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大潮下,高校如何吸引来华留学

如题所述

国家和高校如何致力于将中国高等教育打造成继英美之后的“全球高等教育第三极”,大规模吸引全球留学生尤其是优质人才来华留学,挖掘留学生教育“红利”,使其在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的框架下,成为提升综合国力的朝阳产业,是中国作为大国崛起需要重新审视的课题。

向左转|向右转

从国家层面来看,国家应将留学生教育置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框架之中,出台一系列留学生教育相关法规与相应的举措,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改革的同时,致力于推动构建一个多元、开放、包容、灵活、层次结构完善的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在全球高等教育体系中,逐步树立中国高校的整体国际地位与声誉。
一是从整体上设计一整套激励机制与制度保障体系,通过法律与财政机制设计,加速推进中国高校全面国际化。
二是修订相关高等教育法规,确保高校实质意义上的法人自主权,赋予各高校在留学生招生方面的自主权,以及学费与生活住宿费等方面的定价权,授予高校自主设置与留学生教育相关的专业与课程的相关职权。
三是由国家主导构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国际高等教育联盟体系,筹建系统化的区域高等教育质量认证与评估体系,推动联盟体系内高等教育一体化,建立统一的学位互认、学分互认、学分转换、转学等一系列制度,方便联盟体系内各国留学生之间的流动,保障区域高等教育质量一体化。
四是研制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提高生源质量。
五是构建完善的社会服务机制与保障体系,为留学生在中国学习、居住、工作签证以及就业方面提供制度保障;重视留学生“人才红利”,给予优秀在华留学生“实习签证”和“工作签证”。
六是创新财政拨款支持方式,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制度由“统拨制”向“项目制”转变,重点推动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重点学科建设,引导高校根据各自定位与学术传统,集中资源建设各自优势学科,倒逼高校在提高高校整体学术水平的同时,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向左转|向右转

从高校层面来看,高校亟须做好“内功”来应对留学生教育的挑战:
一是从长远的整体发展战略来看,高校在国际化的建设过程中,应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构建具有辨识度的中国式高等教育模式,塑造中国高校品牌,奠定中国高校在全球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主体地位,走出复制和“跟跑”欧美高校模式的误区。
二是构建国际化的高校内部治理机制,形成开放、包容的国际化的学术环境满足全球范围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留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是高校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与发展战略方向,逐步引进相关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学术领军人物与学术团队,整合本土的师资队伍,组建卓越的学科团队和研究团队,推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以及研究国际化。
四是重构国际化的教育教学体系,构建融合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理念的课程体系,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科学技术专业,使其跻身于世界一流学科之列,并据此构建中英文双语授课的国际化课程体系,就目前高校现状来看,可以率先将大部分自然科学与工程类课程实行中英文双语教学;基于服务于国家提升“软实力”这一国家发展战略,增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模块,构建独立的中国文化的课程体系,将独具中国文化辨识度的中国古典经典导读、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国文学、中国古典音乐、中国医药学与医药文化、中国古代工匠技术与工匠文化、中国古代工程技术与工程技术文化、中国传统的服饰与饮食文化、中国象棋、中国武术、中国太极等纳入课程体系中。
五是高校主动适应国际化要求,采取多种合作形式与各国高校合作,既与世界一流高校合作,也与发展中国家以及不发达国家的高校合作,快速提升自身的学术知名度与学术能力,同时主动走出国门,将自身的优势学科作为国际教育品牌,营销给全球各国,吸引国际留学生;鼓励国内高校与国外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共建合作办学基地,在他国本土直接吸收留学生。
六是构建国际化、专业化的留学生生活指导系统、学习指导体系、就业指导体系,为来华留学生尽快适应中国的生活与学习提供专业的各类指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