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古塔到底多恐怖,为何清朝死囚宁可被斩,也不愿去宁古塔服刑?

如题所述

答案是;苦寒之地,

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有各种残酷的刑法,如“灵池”、“车裂”、“枪牌”、“腰斩”等。每件事都使生活比死亡更糟。隋唐统治者要想变得更仁慈一点并不容易,正式形成了“鞭刑、拐杖、学徒、流放、死刑”的“五刑”制度,一直持续到清末。


眼尖的朋友们一定注意到了,这五个是按严重程度排序的。最轻的是“鞭刑”,用竹子和木板打犯人的臀部和背部;最重要的是“死亡”,意思是结束囚犯的生命。根据法律,第四次“流亡”应该比“死亡”严重。然而,清朝的囚犯宁愿死也不愿被流放到宁古塔。怎么了


在谈论宁固塔之前,让我们先对“放逐”有个简单的了解。一般说来,放逐按道路的距离可分为四个等级,即2000里(近)、2500里(近)、3000里(远)、4000里(极至、乌烟瘴气)。宁沽塔属于4000里的极度偏僻和烟雾弥漫的地区,大约需要5个月才能到达。

宁古塔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是清代宁古塔将军的居所。这里没有“塔”。在满语中,宁谷是第六个数字,“哥”读作“塔”。所以,宁谷楼的意思是“六”。




对此,吴才琛在《宁谷宝塔简史》一书中解释说:“据说从前有六兄弟,各占一面。在满洲,有六个兄弟叫宁谷,一个叫塔。他关于宁谷塔的话就像六个中国字,“相传清朝开国者努尔哈赤的曾祖父所生的六个儿子曾住在这里。因此,它被称为“宁古塔贝尔”(6贝利),简称“宁古塔”。

宁谷塔有什么可怕的?

当时,清初诗人吴兆谦因在顺治十四年科举案中无辜劳累,被判流放宁古塔。他在这里呆了23年。后来,纳兰兴德的父亲救了他。他当时给他母亲写了这样一封信

从立春到4月中旬,大风如雷,触电非常近。从五月到七月,雨连绵。八月中旬,大雪纷飞。九月初,河水结冰了。当雪落到地上时,它变成了固体冰。当你看的时候,你可以看到那里有大量的雪。”

让我们感受一下宁古塔的天气。首先,有强风和雷声等着他。然后下了三个月的雨。之后,开始下起了大雪。两个月后,河水结冰了。从当年的生活状况看,吴兆谦没有冻死是个奇迹。此外,这些流亡的人还得做奴隶,他们的手脚会被冻住。这些只是到达大宁古塔后所要承受的罪孽。

在我们到达之前,我们提到从首都到宁古塔大约需要五个月的时间。在这五个月里,流亡者一直生活在露天。以流亡宁固塔的方公谦为例。

当时,方氏10余人被流放到宁谷楼。为了尽快到达宁谷塔,他们每天至少步行50里(25000米),不休息。同时,他们也戴着沉重的脚镣。一路上,他们会遇到野生动物和沼泽。即使他们没有被冻死、饿死或喂过野生动物,他们也会很快遇到这里极冷的天气,说实话,死亡只是时间问题。

宁古塔有多可怕?为什么清朝的死囚宁愿被斩首也不愿在宁古塔服刑?

这就是为什么清朝俘虏听说要被流放到宁古塔,宁愿直接死。毕竟,斩首只是短暂的痛苦,但流放者将承受痛苦直到死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4
在古代去宁古塔就意味着被流放,流放一般就是全家所有人了,可能九十多人还没走到就死得差不多了。而且就算到了那里也不一定活得下来,不如一开始就死了干脆。
第2个回答  2020-10-14
宁古塔是一个流放之地,是用来流放重刑犯的地区,其性质与死刑相似,同时这里重兵积雪,天气极寒,还要辛苦劳作,要付出更多的劳作,不仅受身体上的折磨,还要忍受精神上的折磨。所以很多清朝死囚宁可被斩,也不愿去宁古塔服刑。
第3个回答  2020-10-14
宁古塔地处偏远,可能要走数千公里,全程还要佩戴枷锁,有些人还没到目的地就死在了路上。即使到了宁古塔,那里气候严寒,还要从事大量苦力劳动。被流放至宁古塔可谓是要接受一个又一个的折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