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币和硬币的区别

如题所述

【1】概念不同,软币指的是币值相对不稳定,汇率趋于下跌的货币,硬币即币值比较稳定,汇率呈上升趋势的货币,称呼它们为硬通货和软通货更准确一些。

【2】用途不同,按照国际贸易的一般规则,出口商收款时,特别是延期收款时,更愿意收硬币。贸易商在签订出口合同的时候,更喜欢以硬币作为合同的计价货币,这样在货款收回后,能换回当初预期相对贬值的本国货币,还能在硬币升值时赚上一笔。而当进口时,贸易商就会更偏爱软币,因为在保本的同时,一旦软币贬值,还能换回更多的人民币。

【3】意义不同,区分软币和硬币意义在于如果你是在国际贸易往来中,不能争取到零风险的人民币计价方式,选择合适的软币或者硬币也不失为规避汇率风险的良方。

对其它国家货币的汇率较疲软或看跌的货币出口,采用“硬币”计价比较有利,而进口采用“软币”计价更为有利,硬币和软币区分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报价的损失,国际贸易中往往为了规避汇率风险,从而选择硬通货作为结算货币。

需要注意的是,"软"并不代表"劣",软币和硬币,各有各的好处,各有各的用途。目前的硬币主要有:美元,欧元,日元,加元,澳元等。软币则主要有印度卢比、越南盾等。

拓展资料:

货币本质的具体表现形式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完备起来。商品交换由物物交换逐渐转化为商品流通(即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这是货币基本职能存在的前提条件。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最基本的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商品出卖者把商品转化为货币,然后再用货币去购买商品。在这里,货币发挥交换媒介的作用,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货币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它作为流通手段职能的前提,而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价值尺度职能的进一步发展。
物物交换转化为商品流通
在货币出现以前,商品交换是直接的物物交换。货币出现以后,它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则起媒介作用。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它由商品变为货币(W-G)和由货币变为商品(G—W)两个过程组成。W—G即卖的阶段,是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
这一阶段很重要,实现也比较困难。因为,如果商品卖不出去,不能使原来的商品形态转化为货币形态,则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都不能实现,从而商品所有者就有可能破产。G—W即买的阶段,是商品的第二形态变化,由于货币是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如果商品充足,有货币就可以买到商品,这一阶段是比较容易实现的。
由于货币在商品流通中作为交换的媒介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打破了直接物物交换和地方的限制,扩大了商品交换的品种、数量和地域范围,从而促进了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的发展。
货币流通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在商品流通过程中,不断地当做购买手段,实现商品的价格。商品经过一定流通过程以后,必然要离开流通领域最后进入消费领域。但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却始终留在流通领域中,不断地从购买者转移到出卖者手中。
这种不断的转手就形成货币流通。货币流通是以商品流通为基础的,它是商品流通的表现。货币作为流通手段,需要有同商品量相适应的一定的数量。在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由待售的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二者决定(见货币流通规律)。
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商品价格总额大,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便多;商品价格总额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便少。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货币流通速度快,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少;货币流通速度慢,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多。在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等于全部商品价格总额除以同一单位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商品流通所需的货币量=商品的价格总额/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形式
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最初是以金或银的条块形状出现的。由于金属条块的成色和重量各不相同,每次买卖都要验成色,秤重量,很不方便。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金属条块就为具有一定成色、重量和形状的铸币所代替。
铸币的产生使货币能够更好地发挥它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铸币在流通中会不断地被磨损,货币的名称和它的实际重量逐渐脱离,成为不足值的铸币。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但必须是足值的;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则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但它可以是不足值的。这是因为货币发挥流通手段的职能,只是转瞬即逝的媒介物,不足值的铸币,甚至完全没有价值的货币符号,也可以用来代替金属货币流通。
用贱金属,例如用铜铸成的辅币,是一种不足值的铸币。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纸币,则纯粹是价值符号。纸币没有价值,只是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无论发行多少纸币,它只能代表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纸币发行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那么,每单位纸币代表的金量就减少了,商品价格就要相应地上涨。
由于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使商品的买和卖打破了时间上的限制,一个商品所有者在出卖商品之后,不一定马上就买;也打破了买和卖空间上的限制,一个商品所有者在出卖商品以后,可以就地购买其他商品,也可以在别的地方购买任何其他商品。
这样,就有可能产生买和卖的脱节,一部分商品所有者只卖不买,另一部分商品所有者的商品就卖不出去。因此,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已经孕育着引起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