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名称的由来

盱眙名称的由来

据《盱眙县志》载,盱眙县名来历共有以下三种说法:

    因山命名法,即盱眙县是以境内的盱眙山命名的。《清史稿·地理志》也持这种说法,说“盱眙东,盱眙山,县以此名。”

    字义命名法,即盱为张目,眙为举目,城建山上,可以望远。《读史方舆纪要》和《古今地名大辞典》则持这种说法。

    单字还音说。即盱眙是古吴国的“善道”,吴音和中土音不同,它是由吴音的“善道”音转为“盱眙”的。

以上之说,经考证,字义命名说是难以成立的。至于单字还音说,只见俞正燮一人见解。盱眙历代县志和其他舆地著作均无此记载。以语音变化确定一个县名,并不多见。


至于“张目为盱,举目为眙,城居山上,可以眺远”的说法,主要来自南宋以前的《盱眙图经》,不是建县初期所云,而是后人所讲。明万历《帝里盱眙县志》、清朝乾隆《盱眙县志》均说:“后人云郡在山上,可以眺远,因是以得名云”,这正是合理的解释。


上述为《盱眙县志》的原文,除否定了单字还音说之外,肯定的“郡在山上,可以眺远,因是以得名”,应该说还是认同了“张目为盱,举目为眙”的说法。查阅《辞源》,眙字除地名盱眙读Уi外,举目为“眙”的眙,应读Chì,有直视、注视、惊视、愕视的意思,因此举目为眙作为盱眙县名,不仅“字义命名说是难以成立的”,而且读音也不对,因此,三说全部不成立。


翻开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地图集》,在“黄河长江流域传说中的原始社会分布”及夏代、商代、西周,在淮河洪泽湖等地都标注了“淮夷”,在沂沭河流域标注了“五夷”,山东半岛标注了“莱夷”。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谭其骧主编的《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夏时期全图”,在淮河流域标注“五夷”,“商时期全图”则改为淮夷,沂沭河流域标注“人方”。“西周时期全图”淮河仍标注淮夷。“春秋全图”淮河则标注“徐夷”。

中华民族发端于黄河中游,向来以“得中原者得天下”自居,而把周边的民族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辞源》解释夷为中国古代居住在东部的民族。东夷有九夷之说:莱夷、淮夷、岛夷等等,以地方而论,居住在徐地域、徐国的就应称为“徐夷”了。

谭其骧《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夏时期图说”称:夏时期夏族之东分布着许多夷族。启子太康、仲康,仲康子相时,国家统治权曾落入东夷首领后羿、寒浞、浞子浇、豷之手,至相子少康灭浇,少康子杼灭豷,夏室中兴。

 “商时期图说”称:武丁传三代五王至武乙时“东夷寖盛,分迁淮岱,渐居中土”。至其孙帝乙、帝乙子纣时屡征夷方,虽取得了胜利,国力因之虚耗。

“西周时期图说”则说: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8年)厉王死,太子即位,是为宣王。西北与严允、诸戎交战,又用兵于东南淮夷、徐戎。

夏商周时期的图说展现了东夷发展的历史,想不到嫦娥的老公后羿也是东夷人。东夷如何灭亡的,史书不载,但地域应为淮河流域。在历史更替过程中,至秦设盱眙县时,“徐夷”作为历史被保留下来,为避免某种限制,以盱眙代替了徐夷,只不过徐夷Xúуí改变了声调变成盱眙Xū уí,而保留了历史的信息。

另一种可能是来源于“徐邑”。徐国的范围包括盱眙,徐国首都和城市就是徐邑了。像河南的夏邑、鹿邑,分别是孔子的祖籍和老子故里,河北的高邑、武邑、山东的昌邑、临邑、平邑,陕西的旬邑等等。但徐夷、徐邑是分别指徐地的民族和城市。因此,盱眙县名来源于徐夷可能是一种合理的解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0-18
一是因山命名法,即盱眙县是以境内的盱眙山命名的。《清史稿·地理志》也持这种说法,说“盱眙东,盱眙山,县以此名。”

二是字义命名法,即盱为张目,眙为举目,城建山上,可以望远。《读史方舆纪要》和《古今地名大辞典》则持这种说法。

三是单字还音说。即盱眙是古吴国的“善道”,吴音和中土音不同,它是由吴音的“善道”音转为“盱眙”的。
第2个回答  2016-10-02
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度时,盱眙建县,县名初为“盱台”,后为“盱眙”。
第3个回答  2016-10-26
  据《盱眙县志》载,盱眙名称来历共有多种说法:
  一是因山命名法,即盱眙县是以境内的盱眙山命名的。《清史稿·地理志》也持这种说法,说“盱眙东,盱眙山,县以此名。”
  二是字义命名法,“举目为眙”的说法,盱眙山、商代,向来以“得中原者得天下”自居,徐国的范围包括盱眙,肯定的“郡在山上,在淮河洪泽湖等地都标注了“淮夷”,但地域应为淮河流域,“商时期全图”则改为淮夷,眙字除地名盱眙读Уi外,即盱眙县是以境内的盱眙山命名的。
  三是单字还音说。即盱眙是古吴国的“善道”,吴音和中土音不同,它是由吴音的“善道”音转为“盱眙”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