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诊的要领是什么?

如题所述

明代医家张景岳为了使得问诊更有条理,编写了一首《十问歌》,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可以作为问诊的重要参考,其内容是:“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一)问寒热

寒与热是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是辨别病邪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的重要依据。问寒热是指询问病人有无怕冷或发热的感觉。

1.恶寒发热恶寒是指病人有怕冷的表现,恶寒发热是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多见于外感病的表证阶段。古人有“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的说法,因此,恶寒发热是诊断表证的重要依据。

(1)恶寒重发热轻:病人感觉恶寒明显,并有轻微的发热,是外感风寒的特征,为风寒表证。

(2)发热重恶寒轻:病人发热较重,恶寒较轻,是外感风热的特征,为风热表证。

(3)发热轻而恶风:病人感觉有轻微的发热,并有遇风觉冷,避风可缓的现象,是因外感风邪所致,为伤风证。

2.但寒不热但寒不热是指病人只有怕冷的感觉,不觉发热,多属实寒或虚寒证。对于病人的怕冷有畏寒与恶寒之分,“畏寒”是指病人怕冷,但加衣被或近火取暖可以缓解;“恶寒”是指病人怕冷,虽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仍不能缓解。阳气内虚,不能温煦机体,可出现畏寒不发热的虚寒证;感受寒邪较重,阳气被郁遏,皮毛失于温煦,可出现只恶寒不觉发热的实寒证。

3.但热不寒但热不寒是指病人只觉发热,不觉寒冷,或反恶热。多属里热证。

(1)壮热:是指病人高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多见于风寒入里化热,或风热内传的里实证,常兼有多汗、烦渴等症。正盛邪实,里热炽盛,蒸达于外,所以热势鸱张而见壮热。

(2)潮热:是指发热定时如潮,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发热或者发热更甚。

①阴虚潮热:每当午后或入夜即发热,属于“阴虚生内热”,并以五心烦热为特征,甚至有热自深层向外透发的感觉,所以又称其为“骨蒸潮热”。常兼有盗汗、颧红、口干咽燥、舌红少津等。

②湿温潮热:午后热甚,身热不扬。其病多在脾胃,因湿遏热伏,难于透达,所以身热不扬,初扪之不觉很热,稍久则觉灼手。

③阳明潮热:是指常在日晡时(下午3~5时)热甚。多由于胃肠燥热内结所致。常兼有腹满痛拒按、大便燥结等。

(3)微热:是指发热不高,或仅自觉发热。多见于久病之人的气虚发热,常伴有面色■白、食少乏力、短气懒言等。

4.寒热往来寒热往来是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是正邪交争于人体半表半里的表现,多见于少阳病或疟疾。少阳病的寒热往来发无定时,疟疾的寒热往来发有定时。

(二)问汗

汗为心液,是阳气蒸化津液而成。询问汗出的情况,首先应注意有汗或无汗,进而再了解汗出的其他情况。

1.表证汗出人体感受外邪初期常出现恶寒发热等表证。表证无汗,多属外感寒邪,如伤寒表实证;表证有汗,多属外感风邪,如太阳中风证或外感风热证等。

2.自汗人在安静时不因活动或其他因素而汗自出叫做自汗,多因气虚卫外不固所致,常伴有神疲、乏力、气短、畏寒等。

3.盗汗盗汗是指入睡汗出,醒后则汗止,多因阴虚阳亢,蒸发阴津外泄而致,常伴有五心烦热、失眠、颧红、口燥咽干等。

4.大汗汗出量多,津液大泄。汗出蒸蒸,并有高热不已,烦渴饮冷,脉洪大,多是阳热内盛的实热证;大汗淋漓,伴有呼吸喘促,神疲气弱,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为阳气将绝,元气欲脱的危候。

5.战汗多见于温热病,先有全身战栗,几经挣扎,继而汗出。这是邪正相争的表现。

若战汗后热退身凉,神安脉静,是邪气去,正气复的表现;若战汗后烦躁不安,脉来疾急,是邪胜正衰的危重表现。

6.局部汗出(1)头汗:头汗是指仅见头部或头顶部汗出,又称为“但头汗出”。其多由于上焦邪热,或中焦湿热郁蒸所致。大病之后头额汗出,多为虚证。重病出现头汗,是属虚阳上越,阴虚不能敛阳,阴津随气而脱之象。

(2)半身出汗:半身汗是指身体左侧或右侧汗出,或者身体上半或下半汗出。其皆由于风痰或风湿邪气阻滞于人体的经脉,或营卫不调,或气血不和等使气血运行不利而致。

(3)手足心出汗:病人手足心出汗较多,多与脾胃有关。脾胃有病,运化失常,津液旁达于四肢,手足心汗出。

(三)问疼痛

疼痛是病人的一种自觉症状,是常见的临床症候之一。它可以发生在人体的许多部位。

导致疼痛的原因有虚实寒热的不同。临床见到主诉疼痛的病人首先要弄清疼痛的部位,然后根据疼痛的性质来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一般情况下,胀痛多为气滞;刺痛而且疼痛部位不移,多为血瘀;疼痛剧烈而且拒按,多为实证;绵绵而痛、喜按多为虚证;疼痛部位不确定,呈游走性,多为风湿。

中医认为形成疼痛的主要机理是气血不流通、郁滞所致,《黄帝内经举痛论》说:“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1.疼痛部位(1)头痛:能够引起头痛的原因很多,无论是外感六淫,还是内伤于七情,无论是邪气实,还是正气虚,均可导致头痛。通过了解头痛的性质、部位、兼证,可以正确地做出分析、判断。

从头痛的部位判断:前额部连眉棱骨痛,属阳明经头痛;两太阳穴附近痛,属少阳经头痛;头后连项部痛,属太阳经头痛;巅顶部痛为厥阴经头痛。

从头痛的性质判断:头痛较剧,痛无休止,且发病急,病程短者,多为外感头痛,属实证;痛有间歇,每带眩晕,多为内伤头痛;头痛绵绵,过劳则甚,属气虚头痛;病人头脑空痛,腰膝酸软者,属肾虚头痛;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者,属风湿头痛。

(2)胸痛:胸为心肺所居之处,心肺的病变可引起胸部的不适和疼痛。如胸痛咳吐脓血,多见于肺痈;胸痛喘促,伴有发热,咳吐铁锈色痰,多属肺热;胸痛潮热,盗汗,痰中带血,多属肺痨;胸痛彻背,背痛彻胸,多属心阳不振,痰浊阻滞的胸痹;胸前闷痛,痛如针刺刀绞,甚则面色灰滞,冷汗淋漓,为“真心痛”;胸痛痞满,多为痰饮;胸胀痛而走串,嗳气痛减,多为气滞。

(3)胁痛:胁是肝胆之经所过之处,所以如肝气不疏、肝火郁滞、肝胆湿热、血瘀气滞等病变都可引起胁痛。

(4)脘痛:“脘”又称“胃脘”,是指上腹部。胃脘部疼痛喜按多为虚证,拒按多为实证;胃脘冷痛较剧,得热痛减,属寒邪犯胃;胃脘灼热疼痛,消谷善饥,口臭便秘者,属胃火炽盛;胃脘胀痛,嗳气,属肝气犯胃,气滞不舒;胃脘刺痛,痛有定处,属胃腑血瘀;胃脘隐痛,喜暖喜按,呕吐清水者,属胃阳不足。

(5)腹痛:脐以上称为大腹,属脾胃;脐以下至耻骨毛际以上称为小腹,属肾、膀胱、大小肠、胞宫;小腹两侧为少腹,是足厥阴肝经的所过之处。大腹隐痛,喜暖喜按,便溏,为脾胃虚寒;小腹胀痛,小便不利,为癃闭;少腹冷痛,牵引阴部,是寒凝肝脉;绕脐痛,起包块,按之可移者,多为虫积。腹痛剧烈,拒按,多为实证;腹痛徐缓,喜按者,多为虚证。

(6)腰痛:腰为肾之府,腰部绵绵作痛,酸软无力者,属肾虚腰痛;腰部冷痛沉重,阴雨天加剧者,属寒湿腰痛;腰痛如刺,痛处固定,多属跌仆闪挫,瘀血内停腰痛。

(7)四肢痛:四肢疼痛或在关节、或在肌肉、或在经络,多由于风寒湿邪侵袭,阻滞气血运行所致,属实证;也有由于脾胃损伤,水谷精气不运,四肢失养所致,属虚证;疼痛独见于足跟,甚至及于腰背,多属肾虚所致。

2.疼痛性质(1)胀痛:胀与痛并见者,称为“胀痛”,其病机变化多为气滞,如中焦寒凝气滞的胃脘胀痛、肝郁气滞的胸胁胀痛等。头部胀痛多见于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的病证。

(2)重痛:疼痛与沉重并见者,称为“重痛”,其病机变化多为湿邪阻滞,如湿邪困遏气血的头痛沉重、四肢困重疼痛、腰重坠而痛等。

(3)刺痛:疼痛如刺者,称为“刺痛”,其病机变化多为瘀血,如胸胁、少腹、小腹、胃脘部的刺痛等。

(4)绞痛:疼痛如绞,称为“绞痛”,其病机变化多为实邪闭阻气机,如心血瘀阻的真心痛、石淋的小腹痛、蛔虫上窜的脘腹痛等。

(5)灼痛:疼痛与灼热并见者,称为“灼痛”,其病机变化多属火邪窜络或阴虚火旺,如火邪伤络的两胁痛、胃阴不足的胃脘痛等。

(6)冷痛:痛有冷感称为“冷痛”,其病机变化多属寒邪阻络或阳虚不温,常见的有头部、腰部、脘腹部冷痛。

(7)隐痛:疼痛不剧烈,缠绵不休,其病机变化多为气血不足,阴寒内生,气血运行涩滞等,如头部、脘腹部、腰部等虚性疼痛。

(8)掣痛:抽掣或牵引而痛,称为“掣痛”,其病机变化多为筋脉失养或筋脉阻滞不通。

肝主筋,掣痛多与肝病有关。

(9)空痛:疼痛并有空虚之感,属“空痛”,其病机变化多是气血精髓亏虚,如头部、腹部等的虚性疼痛。

(四)问睡眠

睡眠是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认为卫气昼行于阳经,夜行于阴经,行于阳则醒,行于阴则睡。睡眠异常情况主要表现为失眠和嗜睡两个方面。

失眠:病人不易入睡,睡后易醒,或彻夜不眠,是阴或阳虚,阳不入阴,神不守舍,心神不安的病理表现;失眠而夜卧不安,兼见脘闷腹胀,舌苔厚腻,是因胃失和降,浊气上犯,扰动心神所致。

嗜睡:困倦易睡,兼见头昏,身重倦怠,属痰湿困脾;饭后神疲困倦、易睡,兼见形体衰弱,属脾气虚弱。

(五)问饮食口味

饮食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人体气血的生成均与饮食有关,人体在发生疾病的时候常有饮食口味的改变。

1.食欲与食量食欲是指对进食的要求和对进食的欲望。食量是指实际的进食量。

(1)食欲减退:包括不欲食、纳少、纳呆。不欲食是指不想进食,或食之无味,食量减少,又称食欲不振;纳少是指进食量减少,常由食欲不振所致;纳呆是指无饥饿感和无进食要求,甚至恶食。新病食欲减退,一般是正气抗邪的一种保护反映;久病食欲减退,兼有神疲倦怠,面色萎黄,舌淡脉虚,多属脾胃虚弱的表现;食少纳呆,头身困重,脘闷腹胀,舌苔厚腻,多属湿盛困脾或饮食停滞,脾胃运化不及等。

(2)厌食:厌食是指厌恶食物,或恶闻食味。有属于食积的厌食,嗳气酸腐,脘腹胀满等;有属于脾胃湿热的厌油腻食物,胸闷恶心,便溏不爽等;有属于肝胆湿热的厌油腻厚味,胁肋胀痛灼热,身热不扬等。

(3)消谷善饥:是指食欲过盛,食后不久又感饥饿,进食量过多。多属胃火炽盛,如消谷善饥,形体反见消瘦的消渴病。多食易饥,大便溏泻,多属胃强脾弱。

(4)饥不欲食:是指病人虽有饥饿感,但不欲食,或进食不多。多因胃阴不足,虚火内扰。

(5)偏嗜食物:喜食生米、泥土等异物。常见于小儿,多属寄生虫病。妇女妊娠偏嗜某种食物,一般不属病态。

2.口味口味是指口中有异常的味觉或气味。口淡无味多是脾胃气虚或寒证;口苦多见于肝胆火旺,胆气上逆;口甜多是外感湿热蕴结于脾胃,或因脾虚而致;口酸多见于肝气横逆犯胃,肝胃不和,或食滞不化,腐而生酸;口涩多见于燥热伤津,或脏腑阳热偏盛,气火上逆;口咸多与肾虚及寒水上犯有关;口中黏腻不爽多见于湿浊停滞、痰饮食积。

(六)问口渴与不渴

1.口不渴口渴与否反映了体内津液盛衰和输布的状况。口不渴不欲饮,为津液未伤,多见于寒证、湿证。

2.口渴欲饮口渴欲饮是津液损伤的表现,多见于燥证、热证。如口干渴,并有发热,微恶风寒,咽喉肿痛等,多见于外感温热病;大渴喜冷饮,面赤汗出,脉洪数等,多见于阳明经证;渴喜热饮,饮水不多,多为痰饮内停或阳气虚弱,水津不能上承之证;口渴不多饮,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脘闷,舌苔黄腻,多见于湿热内阻,津液气化障碍之证;口渴而饮,饮后即吐,为饮停于胃,气化不利,称为“水逆”证;邪热入于营分,也可见口渴饮水不多。

3.口渴不欲饮口虽渴但不欲饮水,多为湿邪中阻。

(七)问二便

大小便的排出是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有性状、颜色、气味、时间、大小便量、排便次数、排便感觉等的异常改变,属于病理现象。

1.大便(1)便秘:大便干燥坚硬,排出困难,排便间隔时间长,便次减少,称为“便秘”。若见热病日晡潮热,多属热结肠道;老年人便秘多因津亏液少,或气液两亏。

(2)泄泻:大便稀软不成形,甚至呈水样,便次增多,间隔时间缩短,称为“泄泻”。

大便形状改变多属脾失健运,小肠不分清浊,水湿直趋大肠;大便先干后溏,多属脾胃虚弱;大便时干时溏,多属肝郁脾虚,肝脾不和;常在五更时泻下,下利水谷不化,称为五更泻,多属脾肾阳虚;泻下黄糜,多属大肠湿热;下利酸腐秽臭,多是伤食积滞。

排便感异常包括:大便时肛门灼热,多是热迫直肠;大便滑脱不禁,肛门有下坠感甚至脱肛,多见于脾虚下陷;大便时里急后重,多见于痢疾;大便溏泻不爽,多是肝失疏泄的表现。

2.小便(1)尿量异常:尿清长量多,多属虚寒证或见于消渴证;小便短少,可见于热盛津伤,或汗、吐、下太过而损伤津液,或见于肺脾肾功能失常,气化不利等;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一般统称为“癃闭”,多属湿热下注或瘀血结石阻塞,或肾阳不足不能气化,或肾阴亏损而津液内竭等。

(2)尿次异常:是指小便次数增多,时欲小便。如新病小便频数,短赤而急,多属下焦湿热;小便频数,量多色清,多属下焦虚寒,肾气不固,膀胱失约;尿频而涩少,常是阴虚内热;小便次数减少,可见于津液亏耗,化源不足,或见于气化不利,水湿内停等。

(3)尿感异常:小便时尿道疼痛,并伴有急迫、艰涩、灼热等,多属湿热下注的淋证;小便后自觉空痛,多属肾气虚衰;尿后余沥不尽,多属肾气不固;不自主的排尿,或不能控制的小便滴沥,多属肾气不固的“尿失禁”;若伴有神志昏迷,多属危重证候。

(八)问经带

妇女有月经、带下、妊娠、产育的生理特点,因此,对妇女的问诊除上述的内容之外,还应该询问经带胎产的情况。

1.问月经对妇女病人必须询问月经情况,包括月经初潮的年龄、月经周期、行经天数、经血颜色以及有无血块等。

(1)问经期:月经周期一般在28天左右,若月经经期提前八九天以上,为月经先期,多属邪热迫血妄行,或气虚不能摄血,血行无制;若经期错后八九天以上,为月经后期,多属寒凝气滞,血行不畅,或血少任脉不充;若经期错乱,或前或后,经行无定期,多属肝气郁滞,或脾肾虚损,或瘀血积滞,气血运行无序。

(2)问经量:月经量过多,多属血热,或冲任受损,或气虚不能摄血;月经量过少,多属血虚生化不足,或寒凝、痰阻等使血运不畅;停经超过三个月,又未妊娠,属“闭经”,为气虚血少,或血瘀不通,或血寒凝滞等。因生活环境改变而停经,无明显不适者,不属病态。

(3)问色质:正常月经颜色正红,质地不稀不稠,不夹杂血块。若血色淡红质稀,多为血虚不荣,属虚证;血色深红质稠,属血热内炽,为实证;血紫暗有块,多为寒凝血滞,或为血瘀。

(4)行经腹痛:行经时腰腹疼痛,甚至剧痛不能忍受,并随月经周期发作,称为“痛经”。

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多属气滞血瘀;小腹冷痛,遇暖则缓,多属寒凝;行经或经后小腹隐痛,或腰酸痛,多属气血亏虚,胞脉失养。

2.问带下带下是指妇女阴道内的一种少量乳白色、无臭的分泌物,具有润泽阴道的作用。若带下过多,淋漓不断,又有色、质的改变或有臭味,属病理性带下。如带下量多色白,质稀如涕,多属脾肾阳虚,寒湿下注;带下色黄,质黏臭秽,多属湿热下注;带下赤白,多属肝经郁热,或湿热下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