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对比电影有什么区别?

如题所述

文学作品与电影作品有本质的区别,你这个问题提的好。当意识到电影与文学有区别时,便可以打破所谓的“文学价值何在”的伪命题了。这是我比较文学的一道题,答案会涉及到你问的问题,希望对你有帮助。


1911年卡努杜发表了“第七艺术宣言”,将电影作为独立于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和舞蹈之外的新的艺术形式。但电影与文学的关系在漫长的发展中像是一对恋人,分分合合,到如今已经密不可分。美国著名作家亨利米勒曾言:“电影是一切手段中最自由的,你能用它创造奇迹,确实有朝一日电影取代了文学,不再需要阅读,我会举手欢迎。”。但很明显,文学还未被取代,爱森斯坦曾提出理性蒙太奇认为可以把《资本论》搬上银幕,但他在《蒙太奇1938》中否认了这一点,文学有其自身的存在价值,不可替代。

 


影视兴旺的时代,文学的价值何在?我认为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仿佛电影的到来导致文学开始迷惑,没有明确的自我认知了,简直是杞人忧天。文学跟电影终究是不一样的,文学以语言为载体,展现文字世界里独特的想象空间,虽然无法给予读者身临其境的观影感受,但文学中意向的多义性,语言的感染力,丰富的想象空间承载着其独特的美感。

 


即使是文学的电影改编,两者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文本,文学有电影不能改编之处,所以不论是改编成功还是失败,文学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更何况有些文学作品很难进行影视改编,比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的“魔幻现实主义”,中国的唐诗宋词,阿城《棋王》中道家的文化思想,在电影中便无法感知。

 


相反的是,电影一直处于身份认同的危机,尤其是近几年,大量的IP电影,文学性超过了电影性。电影的本质应该是电影化的,是影像的叙事,所以影评人波米说《从你的全世界》不配称之为电影,它只是将小说机械复制。《长江图》的导演杨超在访谈中极力否认自己的电影是诗电影,《路边野餐》也是这般,两部电影是典型的电影化的作品,是靠音画来叙事的。



所以从电影的角度来看,我很奇怪文学竟然会有危机感,该担心的不该是电影吗?大量文学改编电影的出现诸如《一句顶一万句》《三少爷的剑》《我不是潘金莲》反映的其实是电影创作的倒退,电影缺乏创造力,这是很多诸如杨超这样的导演担心的事情。电影对文学作品的过度依赖,反而导致电影性的缺失,电影应该问一下自己,自身的价值在哪里?

 


至于人们目前对优秀文学的排斥,这真的是由影视导致的吗?人们对优秀艺术作品的隔绝,其实是商业化下我们这个时代的通病,人们对艺术电影的隔绝与对优秀文学的隔绝并无二异。相反,电影在不自觉间以牺牲电影性的方式推得动了文学的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5-07


文学和电影是两个不相关的东西。为什么这么说呢?

文学是文人的精神力量,里面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情节,每一个人物都有很多特殊的含义,而这些内在的含义不是可以用语言来描述的,因为每一个人看到的东西,自己的想法都不一样,所以,一百个读者就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文学追求的历史沉淀,是要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可以从其作品中得到精神力量,而这种精神力量不会因为时间关系而消失。

电影是娱乐品,是大众消费品,它追求的是视觉听觉的效应,并且它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回本,而这也是评价一个电影好坏的事情,一个电影能会本就及格,一个电影能赚钱就说明很成功,所以,利润是刺激电影的因素,高票房,高收入都是导演,演员,编剧等等追求的目标,导演高价才请的起,演员出场费比导演还要高,编剧那是按章节收费,总之,电影就钱,不管好不好,有钱就可以。

而在现在的社会,当导演的都是老师,做演员也叫老师,搞编剧的可以拿文学奖,连现场搞道具的也都是老师,事实上,这是侮辱老师这两个字,你们这些导演,演员,编剧凭什么叫老师?全都是唯利是图的家伙,你们眼中除了钱还是什么?高价可以,但你们看看你们拍是什么垃圾。

所以,千万不用吧电影和文学相提并论,最后在说一篇,电影是商业,追求的利润,而文学的价值是历史,历史沉淀后的文学才是作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