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泽平:阿里天价罚单释放三大政策信号

如题所述

文:任泽平 曹志楠 黄斯佳

4月10日,市场监管总局对阿里巴巴集团实施“二选一”等垄断行为作出行政处罚,处以182.28亿元天价罚款,创下中国反垄断执法最大罚单。这次主要是针对阿里垄断行为的处罚,尚未涉及蚂蚁的金融监管及相关处理。天价罚单释放哪些监管信号?对金融 科技 监管有何影响?蚂蚁向何处去?未来对金融 科技 的监管方向如何?

蚂蚁集团从一张小小支付牌照起家,凭借中国庞大的互联网流量红利,抓住传统金融痛点,十几年时间,小小蚂蚁崛起成为全球最大独角兽。 要客观肯定蚂蚁在金融 科技 、移动支付、普惠金融等方面的重大创新贡献,但也应正视其在金融业务合规、杠杆控制、不正当竞争等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

摘要

1、阿里天价罚单释放三大政策信号。

一是处罚速度快、金额高,具有标杆意义,彰显反垄断执法决心和威力。 去年12月24日市场监管总局对阿里巴巴立案调查,短短107天开出182亿天价罚单,相比于2015年中国对高通反垄断调查案,历时15个月、处罚60亿,震慑作用和指导意义明显更强。本案注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在互联网领域反垄断的里程碑,彰显中国反垄断的决心和定力。

二是监管初心是引导平台经济规范发展,并非针对阿里巴巴一家企业。 垄断的产生是自由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固有缺陷,反垄断亦是政府有形之手调节市场秩序的正常行为。去年11月6日,市场监管总局召开规范线上经济秩序行政指导会,涉及美团、京东、阿里巴巴等多达27家企业。3月3日,市监总局对五家社区团购不正当价格行为作出行政处罚,多多买菜被处罚150万元。本次处罚主要针对“二选一”垄断行为,并非针对阿里巴巴一家企业。人民日报评论此次处罚是“对企业发展是一次规范扶正,对行业环境是一次清理净化,对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是一次有力维护”、“扯袖子”也是一种爱护。国家推动平台经济规范 健康 持续发展的初心不改。

三是阿里巴巴靴子落地,对蚂蚁们的监管还会远吗? 自去年11月蚂蚁上市暂缓,4月6日京东数科IPO也被叫停, 互联网金融 科技 商业模式和监管体系面临重大调整, 金融与 科技 业务分离,金融业务将纳入监管,符合条件的要申请金控牌照。 短期来看,金融 科技 估值参考金融公司和 科技 公司,缩水在所难免;长期来看,监管导向鼓励创新与风险预防并重,金融 科技 商业模式要从场景、流量、生态取胜,转变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普惠金融、提高 科技 硬实力。

2、下一步将如何监管和处置蚂蚁?在当前舆论汹涌的情况下,我们认为专业人士保持客观理性至关重要 ,防止两种极端观点倾向。

第一种是全面抹杀蚂蚁在金融创新的 历史 贡献。 蚂蚁本身依托于阿里消费场景建立起大数据资产,以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创新打造护城河,优化移动支付、方便人民日常生活,依托大数据征信和风控让金融资源惠及更多长尾客户,在生态环保、疫情监控等方面履行企业 社会 责任,创造 社会 价值 。概言之,蚂蚁在移动支付、 科技 创新、提高金融效率及其普惠性等方面是对 社会 有贡献的。

第二种是 认为监管遏制创新、打击企业家精神。 伴随以蚂蚁为代表的金融创新日益壮大,数据安全、用户隐私、垄断等新问题逐渐凸显。本轮监管升级并非仅针对蚂蚁一家企业,而是从防止系统性风险、宏观审慎角度出发,预判风险、及时出手,明确金融 科技 “持牌经营”基本规则,初心是为保护消费者和中小投资者利益,促进金融 科技 企业向着合规、普惠、硬实力方向更好发展。 概言之,监管的目的是从合法合规性角度,促进行业平稳 健康 发展,并不是要消灭或打击某一个行业、某一个企业。

3、蚂蚁本质上是金融还是 科技 ?

蚂蚁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金融机构,大数据和 科技 创新是支持其成功的底层逻辑。 蚂蚁脱胎于阿里淘宝支付业务,目前支付、理财、借贷、保险服务分别贡献收入36%、16%、39%、8% ,金融管理部门约谈对蚂蚁提出依法设立金融控股公司的整改要求,落实了其监管定位。但是,深入分析其业务模式, 蚂蚁核心竞争力是技术和数据,通过引流、助贷、联合贷款等方式提供金融服务 ,不直接承担利率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与赚取存贷差的传统金融业务有本质区别,因而不能简单套用传统的金融监管方法。 客观看待蚂蚁模式和现象,关键是能否更好满足人们金融服务需求,兼顾效率与公平。既需要鼓励金融创新、支持新经济,同时防止规避监管、监管套利,面对金融 科技 创新,也应当有创新的监管 科技 。

4 、蚂蚁成为大象的秘密是什么?

剖析蚂蚁模式:“爆款产品、开放平台、打造生态” 步走,环环相扣,以互联网思维切入金融 科技 各个赛道。

1)做产品:传统金融机构的产品设计往往是从自身能力、监管政策等约束性条件出发,“先有产品,再找客户”,而蚂蚁所拥有的互联网基因恰恰相反,以客户需求为立足点打造产品。细数支付宝、余额宝、借呗、花呗、相互宝等爆款产品,无一不是从客户需求出发、大幅降低门槛、狠抓用户体验,填补了传统金融模式空白,一经推出短时间内便吸引上亿流量。

2)做平台:蚂蚁深谙自身优势是技术和数据。2017年蚂蚁采取开放平台战略,一是将成熟业务接入外部金融机构,用助贷、联合贷款、销售引流等方式向金融机构引流,二是将自身强大的风控能力、运营能力以解决方案的形式向金融机构输出。既转移了利率、信贷、流动性等风险,同时稳赚不赔收取技术服务费。

3)做生态:横向上,蚂蚁将这套商业模式向海外复制,境外用户近3亿,境外营收占4-5%;纵向上,蚂蚁转向技术公司,在数字货币、蚂蚁链、蚂蚁云等领域输出底层技术,将自身打造为金融 科技 大生态,建立起服务政府和国家战略的基础设施。

5 、如何看待蚂蚁监管升级?

一方面,金融 科技 监管升级,蚂蚁业务面临重塑。 近期,网络小贷新规,互联网银行存款下架等事件 ,对蚂蚁业务明显冲击。有观点认为蚂蚁放杠杆过大,引发监管担忧,导致IPO暂停。蚂蚁促成2万亿借贷中,表内仅362亿元,发行ABS产品1700亿元,大部分以联合贷款及助贷的形式转移到表外,蚂蚁依靠少量出资获得较高的利润分成,同时避免了自身承担违约风险。 虽然有技术和数据保驾护航,如此大体量信贷转嫁给金融机构或投资者,一旦出现极端环境、风控模型失灵, 社会 隐性成本难以估量。

另一方面,反垄断出拳,平台经济纳入监管。 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强调“加强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需扩张”。不可否认我国平台经济发展迅猛,为 社会 创造价值,但新经济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大规模资本的支持下,形成自然垄断速度更快,涉及面更广,用户粘性更强, 由平台垄断造成的危害消费者权益、榨取剩余价值、挤压小企业生存空间等负外部性可能更大,出现消灭竞争、侵害消费者权益、甚至“大而不能倒”绑架金融系统安全。

12月26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金融管理部门再次联合约谈蚂蚁,“指出了蚂蚁集团目前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法律意识淡漠,藐视监管合规要求,存在违规监管套利行为;利用市场优势地位排斥同业经营者;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引发消费者投诉等”。

“金融管理部门对蚂蚁集团提出了重点业务领域的整改要求:一是回归支付本源,提升交易透明度,严禁不正当竞争。二是依法持牌、合法合规经营个人征信业务,保护个人数据隐私。三是依法设立金融控股公司,严格落实监管要求,确保资本充足、关联交易合规。四是完善公司治理,按审慎监管要求严格整改违规信贷、保险、理财等金融活动。五是依法合规开展证券基金业务,强化证券类机构治理,合规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

蚂蚁IPO放缓,对监管而言,是一次宏观审慎层面的压力测试,为客观评估金融 科技 影响并制定监管规则提供宝贵经验;对蚂蚁而言,将是一次倒逼商业模式升级、引领金融 科技 发展方向的机会;对行业而言,则有利于长期平稳 健康 发展,更好地服务消费者,贡献 社会 。

6 如何对蚂蚁进行有效监管?未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蚂蚁模式是新旧经济交替的产物,发挥鲶鱼效应,对传统金融机构和监管格局提出挑战。

新金融呼吁新监管。新监管将是行为监管,功能监管,利用大数据提高监察能力,及时发现和管控市场风险,鼓励资金流入新经济领域的同时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险。

风险提示: 金融监管升级、大数据资源获取和使用政策存在不确定性,对其业务模式造成冲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