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养殖过程中容易缺氧的原因以及如何溶氧?

如题所述

很有可能是你养殖的密度实在太大了,可能是水实在太深了,然后就导致增氧的能力就不足了。要定期清理里面的垃圾,也可以适当的使用增氧机,可以适当的换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8-08
可能是水的流动性太差了,也可能是里面的水草太多了,可能是你使用了很多有问题的药物。要定期清理池塘,也要适当的换新的水,可以使用增氧机。
第2个回答  2022-08-08
一般是因为养殖密度的过大导致的缺氧,可以用增氧机来增加水溶氧的含量。
第3个回答  2022-07-26

导致蟹塘容易缺氧的原因 

放养密度大,投饵量大或水位深,增氧能力不足; 水草过多,水清,造成池塘“封面”,水流动性差; 杀完青苔后,腐烂导致缺氧; 过量投放螺蛳或投放质量差的螺蛳,易引起缺氧; 常用刺激性药物,如漂白粉、生石灰、氯制剂等,影响水草和藻类生长,水体产氧能力差; 连续阴雨天(梅雨季节)或天气闷热后突然下雨,造成淤泥翻入水体或倒藻,水体极度缺氧; 盲目使用生物制剂或吸附性底改; 池塘不清淤或长期不合理改善水质,造成水草萎缩、藻类老化,耗氧因子增加。

水体长期浑浊。 有人认为,泼洒化学增氧剂(过碳酸钠、过硼酸钠、过氧化钙、双氧水等)补充外源氧的方式可以解决水体溶氧缺乏的问题。其实,这只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短期应急做法。水产养殖需要的是能溶氧(能溶于水的氧气),而非氧气,化学增氧剂释放的氧气很快就挥发到空气中去,难溶于水形成溶氧,而且化学增氧剂的频繁或过量使用,氧气迅速挥发掉却释放出大量的热能,使底质和水体发热,导致底质厌氧发酵,养殖池塘的生态环境被彻底的破坏,水质、底质失去活性,自净功能丧失,水色很难培养,水草很难修复。亚硝酸盐、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屡见超标。导致蟹病频发,养殖效益极不乐观。 

养护好水质

就是要养护好水质,适时适当使用合适的肥料培育水草和稳定藻相,在苗期,注重“肥水培藻,保健养苗”;中后期,注意强壮水草,防止水草根部腐烂、霉变。巡塘时,观察河蟹的健康状况,同时观察水草和藻相是否正常。如水中悬浮颗粒是否过多?藻类是不是有益的藻类?是否有泡沫拖尾容易堆积,水质发粘伴有腥臭味?风头水是否像剥过皮一样?水色浓绿、泡沫稀少,藻相是否经久不变?表面看有水色,认真看水体悬浮物多,增氧机开处无泡沫等水质水色,都必须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其处理方法可参照“底质、水质的养护和改良”中介绍的方法操作。总而言之,保护健康的水草和藻相,就是保护池塘氧源的安全,保护氧源的安全,就是捍卫成功养蟹的命根子。

解毒排毒:消除养殖隐患 

定期解毒是指定期有效地消除养殖过程中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各种毒害,如重金属中毒、消毒杀虫灭藻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硫化氢中毒、氨中毒、甲烷中毒、酸热毒素、摄食霉变饲料中毒、摄食了老化死亡藻类分泌的毒素、滥用抗生素及违禁药中毒等等,尤其对各种毒素对河蟹的危害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消杀药物中毒

传统的“消杀”养殖模式,定期采用消杀药物处理水质和预防病害,或只要蟹一发病就立即用或加量使用“消杀”药物,导致药物累积沉降在水、底,短期可能不会有明显中毒迹象,但长期存在会破坏整个池塘环境和损害鱼的肝、肠、胃、鳃,如烈性药物或超量使用则会造成河蟹急性中毒死亡。 

亚硝酸盐、硫化氢、氨中毒

大量使用化肥或畜禽粪尿或生物鱼肥进行肥水、池底长期处于缺氧状态、底质腐败等容易造成亚硝酸盐、硫化氢、甲烷和氨氮超标,导致河蟹呼吸困难、摄食下降,肝、肠、胃、脾、肾等各种器官都出现实质性细胞肿胀、出血和炎症,代谢器官功能衰竭,情况严重将导致死亡。 

防控中毒,解毒排毒的最佳方案 

每当进水后,肥水培藻前,放苗前,连绵阴雨天或者暴雨后转晴,连续高温,换季尤其是清明和白露时节,倒藻或蓝藻、裸藻、甲藻、金藻等有害藻类繁殖过盛,用了“消杀”药或拌喂了抗生素后第二天,投喂了氧化、酸败、霉变的饲料等,都应用清源(1瓶用3亩.米),或者解毒超爽全池泼洒解除水体和底质的毒性,同时每公斤饲料用清源、活性蒜宝、酶解多糖各10克拌料混匀阴晾半小时后投喂排解体内毒素,每天2餐,连用3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