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如题所述

1 建设教师自身魅力
  作为一线的任课老师,一定要建设好自己。
  首先,“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教师本身必须对所教课程熟悉、精通,才可能把其中的“道”传授给学生。传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而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导致教师教学任务大,在一些一般的学校,出现一个老师同时带几门专业课的情况,甚至其中的一些课,老师也不是很熟悉。自己匆匆学习了一下,就站上讲台将给学生听。很显然,这样的情况下,老师本身还有很大的疑惑,怎么可能去给学生解惑。在教师精通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讲究教学方法。以浅显、易懂的方式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体会到有收获,有成就感。良好的专业素养,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是学生愿意听课的前提,是教师和学生建立基本关系的纽带。
  其次,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言谈举止、穿衣打扮等,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老师的印象。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会对学生的精神世界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一届学生对于老师来说是阶段性的,但是老师对于学生来说是终生的老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一位好的老师,包括专业水平和个人的人格魅力,会影响学生的一生。现在很多高校都开启了学生评价老师的评师网,有 “教学名师”、“最受学生欢迎教师”、“师德标兵”等评选活动,反映了学生对老师不同侧面的喜爱程度和评价。

  2 放低姿态,建立平等关系
  首先,教师自己要从“教师权威”思想中解放出来。传统的教育体制中把教师神话,在学生的脑海中,老师说的都是对的,学生对老师绝对服从,所以,老师有绝对的威严。教师是人,与学生一样是一个个独立的人,“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专业知识方面,教师的研究水平一般都要高于学生。但是,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学生学习的途径很多,课堂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学生可能在专业知识的某个问题上研究的比较透彻,能够提出老师一时半会儿都回答不了的问题。所以,老师也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扩展自己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活到老,学到老。在专业知识以外的领域,我们还要向学生学习。所以,教师要摆正心态,放低姿态。
  与学生课下、课外相处时,也要注意体现相互平等的原则。从最基本的见面问好开始,学生见到老师,一般都要说“老师好”,有些老师表情严肃点个头,有些老师面带微笑点个头,有的老师面带微笑并温和地回答道“你好”。很明显,面带微笑并回答的老师,会让学生心里感觉很暖和。还有很多细节可以注意,比如,记住学生的名字,学生作业做了,主动跟学生讲解。老师能为学生做一点小事,都会使在外求学的学生倍感鼓舞。

  3 讲原则,把握“严格”尺度
  在弱化教师权威的同时,滋长了不少学生的嚣张气焰。现在的90后,各个都很有个性,有不少学生我行我素,根本就没有把老师和课堂放在眼里,上课穿拖鞋,随便迟到、早退,上课接电话、玩手机,更是有打骂老师的行为。有一些高校,搞大学生评价委员会,学生的打分直接影响到老师的工资和职称评审,导致很多老师不敢给学生不及格,想办法也要放过。这些都是在没有处理好师生关系情况下,出现的一些反常现象。
  古人云“教不严,师之惰”。虽然在新时代情况下,老师的地位得到很大的弱化,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职责“教书、育人”,除了要教好书,还承担了教学生做人的责任。学生的第一要务,是学做人,“先做人,后做事”。
  教师在做好自身建设的同时,心中要有一把“严格要求”的尺子要求学生,最基本的礼仪、课堂上最基本的纪律、课后要完成最基本的作业、考试要达到的最基本的要求,必须要学生达到。在从封建旧体制逐渐向民主体制过渡期间,最多的呼声就是“爱学生、宽容学生”,任何的宽容都是有限度的,不能任少数的学生完全只有自我,没有纪律,松松散散。这样的学生如果在学校不受到管理,走上社会受挫能力差,走上工作岗位受不了基本制度的管理。
  时代变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教师的责任没有变,“教书育人”是我们的核心任务,是我们最重要的职责。无论外在形式如何改变,我们都要以身作则,在自身不断学习进步的同时,要适当地严格要求学生,相信学生会很尊重专业能力强、有爱心,但又有一点严格的老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