,泽、潞、辽、沁、汾五洲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实北平各府县。
  十一、永乐元年八月,定罪北京为民种田例。先是刑部尚书郑赐督察院佐都御使陈瑛等上言······北平、永平、遵化景地肥沃,人民稀少,凡徙危罪除······其余有犯罪免,免杖编成里甲,并妻子发北京、永平等府县为民种田。······礼部议奏: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部政司就本政司编成里甲······上悉从之。
  十二、永乐2年9月,徙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沁、汾一万户实北平。
  十三、永乐3年9月,徙山西太原、平阳、泽、潞、辽、沁、汾民实北平。
  十四、永乐4年元月,湖广、山西、山东等处郡县史李懋等240人言愿为民北平,命户部给道里费遣之。
  十五、永乐5年5月,命户部从山西之平阳、泽、澜、山东之登莱好府州五千户隶上林苑监,牧养栽种,户给道费一百锭,口粮六斗。
  十六、永乐14年11月,徙山东、山西、湖广流民2300余户于保定州,免赋役三年。
  十七、永乐15年5月,山西平阳、大同、蔚州、广灵等府州申外山等皆阙上言:本处地孬且狭,岁次不登,衣食不给,分丁于北平、广平、清河、真定、冀州、南宫等宽闲之处,占籍为民,拨田耕种,依例输税,仍免田租一年。
  明朝大移民经历洪武、建文、永乐三代皇帝。历时50年时间。覆盖中原、华东数省,波及大半个中国。明朝大移民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在世界历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