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山海关建关历史?

如题所述

明长城东端的一座关隘,在今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依燕山,傍渤海,形势险要,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洪武十四年(1381年)筑城建关设卫,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关。清乾隆二年(1737),撤卫置临榆县,为县治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前后,先后设秦榆市(今秦皇岛市)山海关办事处、辽西省(今辽宁省)山海关市。1952年11月,山海关市划归河北省。1953年,撤市改称秦皇岛市山海关区,至今。
山海关古称榆关、渝关、临渝关、临闾关。古渝关在抚宁县东二十里。北倚崇山,南临大海,相距不过数里,非常险要。
隋开皇三年(583年),筑渝关关城。开皇十八年(598年),隋文帝命汉王杨谅将兵伐高丽,出临渝关。正值涨水季节,后勤运输不力而还。大业九年(613年),杨玄感起义,李密谓杨玄感曰:天子出征,远在辽外。据临渝之险,扼其咽喉,可不战擒也。大业十年(614年),隋炀帝复议伐高丽,至临渝宫。
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征高丽,自临渝还。开元二十年(732年),契丹首领可突干叛乱,幽州道副总管郭英杰屯于渝关外,为可突干所败。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叛乱,平卢军节度使刘正臣来归,不久遣先锋使董秦袭渝关,入北平。天复三年(903年),契丹阿保机遣其将阿钵寇渝关,刘守光戍平州,诱执之。
五代后梁乾化年间,渝关为契丹所取,薛居正指出:“渝关三面皆海,北连陆。自渝关北至进牛口,旧置八防御兵,募士兵守之,契丹不敢轻入。及晋王李存勖取幽州,使周德威为节度使,德威恃勇,不修边备,遂失渝关之险。契丹刍牧于营、平二州间,大为边患。”后唐清泰末年,赵德钧镇守
山海关卫星地图
卢龙,石敬瑭在太原叛乱,并求援于契丹,耶律德光许之,其母述律后曰:“若卢龙军北向渝关,亟须引还,太原不可救也。”宋宣和末年,渝关为女真所得。
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中山王徐达奉命修永平、界岭等关,带兵到此地,以古渝关非控扼之要,于古渝关东六十里移建山海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临榆县明代属永平府,境内建制卢龙县、抚宁县、昌黎县、永平卫、山海卫。县下实行里甲制,里亦称社、屯,当地民编为社,迁来者编为屯。清代,沿用明制,属直隶省永平府,辖卢龙、抚宁、昌黎县。
清乾隆二年(1737年)在山海关增设临榆县。《大清一统志·永平府·临榆县》中记载:“秦皇岛,在临榆县西南二十五里,入海一里,四面皆水。相传秦始皇尝驻跸于此。”乾隆二十一年《临榆县志·古迹》中记载:“秦王岛,在城西南二十五里,海水环之。世传秦始皇求仙驻跸于此。”光绪四年《临榆县志》对秦皇岛的描述见多且详:“秦王岛,距城西南二十五里,山脉由东转西,插入海中,横压水面,
山海关卫星地理图
远望形如卧蚕,海阳镇之水口山也,上有观音寺。”
山海关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的东北起点(现已发现的明长城的起点于辽宁省丹东市宽甸县虎山镇——虎山长城),境内长城26公里,位于秦皇岛市以东10多公里处。据史料记载,山海关自1381年建关设卫,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自古即为我国的军事重镇。山海关的城池,周长约4公里,是一座小城,整个城池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9-27
山海关古称榆关,也作渝关,又名临闾关,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徐达中山王奉命修永平、界岭等关,在此创建山海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1990年以前认为是明长城的东端起点。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处的山海关,是明长城东部的重要关口。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将军徐达在此筑城,建关设卫,因设关在山海之间,故称山海关。关城东、南、西、北阳门分别称镇东、望洋、迎恩、威远。原四门均筑城楼,现仅存东门城楼,即“天下第一关”门楼,面向关外,设防三重,即罗城、瓮城和城门。“天下第一关”城门楼重檐歇山顶,设68个箭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