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万里长城它的历史主要分哪三个阶段

中国古代万里长城它的历史主要分哪三个阶段

三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时期、明朝时期
1、春秋战国时期,燕赵国诸侯为了防御别国入侵。修筑烽火台,并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了最早的长城。以后历代君王几乎都加固增修长城。它因长达几万里,故又称作“万里长城”。
2、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十分艰难。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达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宏伟规模、艰巨工程与防患意义。它融汇了古人的智慧、意志、毅力以及承受力。故此,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也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而永存于世的伟大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整个世界的骄傲。 3、明朝在“外边”长城之外,还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内边”长城以北齐所筑为基础,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偏关以西,东行经雁门关、平型诸关入河北,然后向东北,经来源、房山、昌平诸县,直达居庸关,然后又由北向东,至怀柔的四海关、与“外边”长城相接,以紫荆关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内三关”长城在很多地方和“内边”长城并行,有些地方两城相隔仅数十里。除此以外,还修筑了大量的“重城”。雁门关一带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大约有10万里以上。其中秦、汉、明3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万里。中国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区都有古长城、烽火台的遗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2-17
初级型:指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长城,其中许多长城是利用河流堤防改造而成的。如齐长城就起于济水之旁的防门(今山东长清西南),齐国曾经“堑防门而守之广里”。(《左传·襄公十八年》)楚长城又称“连堤”,《吕氏春秋·下贤篇》言:“(魏文侯)南胜楚于连堤。”秦国曾“堑洛”、“堑河”,即利用洛水和黄河堤防抵御魏国进攻。赵国南长城由漳水、滏水堤防连接扩建而成,《史记·赵世家·武灵王十九年》载:“我先王因世之变,„„属阻漳滏之险,立长城。”燕国南长城是由易水堤防扩建而成的,当时即以“易水长城”称之。这是由于当时人们不断修筑堤防来防止日益频繁的洪水侵害,堤防普遍出现,工程比以前坚固,尤其是夯筑技术的发展成熟,使修筑连续的、大规模的堤防成为现实。由于各国多以河为界,故堤防逐渐被改造为军事防御工程。各国长城的另一特点为多利用堤防连接山脉而建成,以齐长城、楚长城、燕南长城最为典型。墙体在山上为石砌或土石混砌,在平地则用土夯筑,均较单薄,墙体有收分,横断面呈梯形。长城沿线开始设关城、障城、烽燧等附属设施,屯田戍边制已开始实行。此时不论是长城的建筑还是边境防御体系的设置都还处于初创阶段,均较简单、不完备,但“因地形,用险制塞”作为守备疆土的设防措施已得到普遍应用。 基本型:指秦汉至隋唐时期长城。这是封建制度在中国逐渐确立并发展到兴盛的时期。这其中以汉长城的修筑技术最为成熟,成就也最高,其东、西两端分别延伸至朝鲜、新疆,是修建长城最多、最长的封建王朝。其建筑技术和沿线防御体系的建设都超过前代,修筑有统一规划,有些地方设置两重复线,墙体虽仍为夯土砌筑或石块垒砌,但比前代高而厚,西北地区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墙体中加入芦苇和红柳,以增加其坚固性。平坦地方先在城墙外侧挖掘一道壕堑,掘出的土则用来筑墙。有些地方根据地形,巧妙利用山川险阻,不筑连续的长墙,而以相隔不远的烽台构筑防御和报警系统。长城沿线附属设施增多,关城、坞堡、障城、亭燧遍布长城沿线,与边地郡县紧密结合。边地形成完备严密的梯次型军事指挥系统,屯田制度广泛推广,成为长城沿线驻军和边民最重要的后勤生活保障,避免了长途运输带给内地的巨大负担。此外,此时的烽燧制度已建立完备,有了专门的“烽火品”。到了北魏时期,为防御蠕蠕族的南下侵扰,北魏统治者在沿长城线设“六镇”守备边境,开始出现了分段管理、分区防御的布局。直至北朝末年,镇戍制一直是北方长城沿线的一种防御制度。这一切都说明长城的基本功能和形态在这一时期都已具备。
完备型:可分为前后紧密衔接的两个时代,即金代和明代。金长城又称界壕、壕堑,主要为了对付崛起于蒙古高原、行动迅速的蒙古骑兵。金长城的墙体虽仍为夯土砌筑,但墙体外侧普遍挖掘一道象护城河一样的壕沟,重要地段双墙、双壕连续并列,形成外壕、副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