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不了的台词
从来没有一节课教我们如何长大。
长大后学会忘记。
“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
“可是对于我喜欢的人,我希望能有最好的结局”
“你向前走,我一直跟着你”
让我哭的瞬间
陈念坐警官的车回家,陈念说“从来没有一节课教我们长大”
陈念从后面抱住小北大哭
陈念被定为嫌疑人被审讯的时候
快来个人告诉我,什么时候哭的?
最大的感触是真实又疼痛
电影将两大话题:校园暴力和高考结合起来,两者所对应矛盾是杀人案和成绩单。背后还讽刺了其他一些问题。
总而言之,是真敢拍!
校园暴力的对象刚开始是胡小蝶,而后陈念,接着魏莱一伙的小跟班(叫什么名忘了)
有意思的是,小跟班同是施暴者和受害者。在陈念被追,躲在垃圾箱里时已经有伏笔,小跟班明明听到手机铃声,但是没有揭穿。而之后小跟班成了被施暴对象。
“我明明很听她们的话”这句话恰恰是一个围观者的心态,却间接地促成施暴者的胆大妄为。
“你为什么不报警”。在电影里,陈念没有选择和胡小蝶一样惹气吞声,而是收到伤害后选择报警。
讽刺的是,陈念被魏莱一伙人追赶的时候,她选择了报警。但是警官当时没有及时接。事后回的电话却差点暴露了陈念自己。
映射的不就是校园暴力救助的无力或者说是法律援助的不及时性吗?
作为霸凌的领头者,魏莱清高又懦弱。
家里有钱,妈妈说“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很重要”,有些强势甚至势利。家里的架子上摆着奖项,妈妈打扮优雅得体,可见魏来的家庭十分优渥。在这样的环境成长下,魏来的价值观成长为畸形扭曲,面对胡小蝶的死,明知和自己脱不了干系,却讽刺“她妈到学校闹赔的钱难道比不上胡小蝶上大学孝顺她吗?”
当警官到魏来家中询问时,魏来的表情带着一丝轻松的微笑。
动物在临死前看世界的眼睛是因为它们害怕。 她又何尝不是呢?害怕妈妈对自己失望,害怕同学孤立自己不如自己先孤立别人。
最后她自己给自己作死的。“我给你钱好不好?”“我想报北大,你最好不要跟我一个学校”“你为什么不要钱呢?这样你跟你妈妈就不用东躲西藏”
然后她就die了。
当事情败露后。学校想让施暴者退学。于是她们的父母来学校闹。上演给老师下跪,打骂自己孩子的苦情戏码,试问孩子暴力他人的时候父母在哪里了?难道孩子打人扇巴掌的技术不是父母言传身教的吗?而最后的交代是食物链尾端的班主任献出了自己的饭碗,简直讽刺,却又如此真实。
陈念嘛。
周冬雨演的棒棒的。
尤其是在被拍下侮辱性视频的时候。她拦住小北,从背后抱住他,她终于忍不住地失声大哭。她脆弱又坚强。隐忍却不懦弱
就是陈念这个角色设定还是有一点点值得探讨。
亲吻一个陌生的被殴打得头破血流的小混混。怪不得人家小北问你“是不是喜欢我?”要我。我也得问!
“硬不硬啊”大晚上问这种话很容易让人误会的好不好?什么?“沙发硬不硬?”
如果有人愿意为你过失杀人而去顶罪,你会愿意吗?心安理得?还是心有愧疚?
假设电影最后让陈念顺利上了大学,小北替陈念顶罪。这样的结局会不会更好?
我想不会的。因为不过审啊!
电影的最后似乎是他们在一起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我希望是真的拜托
最后来谈谈电影本身动人之处吧
刚开始银幕出现周冬雨饰演的陈念作为一名英语老师,讲解was和used to be 的区别的时候,周冬雨的神情不是很有老师的感觉,所以给人代入感不是很强。
但是看完影片最后,首尾呼应。片说了used to be和was的区别。前者表达过去常常,但现在不是那样了。
This was our playground.暗指陈念当时的校园,而她受到校园欺凌。
This used to be our playground.暗指这些年法律完善,校园欺凌被重视,过去的校园欺凌,现在已经不是了。
镜头特写脸部使得演员脸部细节无线放大,甚至可以看见演员脸上的痘痘和雀斑,精确到每一颗黑头。开头给了易烊千玺一个脸部特写镜头,连额头边的疤痕都看的一清二楚。(虽然不知道是演员脸上本来有的还是化妆化的)
以及最后囚车上,两人的对话,同样是脸部大特写,屏幕照满整张脸。光影在脸上移动,镜头来回切换。
我们每个人几乎都经历过高考。叠满桌面的资料,密密麻麻的笔记,像蜜蜂,像赶集似的背书。
耳机里传来熟悉的英语听力,嘴里念叨着你曾经熟悉的生物知识点。
音效细节。胡小蝶跳楼引同学围观,陈念听着英语听力,当围观的群众越来越多的时候,陈念摘下了耳机,听力的声儿变小直到消失。
高考那天下着雨,色调阴郁,一把把伞像蘑菇朵起起伏伏。当考试开始警戒线被拉开的瞬间意味着寒窗苦读十余载即将得到一份答案。此刻,所有的一切都静止的,肃穆的。
画面变得缓慢,所有声音都消失。
就连监考老师万年不变的程序都展现了“这是一份密封的档案啊……”
不似某些青春疼痛片,堕胎流产,车祸,离异癌症俗套至极。
也正是因为这些细节,从画面观感,色调质感和音乐节奏一步一步将观众的心拉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